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的限制与创新
2014-07-05张剑平
张剑平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日常美术课堂,通过限制让导入“无中生有”、让观看“应物象形”、让课堂“情真意切”、让展示“物以致用”。经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尝试把“限制与创新”的课堂作为开启学生智慧的载体,去引发孩子们不一样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美术课堂 限制 创新
近几年,笔者一直在美术课堂里探寻限制和创新的奥妙关系。实践证明,凡是教师对课堂进行了限制性处理,对学生做了富有创造力的引导,那么,在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就随之活跃,新颖的创造也就层出不穷。
一、限制中展现“无中生有”的快感
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但往往好多繁复的开场,会提早消耗孩子的热情。我在课堂的开始往往会限制场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玩成了他们的创意表现。
《五彩斑斓》这节课的导入是限制成三大盘三原色,只谈论自己喜欢的色彩与联想,然后挽起袖子与自己喜欢的色彩亲密接触而握手问好,从自己无意重叠的手印中发现第四种色彩,寻找出现间色的规律。让孩子在“无中生有”的体验中认识三间色及其色彩的调配,在尝试中领悟知识的规律。游戏不单纯为了游戏,而是为了下面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只要孩子们会寻找和发现,就会有他们想要的知识。
《游山玩水》是山水画主题的自编课程。中国的山水画,是画家在对自然山水痴心深入的生活体验、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心灵状态中创作出的美学结晶。但要把这样的审美传承给我们的孩子,是有很大的难度。比如笔墨水份和宣纸控制的难度就很高,孩子们很难真正喜欢或明白这样的方式。所以给他们限制材料,换成木炭条和牛皮纸,来实验去展现山水意境的可能。都说:“墨分五彩,我们的木炭能有几彩?能利用怎样的方式让木炭的浓淡深浅显现出来吗?”在熟悉和实验材料的过程中,悄无声息的完成了课堂的开始,又为下面的山水展现铺垫了雏形。同时,由于孩子无意识的探索,那些山形都是自然天成,妙趣横生,让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在他们的无意“涂鸦”中展露无疑。
二、限制中看见“应物象形”的奇妙
我们的美术教育,其实就是视觉艺术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看”的能力。但美术课上的“看”应该是不同于平常无意识的“看”、漠视的“看”,而是一种打破平常视觉习惯的,深入到事物本质的、内在的“看”,甚至看见看不见的部分,就是我们所说的“感觉”,最后才能转化为生命存在的精微之美。我在课堂上也先限制胸有成竹的预想,只运用“应物象形”来看我们的图和像。
《黑白撕贴画》的学习过程,是孩子造型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的过程。可如果让孩子就想一个物体去撕贴,那还只是手工课而已。所以我从让孩子认识纸材开始:看一看你手中的纸有哪些色彩?摸一摸这些纸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拿起你最喜欢的那张纸,像老师这样大块的撕,还可以听到清脆的声音;也可以这样双手紧握着小心的撕,这样更容易把握形状,仔细观察你撕下的纸片有点像什么?对孩子来说全身心的体验比什么都重要,从看、摸、闻、说的方式认识纸材,到限制预想形象去随意游戏的撕纸。这种体验过程及其自由,也充满了期待。特别是从随意撕下的图片中发现了各种独特形象,“应物象形”的看,就是要孩子们在限制中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激起创新的思维来创作,这样的作品才会妙趣天成、不拘一格。
《游山玩水》课堂在熟悉和实验材料的过程之后,幻灯片出现各地山川的景象,孩子们调动起自己以前知识的经验去看:这是“桂林的连绵的山”,那是“华山的高峻突兀的峰”,这里还有“长满奇松怪石的黄山”(图1) ……然后回到自己刚才涂抹的痕迹,回到我们的作品,谁能在这张作品中找到刚才一些山的影子?你那张有吗?可以横着看,竖着看,倒着看……在这种可遇不可求的黑块中,我们可以捕捉、呼应若有似无的形象,而寻找山,只是一个限度的可能。这不但是中国传统水墨六法“应物象形”转化应用,也是现代“发现艺术”的表现手法。
三、限制中体验“情真意切”的刺激
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来自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而这种刺激,往往能导致常规事物超出主观预测,也能使学生产生惊奇的情绪。我们美术教师就是要充分研究所教的内容,寻求找出某些“情感体验”关键点,从那里揭示出超出学生预期的“情真意切”。
上《四季歌》时恰好春天,学校入目是几十米的紫藤长廊,正是花开的时节,风轻轻吹过,飘飘扬扬落英缤纷。这是很有诗意的校园景观更是绝佳的美术课堂。我就把学生带到了紫藤花下,在暖暖的阳光和着紫藤花浓浓的香味里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听春风的响声,睁大眼睛找找春风的颜色。”于是孩子们被这样的环境陶醉了,情感自然被激发。颜色就在纸上自然的流淌出来,这纸上五颜六色的春,再也不觉得抽象(图2)。谁说抽象的小学生理解不了?甚至于他们能象画家一样创作,用嘴巴吹着,用废纸揉着,用手掌拍着,拿颜料在纸上撒欢,春的感觉那么显而易见,欢快也那么显而易见。“睁大眼睛,看看春风舞蹈的样子的。”于是学生的手中扬起了一根根五彩的毛线,随风飘扬,和着飘落的花瓣舞动。自然,学生便知道了怎样捕捉春风的舞姿,怎样让春风在纸上舞蹈。
四、限制中享受“物以致用”的意外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孩子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孩子对其周围环境和媒材发生积极的感受,促成孩子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我在课堂中就是通过限制教学媒材的多样,从单一媒材综合利用、多次利用,去激励孩子们对课堂生发积极的感受,从中汲取创作的启发和灵感。
《五彩斑斓》一课中,孩子们兴高采烈的玩手印色彩,大纸上由普通的三原色幻变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此时,我抛出话题:“艺术贵在创新,不破不立”,要求孩子们把当堂尝试的手印作品按主要几种冷暖色彩分类撕破收集,孩子有天生的破坏欲望,这样能在课堂上施展自己的手脚还是很惊奇,他们既疑问又期待,课堂就这样生动起来。但这还只是第二次的“物以致用”,接着我把衬板上事先刻成的大手取出,让孩子在欣赏屏幕出现不同场景和不同身份人的手,让孩子寻找刚才撕碎的色彩纸片来对应不同的手,把打破的碎纸重新构成回手形!这是第三次的“物以致用”,第四次的“物以致用”是我把刚才取出手形的衬板也重新组合成一个立体展示装置,把孩子们创作好的手组合在上面进行展示评价(图3)。这样的限制媒材其实是为了一而再的利用实践,相信这样的媒材利用对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他们以后对生活的创造欲望,一定会有积极的启发。
生活中充满了“限制”,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自觉、清醒、主动地寻找“限制”,坚守“限制”,形成“创新”是美术课堂要经常尽力考虑和领会的要点。正是这些接触点和线索,在课堂互相联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道理和规律方面似乎就会揭示出某种新的意外的东西。处理好课堂中某些看上去似乎“重复无用”的内容和媒材,却能给学生以出乎意料的新颖感受,巧妙地处理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中引发学生创意情绪的关键。新课程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而寻找各种限制的突破方式,去冲击学生已有认知的概念域限,才能引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英)安吉拉·盖尔编 符荆捷译 《艺术家手册》 江苏美术出版社
(奉化市实验小学 浙江宁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