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城千面,才能留住“乡愁”

2014-07-04

党建文汇·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城镇风貌归属感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指出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而去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记得住乡愁”,自是体现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要求。事实上,只有突出人这一中心,让居民有浓浓的家园情结,有深切的归属感,才能令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乡愁”是一种很美好的东西。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毋庸讳言,随着农耕时代的渐渐逝去,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城镇尤其是古城镇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更有的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而实施“推倒重来”之策。殊不知,被任何新建筑新景观唤起的一时兴奋,终弥补不了失去城镇应有的“乡愁”这个精神家园的永恒惆怅。

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中国形成了形态缤纷、风情各异的城镇文化。城镇尤其是古城镇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注意保留城镇的原始风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文化的根基;保护城镇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

“乡愁”不是酸气的自作多情,而是对生命源头的眺望和对文化母体的挂念。说到底,是一个人对于归属感的渴望。我始终相信,有“乡愁”在,香火就会旺盛,宗族就会繁衍,历史就能传承,后来之人,就不会是无根之木、断线风筝。有“乡愁”在,那些漂泊的灵魂,回家时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让“乡愁”变得美好、富于诗意,城镇化建设义不容辞。 (摘自《解放日报》 赵 畅/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城镇风貌归属感
基于消费文化的旅游古城镇酒吧现象分析
中西部古城镇旅游开发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历史文脉在古城镇景观设计形象提升中的传承与表达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