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压力与“甜鸭梨”

2014-07-04苗利娟

企业文明 2014年6期
关键词:书写情绪

苗利娟

有一位电台的DJ得了很奇怪的口腔炎,每次在她节目播出前的三四天,就会突然患上这种口腔炎。口腔炎溃疡疼痛,在临近播出的那天就会痛到极点,尤其是反复发作,把她弄得特别苦恼,只得去求助医生。医生检查后说,她这个反复发作的口腔炎与心理压力有关。

为何会这样呢?压力,究竟是什么呢?

《财富》(中文版)联合北京易普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连续十年开展了全国性高级经理人压力状况调查工作,数据显示,最近3年内,高级经理人中感受到较大压力的人数比例呈增长趋势,2013年有77.2%的高级经理人面临高压力的困扰。调查同时发现,中层管理者是感受到最高压力的群体。他们感到自己始终是一群处于次要地位的打工者,犹如一个夹心层,受到上级绩效要求和调动协调下属的双重压力。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对3万余名不同职业人士的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压力排在第一位,他们的社会环境、个人成就和社会压力并列第一。

身为企业管理的中层,上有老板,下有员工,夹在中间的味道并不好受。面对员工,虽然自身拥有了管理者的身份,也算是“官”,但日常工作中又有多少员工真的发自内心尊重他们呢?面对老板,他们在为组织获取利益、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成了员工们心里的“谩骂对象”。可以说,中层管理者心里的苦难以名状,心理“亚历山大”。

压力微观解读

压力,其实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对于物理压力我们能够客观地量化出压力的来源和大小,而面对心理压力,就没那么简单了。已经发生的,或者是即将发生的各种事件,都足以给你以铺天盖地的感觉,让你感觉无处躲避。

在心理学上,压力是指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之间的一种能力上的不平衡感。按照美国著名应激心理学家拉扎鲁斯(Lazarus)的话,心理压力是个人感受到的要求与资源的不平衡感,而压力应对则是个人试图控制这种不平衡感所做出的努力。

心理学家通过对压力的研究,将压力的积累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相应的生理特征:

第一阶段:紧张出汗

早期通常会出现焦虑、失眠、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一遇到事情就紧张、害怕、爱出汗,在与同事、家人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小事情而发脾气。

第二阶段:重复倾诉

在这个阶段,人会表现出两个极端:要么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流;要么变得像“祥林嫂”一样,反复向家人、朋友倾诉烦心事,其实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

第三阶段:失去信心

如果前两个阶段都没有得到重视,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心理健康严重受损,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行为表现,社会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一般地,当压力处于前两个阶段时,若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情绪排解,依然可以增加心理的弹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如果到了第三阶段,人的心理健康就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就需要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来进行心理干预。

压力管理——培养反弹能力

压力,是一种不胜任感的表现;压力管理,则是每个人一生的修炼。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会激发人的动机和表现。按照耶基思—多德森法则(Yerkes-DodsonLaw),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换言之,当个人的行为动机处于一个最优值时,其工作效率是最高的;而当个人的动机低于或高于这个最优值时,其工作效率都不能达到最佳表现。所以,适度的压力是身心健康的保障。在运动心理学上,这又被称为“倒U型理论”。

因此,压力对于个人来讲,并非都是坏事。人在最初面对生活挫折与困境时,首先体验到的是烦恼与焦虑,但如能积极化解,人所感到的就是力量与信心。这诚如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所言:“在中文当中,危机这个词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危,一个是‘机。”由此可见,任何压力对于个人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成长来说,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著名心理专家岳晓东认为,面对压力,人们需要练就压力反弹能力(简称“压弹”)。压弹,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能力,它是压力与应对的和谐统一,是良性应激(eustress)的突出表现。压力反弹可以起到激发潜能、振奋情绪,甚至增进健康的作用。

在这层意义上,压弹一词正如其字面意思所解,是“压”与“弹”的完美结合——面对生活的挫折与逆境时,人既需要有耐挫折力,也需要有排挫折力。其中耐挫折力会使人勇于承受各种生活压力,不因一时的困境而丧失斗志,放弃对自我的信念;而排挫折力则使人善于化解各种生活压力,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这当中,“压”与“弹”互为促进。

就积极心理学而言,压弹也是一种积极评估能力。人面对不开心的事情,可以有积极与消极的评估,积极的评估会着眼于未来,尽量淡化压力的负面情绪体验;而消极的评估则多纠缠于过去,对自我的过失耿耿于怀,对他人的过错念念不忘。

