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邦杰:每张照片都是一种感悟

2014-07-04赵姝婷

摄影世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摄影农业农村

赵姝婷

初进到杨邦杰的办公室,还没来得及问摄影的事,目光先被办公室里铺陈得到处都是的字画吸引了。聊起来才知道,杨邦杰不但热爱摄影,绘画、书法、就连很多乐器也玩得得心应手。杨邦杰笑着说“其实我们学理工科的人也很有文艺情怀”,让人颇感到意外。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文艺情怀”似乎和学理工的人很不搭调,但杨邦杰却有点小骄傲地说,“我自己在大学里就是学生乐团的团长。其实在我身边学理工的人中,喜欢艺术的不在少数。”

身为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副主席的杨邦杰,原任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农业部农业资源监测总站站长,现在仍兼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博导。一个地道的理工生和科学家,竟然如此长于文艺,对于自己的“全面发展”,杨邦杰却谦虚地说:“大概只是因为有机会可以施展。”

杨邦杰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县城。从小,杨邦杰的父母就很注重培养他的才艺爱好。杨邦杰最早接触的是书法,刚刚上小学的他把习字作为一项重要的课余活动。“从小就把字写好,把文章写好,这是我家的传统—我的父亲就写得一手好字,家里的兄弟姐妹也大都喜欢学琴棋书画。”杨邦杰在这样的家庭传统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成长起来。

在小学期间,杨邦杰还自学了吹笛子和拉二胡。杨邦杰说:“在四川乐山这样历史悠久的南方县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在我小时候,亲戚邻里中不乏多才多艺的人。”二十多岁的时候,杨邦杰还自学了小提琴,他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中学里教音乐。

如果这么看杨邦杰二十几年的成长轨迹,会觉得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青年,将来肯定是要在艺术方面施展才华的。可在高考之后,杨邦杰偏偏选择了农业机械专业,成为了一名理工生。当时,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象征。此后,杨邦杰的人生都与农业和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些闲情志趣,也随着日渐繁忙的工作,淡出了他的生活。

“我非常享受自己的工作。”在采访中,杨邦杰重复了好几遍这句话。读研究生的时候,杨邦杰学的是农业机械工程专业,经常会去全国各地的乡村进行调研。当时的他会用当年的小型胶片相机拍拍照片。真正扎进摄影这门学问,还是出于“工作需要”。

毕业后,杨邦杰去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后来又调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多年来,他都奔波在世界各地做农业与生态调究。他的工作需要走进乡村、农场,深入土地、走进大自然进行考察和调研。至今,杨邦杰一年中仍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国内外奔波,从事农业与农村调查研究。“在路上”成为了他习以为常、甚至乐在其中的生活方式。

杨邦杰多年从事农情遥感监测,用卫星遥感监测耕地变化与农情。“遥感和普通的摄影有一些相似之处,一些基础理论与方法都是一样的。”除此之外,杨邦杰在工作中也会拍照记录当地的耕地、作物等农情具体细节。数十年奔走在世界各地的自然和农村中,常和拍照打交道,有时也会拍摄路上的美景。如此,喜欢上摄影也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近些年,杨邦杰把撂下了几十年的音乐、书法、绘画重新拾了起来,在摄影上也更加下功夫了。纵览杨邦杰的诸多摄影作品,农村题材可谓是他坚持多年、一以贯之的主线。出自杨邦杰之手的农村影像记录之多、范围之广,都令人叹服。相比之下,杨邦杰几乎不怎么在城市里拍照:“人们应该多去农村走走,回忆乡音乡情,亲近大自然。”杨邦杰也希望人们通过他的照片,更多地关注农村,唤起人们对农业、对农村与农民、对土地、对大自然的感情。农业乃国之本,乡村是文化之源。

打开自己的作品精选文件夹,杨邦杰一张张给我们展示讲解,这张是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拍的,那张拍的是什么人什么场景……看着杨邦杰的照片,好像随他一起环游了五湖四海:广东海边的一家人在殷切地盼望自家的渔船归来,北疆哈萨克小朋友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一名彝族的老太太叼着烟斗在已经渐渐荒漠化的土地上放牧……

