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室的发展方向探讨
2014-07-05何智
何智
【摘 要】教育需求和新技术应用是未来教室发展的推动力,但对未来教室讨论,不应只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室中的应用,应该关注教室的结构、空间、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未来教室;意义;技术进步;教育需求;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5-0078-03
一百多年来,我国学校教室的形态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长方形的结构,四白落地的内环境,黑板和课桌椅是室内的主要配置。随着课程改革、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建筑物室内环境审美的变化,学校未来教室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当下业内很热门的话题。本文在陈述未来教室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对教室建设的推动力和未来教室的发展进行了思考。
未来教室的相关问题
(1)关于“未来”的含义。未来是相对于过去与现在而言的,从现在开始往后每一个时间都是未来,既是一个时间点也是一个时间段。对未来教室的讨论,可以是未来1年、5年、10年的探讨,也可以是未来20年、50年或更长时间的设想与预测。20年、50年后的教室情况的描述,近乎是科幻小说的描述,脱离了现实依据,准确性较低。如在1964年,能否预测到50年后的今天触摸交互式大屏幕显示设备成为教室内的重要教学设备?因此本文对未来教室的描述,是基于现在的教育需求和当下成熟的技术,思考未来10年内的教室状况。
(2)探讨未来教室的现实意义。人憧憬未来是因为现实无法满足其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探讨未来教室的理由之一也是现实的教室形态存在不足,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需要,或者说不能满足相关当事者的利益诉求,希望通过未来教室的设想,来达到或者满足其需要,这会转化为促进教室形态进化的原动力。在这种不断的讨论与实践中,围绕着教室建设的生态系统,如技术、行业、产业等,就会或快或慢地发展与进步。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社会物质面貌的巨大变化,例如,建筑物的结构、外在形态和内部环境都随着技术的进步,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也适应不同时代人的审美与心理需求。可是教室却坚守原有的形态,很少受到影响。现在写字楼或家居中的卫生间所呈现的环境和包含的新技术、新产品,都比中小学的教室要显得漂亮和富有技术元素。因此,探索未来教室的变化,探索教室的形态变化,探索教室育人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探索教室适应技术的进步和人对建筑空间审美的需求,正是未来教室获得关注的原因。
(3)未来教室与信息技术。当下未来教室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却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即将未来教室的建设等同于信息技术产品在教室中的应用。尽管信息技术应用是未来教室智能化或智慧化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更应关注未来教室的空间、形态、资源与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相适应。也就是说,要关注教室在未来的发展中的系统建设,否则,就会陷入教室内新产品的简单更替,而不会发挥新技术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改革。
未来教室建设的推动力
技术进步是未来教室发展与建设的推动力。从幻灯投影技术,到视听技术,再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室的形态和所使用的设备不断发生变化,技术直接推动教室内教学环境与装备的更新换代。可技术掌握在企业手中,企业盈利的原动力促使企业不断地将新技术与新产品引入学校。尤其是近20年,教室内的装备快速发展变化,幻灯机、实物投影、投影机、电视(CRT,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短焦投影、电子白板、交互式触摸显示设备、基于各种技术的音效设备、平板电脑等蜂拥着挤入教室,且快速更替。这种更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室的发展,但缺乏必要性研究。尽管教室内的技术是进步了,但这种技术进步的产品是否就一定会比技术落后的产品更能提高教学效益呢?另外,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小学,各种专用教室层出不穷,但在以班级为主要教学单位,以分数为学校教育终极目标的体制下,再豪华的专用教室都只能成为学校点缀门面的装饰品。在现行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之下,新产品成为教室建设的推动力,而产品属于企业,企业就成为教室发展的最直接推手。这是当前教室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方向的一个困境。教室的这种发展带有盲目性,且效益低下。
教育需求才是教室发展与建设的牵引力。在我国,教室一直未有太大的变化,这主要受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影响。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学习,非小组和协作学习;重视考试分数,不重视课堂实验与动手,这种教学模式也就决定了教室的形态、环境和设备。近10年来,教室形态、环境和装备在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2001年开始的全国性新课程改革,改革提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正是这种理念在牵引着教室的发展,也在引领着新的技术走入课堂。2014年开始,新的中高考方案出台,必将引起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例如,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听说”提高了分值,那么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室内的环境与教学设备必将发生变化,教室内就必须有专门的训练环境和设备供学生练习使用。如果新的教育改革方案是落实课程标准,放开学校设置课程的自主权,尊重学生按兴趣选择课程,那么学校教室的结构和形态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学校将会打破行政班级、固定教室的形态,学科专业教室建设将会成为学校教室的主题,专业教室的环境布置将会完全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各种学科专用仪器设备、资源、新产品和技术将会整合到教室内,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只有在教育需要的指引下,合并新技术的推力,才能促进未来教室的快速发展。
未来教室的发展方向
1. 大空间、学科化
我国中小学教室有几个特点:一是從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大都市到偏远的农村,所有学校的教室形状几乎一样,长方形、教室外面是走廊。二是普通教室的面积都是80平方米上下,班级人数45人左右。三是几乎所有学校都分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科技楼),教学楼的普通教室满满当当,实验楼的实验室宽大却人烟稀少。在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对未来教室结构与空间的讨论,是一个复杂而又困难的问题。因为教室是教学楼的细胞,而教学楼的设计与建设,涉及规划部门、土地部门、建设部门和开发商,当然更与教育部门相关。学校的整体设计决定着教学的外形和结构,教学楼的设计决定着教室的结构,因此,站在现实的土地上,要对教室的结构与空间进行探讨,只能抛开教室建设的一切前期因素,站在理想的云端,畅想未来教室。