苦涩压力转变“甜鸭梨”

压力管理有如自助餐,是需要什么做什么,没有绝对统一的模式。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慢慢调整,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压力管理模式。例如下面实例:

实例一:做琐事,放压力

有位商界高管,因工作压力大造成神经极度紧张,看了数月心理医生,情况并无好转。晚上他吞下安眠药后,仍无法入睡,经常手心冷汗不绝,双膝无法控制地抖动。

他说,心理医生曾经劝他每天找一件与工作无关的琐事来做,而且做的时候要全心全意专注此事,其他什么都不去想。他的回答也妙,说自己想不出能有什么琐事可做。也许这正是问题的所在。他从早到晚满满的日程表上,每一件都是大事、要事,连打场球都是商场心理战,午饭和晚间应酬更不必说。

心理医生要求他每天至少抽出15分钟好好照顾公司里的一个盆栽,除了浇水,再准备一块干净的布,每天都要认真地擦拭叶面,然后对着它做十次深呼吸。他半信半疑地尝试了一段时间。两个月后,他睡眠好多了,头昏脑涨、肌肉紧张的现象也消除了很多。endprint

压力如同饱胀的气球,经不起任何外界的刺激,一触即破。如果是一只半满的气球,因为充满弹性,无论外力如何挤压,总能迅速恢复原状。人也是一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极其有限的精力被太多具体、紧迫又重要的事情同时占据着,情绪和心理状态时刻处于兴奋、紧张、强烈的状态,没有一丁点儿的空间和弹性。长期紧张、强烈的情绪刺激超过了神经细胞兴奋性的限度,大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轻者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言语不连贯、肌肉不受控制等;严重的情况下则会出现思维停滞、精神衰竭等现象。

去做一些琐事,就是要采取主动干预的方式,中断正处于兴奋、紧张或者强烈的心理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是降低标准、对工作懈怠、对事情漠不关心,而是沉下心来,主动营造一份轻松的内心空间,并体验在平和的心境下做事情的愉悦感受。由此带来的积极能量将会使你在返回工作状态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例二:写写,更健康

写博客、刷微博,相信已经是大多数在职人员的日常行为。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习惯在记录经历、表达心情、分享感受的同时,还有着缓解压力的奇妙功效。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James Pennebaker)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受试者连续五天都花15-20分钟写出“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或当时最让人心烦意乱的事情。受试者写出东西后若想自己保留则悉听尊便。这种自我表白的效果惊人,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受试者的免疫力增强了,其后看病的次数大大减少,因病缺勤的天数也减少了。

《科学》杂志2011年1月14日刊载的一篇题为《写下对考试的焦虑,提高考试表现》的报告。这一报告的实验结果说明,在考试前,花10分钟书写与任务有关,或与考试有关的焦虑情绪和想法,都可以显著提高参与者的成绩。

研究还发现,写下当前面临的压力,可能会比写下过去的压力经验更有帮助;写出与焦虑事件相关的感受和想法,可能比写出对自己的最好预期更有效果。另外,不同的书写主题对于不同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对于情绪处理和表达能力较强的人来说,以消极情绪为主题的书写更有作用;但对那些情绪处理和表达能力不高的人来说,则围绕对自己的最好预期展开的书写效果更佳。

只是简单的书写,如何就能发挥如此大的功效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首先,压力所产生的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通过“书写”这样一个自我输出的方式,获得了宣泄,降低了负面情绪的不良影响;其次,通过书写,人对引发焦虑的压力源事件,以及过程中的消极情绪,进行了多次的回顾性体验,逐渐获得了适应力;第三,通过书写,人对压力事件及其带来的情绪会主动建构新的思考,并可能形成更为积极的处理方式。

平衡的艺术

其他一些或简易或时尚的减压方式,比如冥想静坐减压、穴位按摩减压、旅行减压等,也已经在职场人士中间流传起来。但无论如何,经理人应该明白,中等水平的压力是振奋精神、高效工作的兴奋剂,而过高压力则是疲惫身心、降低效率的漏油器。

有效地调控和管理压力是一个平衡的艺术,需要你张弛有度地握在掌心。真正的平衡不是向工作或生活索要什么,而是你能提供给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同时还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动力。别忘了,你自己才是平衡的缔造者!

(作者单位:北京易普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郝幸田)endprint

猜你喜欢

书写情绪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书写的快乐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