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1946:文在重庆 武在四平

2014-07-04张正隆

读书文摘 2014年7期
关键词:林彪四平东北

蒋介石限令:4月2日前占领四平

1月13日停战令生效,蒋介石即命令进入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准备作战。2月中旬,苏军撤退在即,蒋介石指示熊式辉、杜聿明全力接收东北各战略要点:有苏军者应力予接收,无苏军者可能占领则占领之。

而四平是无论如何都要占领的。

3月13日,52军进入沈阳。两天后,国民党兵分三路,以沈阳为中心分头向东、向南、向北推进。21日,东路52军占领抚顺,南路新6军占领辽阳。24日,北路新l军占领铁岭,71军向法库、康平、昌图推进,与新1军直逼四平。

4月初,在越南接受日军投降的60军、93军,经海路直接运抵东北。

算上之前的13军、52军、新l军、新6军、71军、94军5师,这时国民党进入东北的兵力已达7个军和1个师,大都为精锐的远征军,新l军、新6军还是国民党“五大王牌”中的两个。这是必须的。“八一五”后,国民党到处接收,最紧张最缺乏的就是运力了。千里万里运来些烂杂武装,十个百个不顶一个,小孩子也不会这么干。

兵是精兵,将是名将。

一列当时被称作“票车”的火车,载着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的全班人马驶出秦皇岛车站。杜聿明坐在他那节指挥所兼卧室、餐厅的车厢里,一双因熬夜太多而充血的眼睛,望着窗外没有生气的山野、村镇,一闪而过的站牌:山海关、绥中、兴城、锦西、锦州……

“米脂婆姨绥德汉”,不知米脂出了多少美女,绥德出了多少好汉,杜聿明这位男子汉却是出自美女的故乡。中上个头,脸膛方方正正的3星上将,在军装笔挺的将军丛中,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儒雅风度,以及用谋略和强悍创造的战绩。3年后他在淮海战役中被俘自杀未成,拒绝谈任何问题,动辄拍桌子、摔凳子,以至于不得不给他戴上手铐脚镣。

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后,兵分三路进攻热河。17军25师,就是此刻杜聿明麾下的52军25师,从蚌埠赶到古北口阻击日军。寒冬腊月,穿着草鞋的南方籍官兵,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军的飞机大炮对阵。师长关麟征负伤,副师长杜聿明代理指挥。激战3昼夜,25师伤亡4000余人,日军伤亡2000多。

这不是一场胜仗,就像他后来率领远征军攻入缅甸败走野人山一样。他是负者,也是英雄,悲壮的英雄,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英雄。

1939年底的桂南昆仑关战役,杜聿明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第5军军长,对手是坂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激战10余天,昆仑关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炮弹在杜聿明身旁爆炸,他抖落地图上的泥土,拭去望远镜上的灰尘,眉都不皱。昆仑关大捷,歼敌4000余人。

谁都知道,这个坂垣师团也吃过林彪的苦头。却谁曾想过,这对黄埔校友,各自领袖的爱将,还会跑到这遥远的黑土地上厮杀较量一番呢?

比之最早闯关东,经历了由秋而冬,好歹有个适应期的13军、52军,最倒霉的就是71军了。年初从青枝绿叶的苏州,经海路运抵东北,正是滴水成冰的腊月,那感觉就像从热炕头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里。一口让东北人听不大懂的南方话、被东北人称为“南蛮子”的官兵,哪受得了这个呀,又缺乏防冻知识、经验,好多人冻伤。3月来的新1军能好点,算是赶上个冬天的尾巴吧,仍然冻得瑟瑟发抖、鼻涕拉花。

现在好多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艳阳天。冷冰冰的太阳一天天热情起来,照在北进的新l军、71军官兵后背上,暖洋洋的。土地爷却发起脾气,大概是被美械装备搅扰了好梦,一路上跟这些“南蛮子”过不去。

过了惊蛰,阳光下,湿漉漉的南风一溜,被冰雪捂了一冬的黑土地,就由南向北一路融化开去。田野上泥水南流北淌,道路积水翻浆,老百姓叫“烂道”。每年这个时节,都要烂上十天半月的,马车、牛车、毛驴车,特别是重载车,轻易是不出动的。

这些“南蛮子”哪見过这个呀,再说也是军情急迫。本来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又风驰电掣的汽车、炮车、坦克、装甲车队,涂着“青天白日”徽记的绿色车身糊满泥水,像生满癞疮的老牛,那人则成了泥猴,一路喘息着,走走停停。有些路面瞅着平光光、干爽爽的,加大油门开起来,车头猛地一沉,屁股就撅了起来。有人以为是中了地雷,却没爆炸声。有人说是土八路挖的陷阱,那也不能这么多呀。问老乡,才明白夏天暴雨冲刷的坑洼被秋雨灌满了,风雪一捂冻结了,春天化冻表面被风吹干了,里面则是一坑糨糊似的烂泥汤子。

就这样老牛拖破车般前进时,还有从两侧隐蔽处射过来的子弹,晚上宿营还会被偷袭。

4月15日,先头部队才推进至四平近郊。

而蒋介石限令:4月2日前占领四平,4月8日前占领长春。

但这并不影响蒋介石的自信。

1945年l1月9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策划半年之内击溃共军主力,然后分区围剿。第一步控制苏北、皖北,肃清山东共军,打通津浦线。第二步集中重兵于平津,扫荡华北。第三步打通平绥线,占领察绥。会议还研究改变对日作战体制为反共内战体制。驻华美军司令官魏德迈参加会议,并作秘密报告。

