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空中的“战地”摄影

2014-07-04章开元

摄影世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战地空战照相机

章开元

世人皆知,战地摄影本身就不易,拍自空中的战场照片更是不易中的不易。

有一个说法是:在所有现代交通工具中,乘坐飞机的安全系数是最高的。话虽这么说,但一旦摊上了事,一次性罹难的乘客也要远多于其他交通工具,前不久的马航MH370航班事件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总之,还是那句话—“要奋斗就要有牺牲”,人类要想获得更快的速度就得付出代价。在马车时代,交通事故自然少得多,即便如此,居里夫人的老公和骁勇善战的巴顿将军还命丧马车轮下呢。既然坐飞机不易,在飞机上作战和照相当然就更不易。以前在空中拿照相机拍摄作战过程惊心动魄的场面早已成为往事,在如今高速作战飞机上,拍摄连续画面勉强还可以,摄影师要想拿相机拍摄单幅画面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在直升飞机和飞行速度较慢的大型轰炸机上还有可能,但让不让你上还是个问题。现在拍照实在是太方便了,乘员自己能干的事,何必再劳摄影师大驾,到时候出了事算谁的?

2014年6月是盟军登陆法国北部诺曼底70周年,这对于某些幸存者来说应该是最后一个整十年纪念日了。当年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如今最年轻者也要90岁上下。如今流行一句话叫“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到底哪儿去了各有各的说法,但岁月不饶人真是不假。单以摄影而论,几十年的变化就是翻天覆地,头脚倒置:原先是抢着把黑白变成彩色,如今上点儿档次的摄影人是争着把彩色变黑白。影像新技术不但催生了很多新门类,同时也使一些过去的摄影手段要么变成家常便饭,要么干脆烟消云散。有人说今后完全没有战地摄影师这一称谓了,因为军人自己就能拍,专职摄影师上前线除了添麻烦找死,拍不出什么新花样。在各类与战争相关的照片中,最先消失的很可能就是空战摄影,因为即使是现在的民航机,也要比二战时期的作战飞机飞得快,要想在这样的飞机上摆弄照相机谈何容易?

况且,在所有类型的作战方式中,空战危险性最大,因为即使不处于作战状态,人在天上,只要不落地,就有危险。以世界第一空中强国美国为例,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死于飞行训练或意外事故的空战人员就多达2.2万人,相当于死于直接参与空战的作战人员的1/10。空战人员在执行任务中的幸存率也要低于地面作战人员,这样残酷的事实只通过照片和文字是无法完全表现的。对于会开飞机的人来说,在地面开汽车或摆弄个相机之类的玩意儿都算是雕虫小技。当一架飞机或一个人进入空战状态时,时间都是以分秒计,鲜有机会和心情去拍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只相当于现在汽车的,而且驾驶舱多是敞篷的,所以拿个照相机比划比划还可以。后来飞机提速,敞篷驾驶肯定不行了,然而一盖上罩子,拍摄清晰度必将大打折扣。

这种比较特殊的战地照片,并不局限于直接参与空战的机种,在轰炸机、军用运输机和侦察机上拍到的照片也可入列。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生活》画报签约摄影师拉里·布罗斯(Larry Bross)在直升飞机上拍的一组《惊恐万状的机枪射手》算是这类照片的代表作。不久之后,他本人也恰恰因为所乘坐的直升机被地面炮火击中而坠毁身亡。可见,乘军用飞机飞临交战区上空拍照是多么危险。现在美军已很少再带专职摄影记者拍摄反映空中作战的照片了,因为现代飞机上的自动录像装置并不比人差。

一直以来,在空中拍摄实战照片的难度大于录像,连续画面对清晰度的要求不高,定格的照片则对清晰度有较高的要求。今后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发展,不论是空中还是地上,专业摄影人员完全退出战场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现在拍照录像太方便,无需专业人士操纵;二是随着敌情复杂性和对方隐蔽性的增大,武器的射程也远大于相机镜头的可视范围,一旦进入交战状态,军人都难以自保,谁还有工夫再去照顾一个摄影师。说真的,现在所谓战地摄影师拿出来的照片,无非是些反映后方武装人员或局部小冲突的记录,没几张能证明你“真在前线”。

