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考务综合管理平台的研究与实践
——以北京市为例
2014-07-05李鸿江朱汝光
李鸿江 朱汝光
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考试[2007]1号)文件就提出,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包含视频会议、应急指挥、考务综合管理、网上巡查和考生服务五大功能。2011年,根据国家教育考试面临的严峻形势,教育部提出进一步加强国家教育考试管理,大力推进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将建设国家考试考务综合管理平台列为标准化考点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体现了对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以信息化推动考务管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但受到对考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意义、功能定位认识不统一、建设标准不明确等因素困扰,各省市都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北京市的标准化考点建设起步较早,对建设考务综合管理平台也由理论研究逐步进入实践应用阶段。2008年,我市海淀区率先建立区级考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对考试过程各类信息的管理和应急指挥,在推进考务管理现代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效地提升了考务管理水平。在海淀区实践的基础上,北京教育考试院于2010年进行方案研究,2012年立项启动建设全市考务综合管理平台工作。项目于2013年高考前基本完成,当年高考中全面应用,效果良好。
本文将就平台建设的意义、建设原则、功能定位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由平台建设带来的一些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1 建设教育考试考务综合管理平台的重要性
1.1 专业化考试机构建设的需要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改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对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在当前教育考试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通过推动现代化不断融入考试招生工作,不断加强考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考试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是考试机构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北京教育考试招生管理已实现“全流程上网、全业务上网”的建设目标,面对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考试作弊的严峻形势,考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服务的公平公正以及快捷性和个性化的迫切要求,迫使我们加快信息技术与考试招生业务的进一步融合,进一步推动和带动考务管理现代化,建设实现集试卷保管运送、考试过程监控及管理、各类信息快速收集分析和处理、考场统一指挥和考试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考务综合管理平台,使考试全过程可视、可知、可控,不仅是考试招生管理机构专业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增强考试招生管理机构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考试招生管理专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1.2 不断提高考务管理水平的需要
考务管理工作涉及的主体多,有体系内的(如市区校三级考务管理队伍),也有体系外的(如印厂、技术支持公司等);工作流程长,从试卷印刷、运送和保管、考试实施等,环节众多,由此带来的风险点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收集组考过程的各项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准确传达上一级管理机构的指令,及时指挥处理有关紧急事项,是考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考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对象就是教育考试考务管理体系内的所有资源和业务工作流,包括试卷流转、试卷保管、考试过程监控和管理、考务统一指挥和服务。平台定义了每项工作的标准流程,设置了关键控制点,可规范管理、全程监控,有利于应急处理、历史数据回访和应用,为提高考务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管理手段。
1.3 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的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工作的热点增多,公众对考试公平、公正、便捷的期许越来越高。而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升学竞争压力增大,考试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考试管理任务繁重,考试安全面临严峻形势。用信息化建设推动现代化考务管理水平,不仅可以实现对涉及试卷安全的关键环节和部位全天候监控,还能实现对考试过程的全过程监控和管理,并可以实现快速反应、正确决策、统一指挥、妥善处置考试过程中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建设。
