APP下载

财务文化如何成为财务学研究的对象

2014-07-05王棣华

商业会计 2014年8期

王棣华

摘要:传统财务学理论是不研究财务文化的,财务文化是现代财务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财务学研究财务文化有助于扩展财务学视野。传统财务学不研究财务文化有一定的原因,主要受西方传统经济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但是财务文化还是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财务行为,需要我们研究总结。

关键词:财务文化 财务学 财务活动 财务行为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财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手段乃至整体研究视野不断扩展,各种新学术观点轮番登上理论舞台,为财务学提供了一幅幅精彩多姿的理论画卷。近年来,关于财务文化与财务管理关联的研究逐渐增多,财务文化理论似乎正在酝酿形成之中。对此有理由作一审慎追问:财务文化理论有研究价值吗?财务学者需要为财务文化理论的到来和加入财务学做好准备吗?

一、财务学研究视野的扩展

财务学者最初是从比较容易观测感知的财务活动来探讨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规律与奥秘。财务学者一直把资本(包括厂房、机器等实物资本)等具有客观物质属性的生产要素视为财务主体财富生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财务学者进一步发现,一些不易被观测感知的非物质因素也对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技术、知识、信息、法律、制度等。而且那些无法通过感官直接观测感知的纯粹主观精神因素也对财务活动从而对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富生成具有明显影响。财务行为主体的主观精神因素由此也渐次进入财务学者的研究视阈。财务学者还发现,乐观、充满希望的企业比悲观、失望的企业有更好的财务前景。诚信和信任也成为财务学者研究的对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因素。财务学者发现,诚信和信任有助于财富生成。因为诚信和互信精神可以显著降低财务主体的交易与管理成本,扩大交易与相互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从而促进财富增长。耐心也是财务学者观测到的对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富增长具有明显影响的心理因素,这在股票市场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就系统地论述了信仰和价值伦理观念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财务文化概念。然而,财务文化理论并没有得到财务学者们的积极回应与认同。现在一些深受经验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的财务学者无法在自身的经验实证理论框架内接纳财务文化这种主观理论元素。所以财务文化理论提出以后很久,仍然迟迟没有进入广大财务学者的研究视野。

习惯于实证研究的财务学者虽然不屑于在自身的语境与理论逻辑中讨论财务文化,因为把财务文化这个无法通过经验把握的研究对象纳入财务学研究分析体系不符合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但是,财务学者又无法回避一个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会影响该国家、单位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所以,一些受实证研究理论教条禁锢较轻的财务学者,把财务文化作为财务学的研究对象。他们沿袭了制度学派的基本理论立场,把财务制度作为一个国家、单位财务活动和管理的重要背景条件。他们认为,不仅明确的财务制度对财务活动和管理有显著影响,而且看不见的习俗、价值观念、伦理精神、财务行为习惯等财务文化因素同样对财务活动和管理有显著影响。财务文化表明财务行为人群体的主观文化精神禀赋是一个国家和单位经济增长不可忽略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同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存在差异性,会显著影响其财务活动和管理的路径与绩效,这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令人欣慰的是,财务文化概念提出以后,开始有更多财务学者关注和研究财务文化对财务活动和管理的作用。

