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企合作模式下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014-07-04廖林楠林杰
廖林楠 林杰
【摘要】教师到临床实践是卫生职业院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能力,带动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把"双证"变为"双能"。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临床实践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33-02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教师到临床实践是卫生职业院校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任务的通知》,结合我省卫生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现状,我校作为黑龙江省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培训基地,选择黑龙江省医院作为教师临床实践的合作基地,对来自全省5所职业院校的15名教师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临床实践培训,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一次重要实践。
一、培训岗位及内容
"双师型"教师临床实践可以分为五个模块。
模块一:医院管理与医院护理文化。主要了解医院管理体系,熟悉护理管理制度,掌握临床护理规则,熟练掌握院内感染控制规定。时间为3周。
模块二:护理职业岗位规范与服务。了解临床护理工作流程,熟悉临床护理实践模式,掌握专科护理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操作。内科、外科各4周,妇产科、儿科、急诊、门诊各1周。
模块三: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了解临床护理最新进展、护理新技术相关知识,熟悉新技术应用范围、特点、操作流程,熟练掌握ICU相关护理操作。ICU、CCU各2周。
模块四: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熟悉社区卫生服务途径、内容,掌握社区护理服务的技术、范围,熟练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慢性病康复护理技术。社区医院2周。
模块五:护理科研。了解护理科研的意义及发展趋势,熟悉护理科研的方法,掌握护理科研立项的具体步骤,熟练掌握科研立项申报书填写。实践总结及文件填写3周。
本次临床实践,要求必须是副主任护师或以上职称的临床护理专家进行"一对一"带教,教师实行顶岗实践。通过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交流研讨等形式,重点了解医院的护理结构、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服务的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医院护理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学习护理专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增进对临床护理服务发展的了解,并通过临床实践以增加自身专业的实战经验,促进理论知识的升华,积累教学资源和完善教学活动。
二、培训过程
(一)实践科室
老年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儿内科、血液风湿肿瘤科、普外科、脑外科、产科、CCU、血液透析科、ICU、手术室、急诊共计十三个科室。考核操作共计二十余项。在培训开始时,由医院临床教研室老师对教师进行安全教育,讲解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在培训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和潜在的危险等。
(二)顶岗实践
教师在科室主要是与临床带教老师共同或协助其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如护理文件的书写、护理费用的统计、临床护理操作、日常护理工作等。通过带教老师讲解示范,教师再进行实践,遇到问题及时请教带教老师。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临床所需护理操作,在培训过程中,结合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培训的要求,将理论与实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也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与研究,发掘教学中滞后或与临床脱节的内容。
(四)撰写临床实践日志
在培训中,教师将每天的实践内容、感受与收获、实际教学的差异性分析以及收集的案例等均记入到《临床实践日志》中。六个月的积累,这本日志记载的更是临床的经验,为日后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文件。
三、培训管理
培训期间实行校企双重管理。除医院主管部门和带教老师对受训教师监督、指导外,学校方面也派出专职人员负责培训教师的管理,包括培训质量监控、跟踪检查、考核、日常生活和食宿安排等,保证培训质量,使教师安心培训,无后顾之忧。印制了《教师临床实践日志》和《临床案例收集表》,为教师们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培训结束后颁发结业证书并评选优秀学员。
四、教师的收获
(一)深入理解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省医院的脑神经外科是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通过实地学习,教师们理解了优质护理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内涵。明确了控制服务成本,制定方便措施,简化工作流程,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服务宗旨。优质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要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要保持病人軀体的舒适,协助平衡病人的心理,取得病人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病人与社会的满意度。临床实践使教师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沟通能力,要把爱心、奉献、人文关怀、南丁格尔精神以及细心、耐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二)体会到细节服务的重要性
省医院为病人提供了周到的服务。如:每个病房门外都配有洗手液,供进入病房的人员使用,减少感染率;病区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统一标签,色彩搭配清爽柔和,充满了人性化;各种标识清楚醒目,病房设置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各种温馨提示突出了"人本方针"的服务理念,病区走廊里到处贴满了健康教育宣传或鼓励、祝福的话语。给病人提供整洁、安全、温馨的环境,给工作人员一种方便、快捷、安全的工作氛围,提高了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每名护士都有风险管理意识,每一个护理行为和操作,都第一次把它做好,不留后患,不做重复性工作,将日常各种护理活动中对病人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落实有效防范措施,预防在先,防患于未然。所以说,细节决定品质,细节是一种态度,是对生命、对病人严谨求精的态度。
(三)全面提高了工作能力
1.监测观察病情能力护士是病房的工作主力,日夜守护在病人的身旁,是观察病情、及时实施治疗和处理的先行者。医生所得到的关于病人病情改变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都来源于护士的观察和监护分析,而疾病发展过程的外在观察是依据每个护士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为基础的。通过临床学习,使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加敏锐的临床观察能力,不仅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而且具有了一定的预判能力,并及时汇报处理,真正成为病人身边的保护神。
2.提高应变能力危及病人生命的病情变化往往是突然的,除了少数情况可以预见外,大多数是随机的,因此要求护士不能单一地等待医生确诊,对变情的反应要快,处理能力要强。有对临床应急、急救的病人采取有效、科学的紧急救治措施,急中生智、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做出判断的能力,并采取一系列具体处理措施。
3.护理技术操作能力专科的学习和严格的培训,使教师们熟练掌握了抢救技术。如:药品、抢救机械的性能、操作方法及适应症、各种不同病情的护理技术操作、呼吸机的使用方法,使用心电图机为病人进行心电监测以及对心电图的正确诊断,掌握病人的心肌供血、心电稳定性及心功能等情况,使用除颤器对危重病人的救治方法等技术,能够熟练掌握和配合,在临床抢救工作中起着重要互助作用。
4.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护患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是在沟通过程中实现的,有效的沟通将产生良好的护患关系,缺乏沟通或无效的沟通会导致护患关系发生冲突,对病人的点头微笑、关切的眼神、热情的握手都反映了护士对病人的理解、体贴和友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
(四)感动于护士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
在临床实践期间,教师们感受到了临床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作为护士,日常工作繁重而又零乱,这就需要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待病人有耐心,不能急躁、马虎大意。做事要有速度,讲求效率,不能拖泥带水。作为一名教师,恰恰就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这种素质的卫生专门人才。
(五)更新了教学观念
医院的医疗质量有赖于护理质量的提升,新时期的护士既要掌握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又要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等现代社会意识。半年的进修学习,使教师感到必须树立适应时代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护士。以往师道尊严的思想令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多说、不敢质疑,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要从自身更新观念,努力营造自由、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通过深入的临床实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综合素质,熟悉了医院管理制度与医院护理文化,带动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把原来的"双证"推进为"双能",教师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教学能力,成为符合职业教育需求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姚伟红.加强医学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几点建议.黑龙江医学,2013(8)
[2]徐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教学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