2 考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有利于提升考务管理水平,有利于各类考试数据的上传和分析,有利于考试突发事件的处理。
2.2 建设原则
先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快速处理原则、扩展性原则、标准化原则、信息安全原则
(1)先进性原则。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采用虚拟化技术和云技术构建服务器及存储架构;规范数据标准,以大数据的概念逐步积累并挖掘应用相关数据;在试卷流转监控方面,考虑了采用物联网技术对试卷进行自动分检及跟踪;在考试过程管理中,探索利用图像智能识别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工作效率。
(2)系统性原则。对北京教育考试院而言,平台的系统性要求我们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平台与中、高、研、成、自考业务管理系统的关系;二是平台与综合办公平台中的统一授权及用户认证机制的关系;三是平台与远程电子巡查系统的关系。四是平台与外部资源的接口关系。平台的安全性亦应与考试院整体信息安全管理架构相一致。
(3)快速处理原则。考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共和重心在于对考试实施过程的管理,故快速及时是关键。所有的考前准备均为考试实时管理打基础、备条件,所有的考后分析,也是为下次考试的考中管理优化服务。
(4)扩展性原则。考试管理责任主体是省级考试机构,北京市的考务综合管理平台是市按区校三级管理架构设计,但同时预留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接口,并针对研究生招生考试、非学历社会化证书考试的管理模式,适应市考试院、考点的两级管理模式。
(5)标准化原则。考务信息的标准化是考务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不同考试种类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为了规范考务信息,建设过程中分阶段逐步分析了各不同考试种类的差异,归纳整理了其共性,最终形成包括考点、人员、事件、数据等各环节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加强了系统数据的可交换性,亦可以追踪这同一信息项在各类考试中的采用和表现状况。
(6)安全性原则。考务管理平台涉及的都是考务相关的敏感信息,需要同步实施安全工程,采取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安全审计员三员分离的安全控制策略,与Usb-key相结合,建立基于授权的访问控制模式。考场在线巡查数据加密编码后传输,信息即使被窃取也不会被还原,保证考场敏感信息不被泄露。
3 考务综合管理平台主要功能
北京市考务综合管理平台主要解决考试过程管理中的信息上传下达、事件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问题。平台建设与远程电子巡查系统、招办业务管理系统、考试院综合办公平台有效对接,形成市、区、校三级的考务协同工作平台。
考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总目标是:广度上适用于高考、成考、研考、中考、会考、自考等项目考试过程管理,工作深度上覆盖试卷流转管理、过程数据上报、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管理、考场巡查管理、考务人员管理、考场资源管理、设备资源管理等环节。平台的应用有利于推进考试过程的无纸化网络化管理。
北京市教育考试考务综合管理平台采用了虚拟化云技术,其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报务器均在市端统一部署,市考试院、区(县)考试中心和考点校等各级用户按角色通过客户端登录到平台上,通过云端终端实现协同工作。重要角色需经过usb-key电子认证,一般用户采用用户名加密码验证,以确保数据安全。
北京市考务综合管理平台已开发完成的功能如图1所示。
(1)试卷流转管理。实现试卷从印厂发出后,流回过程中的车辆跟踪及车内视频监控。可按车辆为单位查询运行轨迹、按时点查询所有车辆有在位置。记录每辆车的押送员情况。试卷了出入库、分发清点等功能拟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RFID电子标签管理。此功能涉及第三方,只留接口,尚未实现。
(2)数据报送及查询。含考前的考场安排、监考老师安排等数据,重点是考试过程中的实时数据上报及查询。按规定,开考后30分钟,考点上报缺考情况,系统中可实时查询到报上来的数据。系统还可查询到每一个考点上报数据的时间点,事后生成一个上报时间曲线。通过设置,可对异常缺考(如缺少考在50%以上)发出警示。
图1 北京市国家教育考试考务综合管理平台功能一览
(3)知识库管理。收录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考务管理相关的规程规定、典型问题的处理案例等,可从多维度快速查询到相关内容,为处理突发事件时提供参考依据。事后,可回遡被查主题的频度,形成“热词”。根据热词,我们又可以有针对性的收集充实相关素材入库。
(4)考场在线巡查。此功是电子巡查系统的完善及拓展。此模块下,可按考生准备证号、姓名等定位,支持模糊查询;不论市区校哪一级发现考场有异常情况,可通过手工触发,将该考场图像推送到其他在线管理员屏幕,提醒关注;已有计划将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应用到考试过程管理,当考场内出现多人站立走动、纸张飞舞、异常喧闹等非正常活动时,系统将自动报警并推送图像。巡查日志会自动记录巡查员的工作轨迹,系统提供“随笔记”功能,可在弹出框中记录巡查情况,这些笔记会随巡查记录一并归档,供打印输出。