二、财务文化难以融入财务学的原因

国家和单位的经济发展尽管难以排除财务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主流财务学理论框架内财务文化精神又始终被隐匿遮蔽,其主要原因有:西方财务学深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财务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新古典经济学思潮的影响。而新古典经济学又受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他们主要关注土地、气候、矿藏、机器等物质要素和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几乎完全忽视人的精神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财务学者普遍把具有丰富精神个性的财务行为人视为与物质资本一样的无差异的资源,财务文化的重要性在主流财务学者的理论视阈里几乎完全消失了。财务学将人的财务活动和管理作“拟物化”处理是对财务运行过程作机械物理运动理解的需要。特别是流行的实证分析财务学,他们追求一种精确完美的分析计算工具。但是,这种所谓精确完美的分析计算工具却无法用来分析和把握人的主观财务活动和管理,更无法用它来分析财务文化对财务过程的影响与作用。因此,他们只有将人们的财务活动及管理“去文化化”,财务学作为“一门科学”才是可能的。但是这样却造成理论失真,从此人的财务文化因素对财务过程的密切关联、作用与影响,被排除到了财务学研究的理论视阈之外。其实经济学巨匠斯密、马克思、马歇尔都没有回避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从来不认为人是单纯的“理性经济人”,而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人”。脱离文化因素对经济学和财务学进行研究肯定是有重大缺陷的。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财务学又深受经验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经验数据计量检验成为财务学研究的主要工具手段,也成为财务学者选择研究变量的基本准则。那些不具备客观经验表象的文化因素,受到财务学者的冷遇和排斥。财务行为人丰富的文化特质在主流财务学者分析视阈里基本上是缺失的。财务趋利性成为财务学中涉及的财务行为人唯一的人格理性特征。主流财务学对财务行为主体财务文化特质的舍弃,究竟是否科学合理?这是财务学者必须厘清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西方主流财务学忽视财务文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基本财务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流同属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性。西方国家的基本财务文化价值取向是崇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因此,历史文化背景的同质性使得财务文化因素退隐为其他各种显性因素之后的隐性因素。但是,当西方财务学者的分析视野跟随着西方国家资本外拓延伸到西方之外的其他国家,并试图解释财务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其他国家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考虑这些国家的传统财务文化背景条件,仅仅用西方财务理论范式,无法对这些国家的财务活动和管理作出合理解释与准确预测。例如,以个人功利、完全理性为基本理论假定的西方财务学,就难以解释中国人在世俗财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为先”的财务行为。也无法理解中国民间社会所崇尚的“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好汉财务行为。所以,如果基本文化背景和财务行为价值取向出现显著区别,财务文化就成为财务行为解释的强关联变量。也正是在对不同财务文化背景国家的财务行为研究的过程中,财务学者们看到了财务文化对财务活动和管理的至关重要的影响。endprint

三、财务文化对财务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意义上的财务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发展所取得的所有财务文明成果。这些财务文明成果包括三种不同文化形态:第一种是有形的财务文化,如有形财务资本等实物形态文化;第二种是无形的主观财务文化,如财务信仰、财务道德理念;第三种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财务文化,如财务知识、财务技术、财务信息、财务法律和制度等。在本文的理论思维中,财务文化既不是指第一种有形的文化,也不是指第三种类型财务文化,而是指第二种财务文化。一个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是由这个国家、单位的人群共同分享和信奉的一种财务文化精神。这种财务文化精神是人们在长期财务活动及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财务信念、财务准则、财务偏好、财务行为范式和财务思维习惯,并且经耳濡目染、口口相传地继承下来。

作为主观精神的财务文化是如何对财务活动及管理过程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呢?人是财务活动的主体,财务选择和财务运行过程是由人完成的。财务文化通过影响财务行为主体的财务行为选择从而影响财务活动及管理的发展与运行。财务文化对财务行为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财务文化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财务目标导向作用。财务行为主体的财务目标的选择和确立要受主观财务文化的引导,财务行为人的终极财务目标追求是在特定信仰、社会伦理风尚、文化传统长期耳濡目染过程中形成的。财务行为人的财务文化会导引、帮助他制定财务目标,告诉他应当“怎么做”。二是财务行为战略导向作用。在财务活动中,人们的财务行为战略也受财务行为人的财务文化制约。人们的财务行为开放还是封闭?创新还是守成?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规避?趋利还是重义?守诺重信还是机会主义?总是与财务行为人的财务文化密切关联。

其次是财务文化的“激励”作用。财务文化是财务行为人的一种精神动力源。财务文化可以为财务行为人提供持续不断的信念,成为他们从事财务活动的精神支柱。主流财务学长期以来仅仅把物质财富需求作为人们从事财务活动的动机和获得激励的源泉,那么一旦人们的物质财富需求获得满足,从事财务活动的内在动力就会下降,“小富即安”这类现象就会出现。许多富人拥有巨大财富,但是从事财务活动及管理的内在动力仍然丝毫不减,和当年穷困时一样努力工作。他们不需要为生存去奋斗,是财务文化在激励他们。

第三是财务文化的“规范”作用。财务文化还是财务行为人的内在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是依靠财务行为人的财务文化自觉来维系的,而不是依靠外部法律规范的强制。财务文化的行为导向作用是告诉人们“财务应该做什么”,财务文化的行为规范作用是告诉人们“财务不应该做什么”和“财务不应该如何做”。现实财务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失范行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