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土山上战鼓擂

2014-07-04滕建毛增旺谭文峰

企业文明 2014年6期
关键词:铁五局红土扎西

滕建毛+增旺+谭文峰

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头,是一片宁静而神奇的地方,长江、黄河、唐古拉、昆仑山,连绵千里的雪山引发无数英雄竞折腰,这里就是素有“三江源头”“中华水塔”美誉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这片宁静充满魅力的地方在经受2010年4月14日7.1级强烈地震后,随着灾后援建的号角而沸腾起来。2012年7月,中铁五局五公司进军玉树,承担修筑青海省道S308玉树至曲麻莱公路B1合同段的重任。

从玉树沿着老国道308往西,过甘达村,约24公里就到了海拔4 600米的著名红土山垭口,这里是玉树通往曲麻莱的必经之路。中铁五局五公司玉曲公路项目部就坐落在红土山下的扎西科河河谷之间,这里海拔约4 300米,高原缺氧、干燥低温,一年有近6个月的冰冻期。然而,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中铁五局五公司参建者们决战雪域高原,轰鸣的战鼓划破了天际。

艰难建点禁区间

2012年7月3日,中铁五局五公司先遣队千里迢迢来到灾后重建中的玉树。项目部经理刘卓和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原是在上一个项目部一起共事的班子成员,接到公司建点通知后,项目经理和党工委书记带领10余个先遣队员从重庆工地赶到现场,在满目疮痍的玉树县住了10多天的活动板房,积极与当地政府、业主、监理进行沟通,加紧筹划前期红线征地和临建选址工作。

艰难难在建点苦,为了定方案选好项目驻地及其他临建点,他们多次找当地政府沟通,上门做藏民的征地工作,前后四易方案,最后在考虑了当地藏民对环保的高要求和项目科学合理建家的规划后,把“家”定在了红土山下扎西科河畔的泥石流冲积堆上。

没有人烟,没有房屋,山上唯有彩云之下放牧的藏民和牦牛与建设者们为伴。他们在扎西科河边支起帐篷,垒起锅灶,翻开了中铁五局五公司在玉曲公路建设的第一页。

七月的阳光带着高紫外线的毒辣,使帐篷在经过高温炙烤后弥散着蒸汽,令人闷热难耐。一旦到了晚上,温差变化却特别大,帐篷里潮湿阴冷,加之初上高原的南方汉子们还没适应高原反应,一个个胸闷气短,头晕腿软,吃不下饭,缺氧严重。夜幕来临后,他们听着牦牛的叫声和风的呼啸,常常睡不安寝。吃饭也是个难题,没有水源,他们就舀起扎西科河里的水,桶里一层沉沙,许多牛毛。然而,他们是一支钢铁般的队伍,面对这恶劣环境,他们没有后退,没有泄气。10余名先遣队员在帐篷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脸上被晒脱了几层皮,嘴唇干裂泛白。从2012年7月28日开始临建,到8月26日业主第一次履约检查,中铁五局五公司临建主体工程快速完成,得到了业主、监理的高度评价。

奋战雪域创佳绩

完成建点后已近冬季,为确保“快速、有序、优质、高效”推进玉曲公路建设,项目部领导班子为进一步提高参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召开会议确定工作思路:“以安全质量为基础,以项目效益为最终目标,加强过程控制,注重变更设计,推进施工生产快速有序进行。”

为此,刘卓主抓施工组织推进和责任成本管理,对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完善与执行落实、安全质量的过程卡控、人员物资设备配置进行了周密安排和部署。

2012年9月20日,红土山隧道正式开工建设,冬季隧道施工攻坚战打响;2012年11月19日,扎西科河大桥开始施工。

高原上空气稀薄,严重缺氧,项目部驻地荒无人烟。自2012年7月进场以来,不少劳务工因受不了强烈的高原反应和枯燥的生活环境,相继离开。但是公司的员工却坚持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高原筑路精神和中国中铁“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毅然留了下来。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经常找员工了解情况,给他们鼓励,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饮食住宿生活环境。