(5)应急指挥。软视频会议实现全市所有考点双向视频对讲;各级用户可知晓本级及以下是否有突发情况,对特别事件可定义特殊程序,实现越级直报,以缩短中间环节,提高处理时效。正在研究与百度地图结合,将考点的天气情况、周边可能出现的影响考试的因素,以及考点的基本情况(地址、考场数、考生数、主副监考、实时关键数据等)与地理信息相融合,形成“考试管理数字地图”,加强指挥的主动性。
(6)人力资源管理。其对象是系统内的监考老师及考务管理人员,不但记录着所有监考员的基础档案,还对其培训考核情况、历次监考表现等进行记录。细化体系内工作人员的身份类别,加强人员管理的精细度。
(7)考场资源管理。以标准化考场为管理对象,记录考点、考场的基本情况、使用情况。在进行高考、成考、研考、中会等多考统筹时,可通过此功能合理调配考场,最大限度地对标准化考场进行复用。
(8)设备资源管理。对所有标准化考点的考场资源进行管理。如巡查设备的安装时间、维修历史等,系统记录了各级系统维护责任人,一旦设备有故障,可按事先定义的故障级别,自动以短信等方式通知责任人。实时设备状况监控可随时掌握设备的完成情况,包括网络链路的拥堵情况。
考务综合管理平台的五个核心数据库(考生数据库、监考人员数据库、考场资源数据库、设备及网络资源数据库及知识库集中存储在市端,不但确保了各种基础数据“源从一出”,而且集中后的数据为事后进一步分析利用打下了基础。
考务综合管理平台主要管理手段是网络直报、电子巡查和视频会议系统。
从时间维度看,考务综合管理平台以考试过程实时管理为重点,延伸到考前管理和考后管理。
通过对考务综合管理平台的功能不断完善后,最终达到如下的业务目标:
(1)管理资源。掌控硬件资源(考场、考场设施,网络链路等)的实时健壮性、服役历史及维修维护记录,系统自动进行故障预警和提示,自动进行链路负载分析等;调配人力资源,掌握考务及监考人中的基本素质,了解其工作行为,动态优化队伍。
(2)速传考情。通过主动采集和接收报送等手段,及时呈现考情信息,多维度反映现时考试进展情总。第一时间掌握应试考生的群体行为、考场考生的应试反应和状态、监考人员的行为和态度等。对特殊突发事件提供直报途径并与相关部门联动。提供多维度考情分析功能。
(3)智能研判。通过对非结构化法律法规文件按条目的分拆细化,形成结构化基准库;通过案例收集积淀,将经验型隐性知识显性化,把个案经难事变为集体财富,形成知识库;管理平台会将遇到的问题自动与基准库及知识库进行钩稽比对,自动提出处理参考意见。
(4)快速指挥。平台提供立体的(视频电话、平台通信、手机短信等)指令下达途径,确保上级命令实时可达。平台集成相关外部资源调试功能,提供调用社会资源通道,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5)全程可溯。在平台上的所有行为均有记录,对日志的自动分析整理可形成事件处理轨迹,方便日后反刍会诊、修正改进。同时,行为追溯也是考试招生体系内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4 考务综合管理平台建设的相关问题思考
4.1 平台的应用带来管理层级变化,偏平化管理带来考试管理流程再造
以往学校的数据是先汇总到考区,等本区所有学校数据都汇齐后,再由考区上报到考试院。通过平台,学校数据可直接报到市里,数据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存放,中间数据随时可查,最终数据出处唯一。平台应用初期,要做的准备工作较多,许多基础数据要入库,工作量会增加;平台的应用,不可避免的会引起工作流程的变化各级人员职责的变化;平台的应用,各环节的可控性规范性增加了,灵活性就下降了。这是信息技术引入后带来的阵痛,要承受这样的阵痛,一是需要转变观念,二是要加强行政引导。
4.2 平台的建设有效地对技术支持公司进行管理,防止出现“被绑架”现象
各省参与标准化考点建设的公司少则三两家,多则近十家,建设的时间不同,采用的设备也不尽相同,每次使用前,均需协调各公司,安排好几天的联调时间。而在考试当天系统设备是否完好,更多的取决于公司的责任心。特别是当设备使用一定年限后,陆续需要维护更换报废,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手段,其可控性变差了,有可能形成对技术公司的依赖。
4.3 平台建设的倒逼作用催生考试招生标准出台
北京在平台的建设中,较好地处理了不同的考试类型中关联数据的标准化问题,也结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对考务管理流程进行了梳理和规范,才得以形成省(市)级平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制定有关教育考试数据交换与共享标准,还应当出台有关的管理规范和工作质量标准,用于指导统一省级平台建设,才有可能建成国家级考务管理平台。
4.4 平台建设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各级教育考试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
教育部考试中心最近颁布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2013-2018)》,提出了要“四层两翼”的建设框架,形成30余个建设项目,并将考务管理指挥系统列为7个重点项目之一,这体现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顶层设计思想。各省应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考试招生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
4.5 平台建设引发对考试招生管理机构“专业化”的重新思考
信息化环境下的考务管理模式正在变革,有从行政管理向服务管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趋势。要成为专业化的考试招生管理机构,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监测考务工作运行状态、掌控考务业务全局、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考务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