走遍中国之后,杨邦杰说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是四川西部和东北的田野。他向我们展示了他挂在墙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四川西部的高山峡谷,另一张是黑龙江北大荒的黑土地。身为四川人,他对自己风光壮美的家乡充满了感情,四川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都让他深深地留恋。虽然已经在北京定居,但是还会偶尔回到四川走一走。而对东北的感情完全是出于对当地农业关注:“东北辽阔的土地对中国的农业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中国的粮仓,是未来的希望。这种土地的辽阔风情,也是国内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杨邦杰在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为研究生开设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与农情遥感监测讲座,也会在国内外的论坛上讲农业与农村发展,自己拍的照片是主要的讲课资料,分享自己的目之所及与经验。他说:“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在杨邦杰看来,他所拍摄的照片不仅仅是一地一景,而更多反映了这个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每按下快门时,杨邦杰的心里都在思考着这照片背后的人与事。也许,这就是科研工作者和普通摄影者爱好者的不同。“每一张照片都是有故事的。”

例如,当他在国内的农村调研,他会衡量这个农村的布局规划是否合理,有的农村建筑拍出来虽然美,但却违反了农村布局和规划的规律,他拍下照片,当作值得反思的例子保存起来;拍摄草原上羊群的时候,他所思考的,是放牧过剩和荒漠化的问题;看上去只是普通的海边,他会用照片里的细节说明该地区有过度养殖的倾向……也许对别人而言,杨邦杰只是拍了一个高原的农村姑娘在牧马,但观者又何尝知道,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杨邦杰感慨的,是当地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一群妇女在稻田插秧,虽然妇女们看起来干练勤劳、充满活力,但杨邦杰说:“这个农村的男人都跑去城里打工了,只留下了妇女们在田里干活。某些看起来美好向上的照片,实际上却令人深思。”

“其实也谈不上特别热爱摄影,首先是工作的需要与习惯。在工作中每每看到千变万化的风景与事实,就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思考与研究问题的资料。” 杨邦杰说。endprint

杨邦杰承认自己并非一名“器材党”,也不太看重后期处理,虽然加入了摄影家协会,但却很少有时间参家活动。摄影之于他就像画画和音乐一样,是很个人的爱好,并不为取悦观众。如果说摄影带给了他什么,那就是研究问题的工具和发现美的源泉,让他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愿意寻找美、发现美、记录美。

“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即便是拍一样的景色,每个人拍到的也是不同的照片。有的人很注重拍细节,有的人偏爱大场面,有的人拍的是一个事实—而我就是那个拍心情的。”

对于杨邦杰来说,拍心情,就是拍意境、拍情怀。“很多艺术作品或是摄影作品,最终反映的,都是创作者的心境。只不过摄影是拍你画不出来也写不出来的,而绘画是画那些你拍不出来的,这两者有一种互补的关系。只有当你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艺术的感觉,你才会去关注到它。可以说,捕捉美的瞬间,也需要个人对艺术审美的积淀,不然即使遇到再美好的瞬间,也很容易与其失之交臂。机会只给有准备的头脑。”

杨邦杰最喜欢的画家是印象派画家莫奈,这位深谙光影与色彩之道的艺术巨匠的作品,给他带来的启发最多。说到这里,杨邦杰兴致盎然地展示了他在慕尼黑拍的一潭湖水,湖光水影与天鹅的姿态交相辉映,他笑着问“有没有一点莫奈的感觉?”

杨邦杰的摄影哲学是“顺其自然”。他很少会特意去拍什么,而更讲求缘分。拍照片,更像是记录自己的生活感悟,“有点像是在用照片写日记的感觉”杨邦杰这么形容道。有一次,杨邦杰和很多人去到一片开阔的芦苇荡,有人提议找个模特站在芦苇丛中拍照,杨邦杰当时就反对说:“野外的芦苇丛中出现一个模特,实在是太突兀了,还不如出现一只动物来得合情合理。我不喜欢这种营造场景的拍摄方式。也许我只是在回家路上拍了一个路过的老太太,但对我来说,这照片中也包含着一种安详的美感。”如果遇见,就拍下来,如果遇不到便不强求。“也许像我这样的摄影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刻意吧。”每一次回顾自己拍摄的照片,杨邦杰都像是在对自己过去的感悟进行梳理与回味。

“现在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在国内外跑,那就好好把握机会,多拍些好的照片。等将来退休了,不用到处跑了,也许就静下心来在家做做研究、再继续写写字、画些画、好好温习年轻时学习的乐器。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顺其自然对我来说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采访结束的时候,杨邦杰拿出了一只陶笛,为我们吹奏了一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悠扬朴实的笛声,似乎给这次采访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endprint

猜你喜欢

摄影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赞农村“五老”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