人的问题解决了,紧跟着的“物”的难题又接踵而来。由于项目部黄金施工时间只有短短4个月,长时间的冬季冰封使得玉树本地的地产供应周期缩短,加之当地环保要求,本地多家材料生产厂家停止生产,施工所用的材料需要从距离工地800多公里的西宁进行长距离运输,成本增加,导致物资供应紧张。项目部为此采用增加砂石料用距变更,同时加强与生产厂家联系,尽最大努力保障物资材料的及时供应。

通过采取有力的措施,项目施工生产稳步推进。2013年6—8月份连续三个月实现了百米成洞,创造了全线单月进尺126米的佳绩。2013年5月21日,青海省交通厅总工程师马忠英带队开展全线质量安全综合检查,项目部获通报表扬并获奖励10万元;2013年6月22日,在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开展的“四比一创”活动评比中项目部荣获进度红旗荣誉。

汗洒高原终无悔

红土山上没有人烟,因为这里不能住人;红土山上没有一棵树木,因为红土山上不让生命存活。但是对于中铁五局五公司的参建者来说,他们没有因为这里是生命禁区就放弃了坚守,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就放弃了实干。在这里,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坚强堡垒中的一员。

今年37岁的项目经理刘卓就是一个榜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作为一名年轻的管理者,有着自己独到的管理理念,工作起来细致到位,敢于冲锋在前。在前期建点时,他和项目党工委书记一起跑征地、跑业主,起早摸黑,先后进行了四次选址。开工后,他又倾尽心力协调与业主、监理的关系,来回奔波于西宁、玉树和项目之间。

项目党工委书记主抓征地拆迁、通信光缆改迁、电力线路改迁、后勤保障等工作,天天早出晚归,忍受着高原反应,他的鼻子和嘴都脱了几层皮。为了做好当地藏民的征地工作,他硬着头皮自学藏语,苦口婆心地登门解释,争取获得他们的谅解和支持。2012年9月20日,红土山隧道正式施工,大电未通,他主动向电力公司领导汇报情况,刚开始就吃了闭门羹,一回没成功就多跑几次,细化方案,多次解释,前后跑了近2个月,最后实现了通电,直接节约电费约15万元。

项目副经理张义东,负责全管段的施工生产管理工作,每天奔波现场,亲力亲为。2013年10月4日,红土山隧道进口掌子面出现坍塌,他连续一个星期在现场蹲点,通过采取超前管棚加注浆方案及时进行处理,那一个星期他没怎么合过眼,一想到工地上的事便连饭也吃不下。

项目总工程师雪少瑜,每天既要负责现场的技术方案制订和交底,又要加班研究图纸,做好变更设计,开工至今,经他和同事努力,实现了变更设计近1 500万元。

共产党员徐东,是玉曲公路项目部的机电部长,为了配合抓好电力线路改迁,连续一个星期早上8点出去到国家电网和玉树电力公司协商,晚上12点才回到项目部。高原上机械设备损耗率高达40%,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成了他这个部长的重点工作。今年3月15日晚上8点,工地发电机突然坏了,他跑到距离100余公里的珍称项目调来一台500千瓦的发电机,到达工地时已是凌晨5点,直到16日上午9点才安装调试完毕,谁知到了深夜2点机器又出现了故障,他拿起工具充当临时修理工,一直忙到凌晨4点才回到宿舍休息。

共产党员张志勇,是试验室主任,为了调好配合比,他跑遍所有砂场进行取样,80公里外的通天河砂场是他跑的最远点,每次取回样后,浑身湿透,又冷又饿。说起他的认真,项目部的人有目共睹,业主多次称赞他工作出色。

像这样平凡而敬业的故事不胜枚举。他们用朴实无华的行动奋战在雪域高原上,汗水挥洒在红土山下,开放出了美丽动人的“格桑之花”!

(责任编辑:李万全)

猜你喜欢

铁五局红土扎西
当增扎西的诗
地道战
朽木颂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失眠记
红土象湖感化溪
红土镍矿中的钙、镁、铁、钻、镍等含量测定
扎西的菜园子
见与不见
给读者辟一方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