大空间、学科化是未来教室的发展方向。大空间是指在学生人数减少的条件下,教室空间相对增大,或者在学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教室空间增大;学科化主要指按学科特性规划教室用途和位置,尤其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教育规律和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公平来看,人数减少,符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关注范围,便于提高教学效益;空间增大、学科化便于小组活动与实验,有利于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实施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室学科化规划,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挖掘学科特点,改变固定的授课模式。
如果整合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的教室,进行大空间和学科化的教室规划,学校的教室数量会得到极大补充。但还是存在学校教室数量不足的情况,所以应部分或全部实行走班制,这给学校管理带来挑战。尽管在当下全部学校实现不太现实,但在高考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条件的政策改变之时,应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做有益尝试。
2. 资源重组
目前学校教师和学生所需要的主要资源有如下四种:第一,课本教材;第二,校园网络资源;第三,图书馆工具书和纸质阅读资源;第四,实验室仪器设备。这些资源的存在地点有如下四种:第一,课本教材存放在教室课桌上,是学生最便捷获取的资源;第二,网络资源存在学校校园网数据库中,学生只能去科技楼或者实验楼的计算机教室中才能访问,或者回家才能访问;第三,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存在图书馆中,学生只能在课后借阅;第四,实验室仪器设备,只有在上实验课时才能进实验室做实验。学生从早上进校(8:00)到放学(5:00),一天9个小时中有6个小时在普通教室上课。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时有67%的时间是无法使用网络、图书和仪器设备的。教室资源如此部署,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师课堂教学需要?
因此,在教室实现大空间、学科化的条件下,将各种资源重新组合到一个空间下,才是教室的未来发展方向。现行的教室条件和资源分布形式只适合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也只适合应试教育。探究式、主动式、合作式的学习模式,必须要求各种资源重组,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最快、最便捷地获取资源。因此,教室内需要有计算机、各种数字资源库,学生能快速查询与获取;需要有图书资源与工具书,需要有适合阅读和讨论的环境空间;理科教室需要有边上课、边动手做实验的环境条件。另外,人力资源方面,除了需要教师以外,还需要相应的辅助人员,负责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和实验资源的准备。教室的环境条件,也应有重新的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科特点,应有可变的环境,营造学科氛围和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符合师生在相应时代的对建筑物室内设计的审美要求,发挥环境的育人本质。
3. 新技术的应用
自电化教育开始,教室中的新技术主要体现在显示设备和媒体播放的功能上,从幻灯片、电视、投影、电子白板,到交互式触摸屏,都是改善黑板的单一显示条件,从增加了视频媒体的播放功能,到具备一定的交互性。这些技术一定程度上都是适应讲授式授课模式,都没有从更宽广的角度来发挥技术对教育与学习的作用。教室的存在是因为受到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通道的有限影响,这些信息化产品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教师写和说的能力,延伸了学生看和听的能力,并没有提高教与学的实效性。
(1) 新技术应记录教与学的行为,分析学生的个体学习有效性。现行教育体制中,评价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分数作为唯一手段,欠公平与全面。新技术、新产品应记录课堂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数据,建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建立教师的个体有效教学模型和学生个体有效学习模型。根据学生的学习模型,建立学生自适应学习系统、评价系统。从目前的技术来看,录播系统能记录教师一堂课的教学全过程和全班同学的学习场景,但技术层面上无法细化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层面上也无法记录一年或几年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关键的是,录播系统仅能完成记录,教师行为分析和学生的行为分析模型,还没有有效建立起来,这就制约着新产品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应结合教育理论、学习心理的研究成果,综合解决课堂行为追踪、学校信息化管理与分析等方面技术,形成学生在学校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将这些信息与学习困难改进和学习评价相对接。如果能综合这些技术,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2)感知技术的应用。当前的感知技术应用于教室,主要是感应教室的灯光、空气质量、温度等物理参数。要解决个体学习有效性的问题,也应结合当前的感知技术。学生在校学习时,课堂听课的专注时间、注意力的稳度和时长、情绪、讨论问题的发言、运动量、敲击键盘的次数、浏览网页、查阅的文献、撰写的文章等等,都可以通过感知技术记录,成为学生个体学习模式的研究内容。这些要通过信息技术建立庞大的数据库,记录分析学生的在校学习行为,对比和优化个体的学习。具体到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教室内的课桌椅上应有人体参数的感知技术应用,应具有智能记录与分析功能。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室,将教师和学生的人体感知信息与技术产品和环境的感应信息相互对接和融合。
(3)教室环境技术装备与师生的个体装备组成综合的装备系统。要实现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需要每位学生都携带个体装备,记录学生在校的一切行为数据,同时在教室内应有相應装备与每位学生的装备进行信息交换,以弥补个体装备无法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教室环境装备并不需要屏幕有多大,而是要解决信息采集的点和信道畅通。因此当前不同厂家追求触摸屏的尺寸大小的技术,并不一定就是未来教室的发展方向。
(4)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在未来教室并存。书写板这种经历了几百年发展的产品,仍然会在教室中存在,因为它在教育信息传递中,所需付出的人力和经济成本最低。只是这种书写板,具有智能记录功能,且其在教室中的数量并不一定只有一块,或者只在一面墙上,应根据学科教室的需要和教学模式的要求,可以在教室内多面墙上出现。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