空中军事摄影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前已有空中侦察摄影,但用热气球来完成,还不能称作完全意义上的军事摄影。一战时飞机速度很慢,时速约一百多至两百公里上下,且飞得也很低,离地面不过几百米,超过1000米的情况都很少。1914年,摄影技术已经相对完善,人在地面上已可以轻易拍出质量相当不错的照片,但在天上拍照可不那么简单,速度和焦距都是问题。那时照相机还很笨重,轻便相机虽然已有那么几种,但并不普及,相关的摄影耗材更是跟不上。不过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了飞行员把照相机带到空中拍摄战斗场面的欲望,所以到一战后期,空战照片逐渐多了起来。其中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必须用照片来证明战斗机和轰炸机驾驶员的战果,否则空口无凭。上天转一圈回来,你说击落多少架敌机,你说向敌人的某个军事目标投了炸弹,没有照片作证,谁信呀?在一部著名空战电影《蓝色伯爵》里,就涉及到这种纠结。一战时,一位德国王牌飞行员回来说他又击落了一架敌方飞机,上司不信,气得他把这个上司拽上飞机,重返蓝天,低空寻找那架刚被击落,还在冒着烟的飞机残骸,以证明他的光荣战绩。为此,渐渐有驾驶员自带相机,拍摄自己的战果和少量空战场面,甚至还有画素描的,反正,总比光用嘴说强。

空战照片通常会分为几种,最难拍的是小型飞机缠斗的作战场面,以当时的摄影条件,这类照片别管谁拍,也不论拍得如何,能大致拍下来就不简单。还有一类照片是反映空军作战人员作战状态的照片,涉及面较广,这类照片有专职摄影师拍的,也有空乘人员自己拍的。小型飞机里空间狭窄,照相机不易展开,而且双座机只占很少一部分,单座机自己拍自己几乎不可能。相比较而言,反映轰炸机和直升机作战的照片就要好拍得多。轰炸机飞得慢,载重量大,上面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无所谓,所以能提供专业摄影师施展本领的机会。当年美国女摄影师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就是一位幸运者,但是她乘飞机回来后,好像也没拿出几张像样的,能直接反映出空中作战场面的照片,其难度可见一斑。刚才说了,在飞机上参与作战行动的危险性要比地面大得多,到时候想当逃兵都没处躲。轰炸机体积大,飞得慢,容易受到小型飞机攻击,类似这样的场面以前经常会被随机摄影师拍到,但画面效果总是不够理想。这不光是摄影师的家伙不灵,飞机上的作战人员也不愿看到在大家忙活搏命的时候,有一个闲人在拍照,所以影响到摄影师水平的发挥。

当历史翻到1943年这一页,二战的胜负双方已露端倪,轴心国气数将尽,但要完全将其打趴在地、举手投降还要再努一把力。德国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反动阵营的堡垒,要想让他们轻易放下屠刀是不可能的,必须进行严惩。为此,英美决定联手对德国和日本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轰炸,而不是只针对军事和工业目标有限轰炸。英美原以为炸了工厂和军事设施就大功告成,没想到德国工人有惊人的恢复生产能力,1943年德国军备生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所以有专家认为,只有把德国工人的家和生活设施一并摧毁,才能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意志,不能让德国工人白天上班,晚上还能睡个安稳觉。美英两国达成协议,前者负责白天,后者负责晚上,轮班倒,让敌人没有喘息时间。在所有的空战照片中,反映1943~1944年对法西斯战略轰炸的照片最多,其中美国电影《孟菲斯美女号》和南非电影《光荣之翼》就是依据大量空战纪实照片拍摄的空战电影。前者的道具飞机是波音公司生产的B-17轰炸机,后者是由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B-24解放者式轰炸机。

专门摄影人员跟随轰炸机上作战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摄影人员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对地面进行拍摄,用以评估轰炸战果,二是拍摄空中和机内人员作战场面。美国为了轰炸德国专门研制了著名的B-17轰炸机,取名“空中堡垒”,上置机关枪10挺,可形成前后左右上下立体火力,从而减少护航战斗机。尽管B-17火力强大,但由于没有护航战斗机,而且又是白天,所以损失惨重,通常每次只有2/3的飞机得以返航,像《孟菲斯美女号》这样能完成25次轰炸任务返航的飞机极少。当时规定只有完成25次轰炸任务后,机乘人员才能回国,并有权退役,回家过小日子。可事实上,有这种幸运的轰炸机战斗人员不多,因为要想炸得准,到目标上空就必须降低高度,这样一来,被地面炮火击中的概率大增,如果不降低高度想糊弄事儿,或者没到目标高度就将炸弹投完,即使飞机上的10个人都串通好了,唯一不好做手脚的就是照相机,到时候胶卷一冲出来,真相大白。这种事情在许多国家空军中都有发生,所以,能小瞧照相机的威力么?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地空战照相机
最强空战王
战地女豪杰
How photography was developed
“战地玫瑰”养成记
空战之城
“85:0”的叙以空战
最早的照相机
战地歌声
大空战——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重大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