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苏州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2014-07-05孙惠娟陈洪梅熊思勇时彦华
孙惠娟 2,陈洪梅 ,熊思勇 时彦华
(1.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000;2.苏州市吴江区科学技术局,江苏苏州 215000)
0 引言
医疗器械具有高新技术应用密集、学科交叉广泛、技术集成融合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前沿技术发展水平和技术集成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其地位受到了各国各区域的普遍重视[1,2]。苏州作为新兴科技城市,高度重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壮大,并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创新发展。”作为创新主导型产业,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对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及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1 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
医疗器械产业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贸易往来最活跃的产业之一[3]。据统计[4],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从2001年的1870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32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8.75%,预计到2016年将高达4150亿美元。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也正快速发展,近10年来,市场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21.3%,2012年市场规模达1564亿元,市场预计,到2015年将达3400亿元,到2050年我国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上所占份额将达25%。近年来,苏州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随着《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提升发展计划》《苏州市医药及生物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苏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技术指引》的相继实施,“国产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与评价工程”的率先启动,以及新医改、老龄化、技术创新等需求因素的有力驱动,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呈现需求旺盛、规模增大、产业集聚、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1.1 产业规模快速倍增,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各项规模指标均呈大幅增长,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08-2012年(见表1),苏州医疗器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78%,比同期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高近10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达28.32%,由2008年的40.9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10.88亿元,增长了2.71倍。2012年,苏州共有医疗器械规上企业72家,占全省3成,同比增长12.5%;从业人员2.2万人,占全省4成,同比增长11.21%,约为2008年的2.57倍;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大关,位列全省第一,同比增长13.11%,约为2008年的2.58倍。
1.2 产业集群形态初显,区域布局各具特色
目前,苏州已初步形成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市3大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基地。工业园区依托纳米材料优势资源,创新发展以生物医用材料为重点的高端医疗器械,是产业经济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2008-2012年连续5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高新区形成了以科研龙头中科院苏州医工所为引领的多元化产学研创新载体,注重研发检测,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昆山依托本地雄厚的研发和生产资源,全力打造中国小核酸制药的硅谷,形成了以小核酸为主,新药创制、医疗器械和生物材料、服务外包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2012年实现医疗器械产业规上产值15.02亿元,占苏州总量的14%。吴中医药产业基地、张家港骨科医疗器械产业、太仓的手术医疗设备等均各具特色。
1.3 科技企业集聚发展,技术产品不断创新
2012年,苏州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543家,占全省的1/4。其中,外资(含港澳台)生产企业129家,占主导地位;大中型企业22家,占全省4成,实现了苏州医疗器械产业近7成的产值;规上企业72家中38%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苏州已齐聚了强生(苏州)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日立医疗系统(苏州)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以及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大型企业,吸引了一大批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的海外领军人才,带动影像诊断、体外诊断、植(介)入治疗、医学信息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发展,推动产品从传统的眼科器械、针灸针、医用卫生材料等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逐步走向高端化的超导MRI、人工心脏、无创呼吸机、核酸检测分子诊断仪等一系列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
表1 2008-2012年江苏省及苏州市医疗器械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1.4 研发载体有力支撑,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近年来,苏州建设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昆山小核酸产业等重大创新载体,形成了苏州生物纳米科技园、苏州高新区新药创制中心、江苏省微创外科吻合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苏州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增强了医疗器械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苏州现有科技人员数量和科研水平均居全省前列,2012年苏州医疗器械产业研发人员1094人,科技活动人员2530人,研发经费支出2.1亿元,科技项目数164项,占全省比重均超25%;拥有医疗器械专利申请量4330项,授权量2064项,发明专利1820项,占全省比重均在27%以上。
2 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与全球高端技术相比,我国的医疗器械技术研发水平还处于中低端[5],苏州医疗器械产业虽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产业还处在形成期,存在本土企业规模小、研发资金缺乏、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链不完善、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问题,产业竞争力亟需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指区域内相关产业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国民经济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强弱的程度,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几个层面[6,7]。SWOT分析法是竞争分析常用方法之一,这里从政策、资源、人才、资金、技术、市场、设施和环保等方面,对影响苏州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SWOT分析(见表2)。
根据上述分析,可对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出如下策略:
(1)SO策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利用苏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吸引大量外资企业进驻,进一步做大、做强医疗器械产业;抓住产业发展的良好时机,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产业链,集聚人才,推进成果转化;紧跟客户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创造自主品牌,开拓国产医疗器械市场。
(2)WO策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发挥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提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紧抓海外人才回归契机,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增强研发“软实力”。
(3)ST策略(利用优势,抵御威胁):利用本土企业中低端市场空间巨大的优势,抢占市场,抵御劳动力成本高的威胁;将国内外竞争压力大的威胁转化成增加合作交流的优势,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4)WT策略(减小弱势,回避威胁):将中小型企业进行战略整合,集中力量,进行研发,在某一领域内有所突破;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突破技术壁垒。
3 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保障,健康的内部环境是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这里结合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及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提出提升苏州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3.1 发挥政府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政府应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统筹各方力量,从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优化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环境。一是从引导、扶持、激励等角度制定科技创新政策,实施财政引导或税收减免政策,大力推进优先采购、集中采购、专款支持等扶持措施,以后补助方式激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或产品升级。二是搭建科技金融结合平台,鼓励引导银行、创投、风投、民间资本关注、介入医疗器械产业,帮助医疗器械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解决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提产扩能中的资金瓶颈制约。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医疗器械是涉及到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产品,产品的质量是整个行业的生命[8]。医疗器械监管部门应严格实施新版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MP认证),实行医疗器械与药品一样的严格监管制度,强化医疗器械的监管与评价工作。
3.2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优化技术结构,增强产业链。充分利用苏州现有的基础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采用合作攻关、海外并购、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等多种方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从依赖引进、仿制的简单生产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增强上游产业链的竞争力。二是优化组织结构,协调发展产业链。充分发挥江苏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江苏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大型优势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汇聚,提高产品研发的规模和集中度,形成若干个明确的主攻技术方向与产品发展方向,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集团或领军型企业。三是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具有产业集中优势的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可以依托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昆山小核酸产业基地等平台,集聚关键部件的专业型厂家和上规模的整机生产厂家的技术、资金、人才、营销渠道优势,并实施设计研发与营销服务的培育与引导工程,将地域集中变为产业集群,形成具有示范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群化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常熟、张家港、吴江等地区可充分利用低端产品加工优势,以产品互补、错位发展等方式积极承接周边大都市产业迁移效应带来的发展空间,促进产品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销售服务质量。
表2 苏州医疗器械产业SWOT分析
3.3 实施策略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是注重企业管理,实施规划发展策略。企业要重视战略管理,着眼长期发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系统性强、便于操作、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根据技术模仿、自主创新、品牌建设等发展路径,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路线。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实施智力促发展策略。企业在积极利用政府人才激励政策加强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企业发展要求,培养适合自身需求的人才,采用相对灵活的管理机制,制定有效的员工激励措施,在管理、研发、生产、销售、维护等领域建立一支应对市场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企业持续的人力资源竞争优势。三是推进技术创新,实施知识产权策略。企业要坚持不懈推进技术创新,依托资源优势实现自主创新,采用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借助“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产业化平台等,加大交流合作力度,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以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的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同时注重技术保护,可借鉴强生、美敦力、波士顿等国际企业以专利权进行技术保护和行业垄断的方式,强化专利和技术标准政策,以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形成技术壁垒。四是树立品牌观念,实施营销发展策略。在产品从开发研制、临床试验到进入市场各个环节中加强产品检验检测,以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控制、认证体系为参考,强化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并注重产品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进而提升企业在苏州医疗器械产业中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1]刘宇静,张长虹,秦晓刚,等.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与技术发展[J].中国医学装备,2007(6):6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2012-01-18].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11/201201/t20120118_92018.htm.
[3]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中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与产业竞争力国际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王朋,邱家学.基于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12):5-9.
[5]方天成.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商业文化,2012(11):157-158.
[6]彭冬玲.基于集群发展的湖北省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2.
[7]曹定友.关于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过程中作用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46.
[8]余冬,梁灏方.在用医疗器械现状分析与建议[J].医疗卫生装备,2013(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