这时,蒋介石已经明白东北出了麻烦,却仍未提上日程,还是寄希望于苏军为他看摊儿。

而现在,蒋介石下定决心,要解决东北问题了。

关于东北问题,国民党始终铁嘴钢牙,只有主权接收,不承认中共的地位。嘴巴子官司打到3月中旬,蒋介石终于松口,不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承认东北也存在调处问题了。

3月13日,由毛泽东和刘少奇拟定的给重庆代表团和东北局的电报,指出:

我们内心的盘子,长春路的主要部分(即沈阳至哈尔滨)及抚顺、鞍山、本溪、营口、辽阳等数地,是要让给国民党的。”但“不可一般承认国军有权进驻全部长春路及苏军撤退区。因中东路大部、南满路南段应力争由我接管。至于两路以外之苏军驻扎区,大部已交我接管,一部即将交我,其中除抚顺、本溪准备让出外,其余均不能让。如你们答应国民党有权接收苏军撤退区,则安东、通化、延吉、海龙、合江、佳木斯、黑龙江、洮南、通辽、辽源等地及其他广大地区均到过苏军,而我决不能让,将来不好收口。我们并想以让出长春路主要部分及抚顺、本溪交换国方从热河撤兵。

毫无疑义,中共的基本思路,是想在谈判桌上解决东北问题。

3月27日,军事三人小组达成向东北派遣执行小组协议。可在随后的国民党参政员会议上,蒋介石旧态复萌,强硬表示,绝不承认中共的民主联军和民选政府。

和平的曙光,在黑土地上一闪即逝。

或者干脆就是,在东北,蒋介石连点和平的幻想都不给。

就有了毛泽东的“宁可战而失地,不可在谈判中失地”。

无论是跟着斯大林变脸,还是自作主张变脸,蒋介石始终不变的,是对战争前景的信心。

虽然缺乏像中共方面那样的文电资料,但蒋介石的行动能够证明,现在他要首先解决东北问题,再回头去收拾关内。

而这,首先必须拿下四平。

毛泽东:“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

军事三人小组到延安,张治中在致辞时对共产党人说:将来你们写历史时,请不要忘记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

毛泽东问张治中:将来也许还要回到延安,怎么只说“三到”呢?

张治中自信地道:和平实现了,政府改组了,中共中央就应该搬到南京去,您也应该住到南京去,延安这地方,不会再来了。

毛泽东点了点头:是的,我们将来要到南京去。不过,听说南京热得很,我怕热,希望常住在淮安,开会的时候就到南京去。

不知道毛泽东这辈子是否去过淮安,他这时肯定不会想到3年后,就会写下那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时的毛泽东,无论想没想过去那南京的联合政府中当个什么官,领导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议会斗争,是不是应该有谱或者即将有谱了?

问题在于,关内和平好像板上钉钉了,东北却一直纠缠不清,一种不祥之兆。

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共产党和民主联军就在那黑土地上存在着,秀水河子战斗还吃掉了全美械装备的13军4个营。国民党却硬是瞪着眼睛说瞎话,视为无物,有的只是“敌伪武装余孽”、“土匪”,也真够气人的了。

就是说,被“共匪”了多少年的共产党,在关内的可以参加联合政府了,跑去东北的还是“匪”,这东北还能有和平吗?

一战四平后,东北局在给中央和林彪的一封电报中说:“你们这次行动,应以保安部队名义出现,切不要用新四军、八路军的名义。”四平地区已无苏军,没必要再为苏联的中立、外交多虑了,仍觉不便堂堂正正亮出自己的旗号,给人理不直、气不壮的印象。

毛泽东明确指示,就以八路军、新四军的名义出现,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存在——叫你国民党瞪着眼睛说瞎话。

当然只能用枪杆子宣示。

3月,是四平地区冬与春的临界点。月初大地还是白雪皑皑,月底黄色已成主旋律。待到4月,雁阵掠过长江、黄河,在松辽平原上抖落欢快的鸣叫,就是明白无误的春天了。

随着苏军的撤离,无论苏联的影响还将怎样作用于这片黑土地,那种直接的主宰、统治已不存在,东北问题已成比较单一的内政。那么,在秉承马歇尔公平、公正旨意的美军将校的居中调停下,国民党和共产党这哥俩,就坐下来好好谈谈呗?

钢铁的履带,橡胶的轮胎,从钢盔到军靴都是美国货的军人,臀部打着“新1A”、“71A”烙印的美国大骡子拖曳的炮车、辎重,正在春日的大地上向四平街隆隆奔进。

熊式辉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有什么可以调处的呢,全靠双方军事在战场上解决问题。”

毛泽东已经预见东北必有一战,而且是场恶战。

3月24日,毛泽东在给“东北局并告林彪黄(克诚)李(富春)”的电报中,说:

我党方针是全力控制长哈两市及中东全线,不惜任何牺牲反对蒋军进占长哈及中东路,而以南满西满为辅助方向。

黄李部動员全力坚决控制四平街地区,如顽军北进时彻底歼灭之,决不让其向长春前进。

力争我党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

25日,刘少奇起草的以中央名义发出的电报,指示“林彭并李黄程(世才)萧(华)”:

应尽一切可能,不惜重大牺牲,保卫战略要地,特别保卫北满。

当天,毛泽东致电“林彭”,再次强调:

望你们准备一切,尤其是不惜牺牲,打一二个好胜仗,以利谈判与将来。

4月4日,刘少奇又以中央名义致电“林彭并李黄”:

十旅在开原作战给了顽军以阻止和打击,十分必要。七旅仍应尽力阻止顽军进入四平,给顽以打击,因停战小组有可能在数日内到四平进行停战保卫四平。不论四平能否保住,对顽军进攻,均须给以打击,比不战而退要好。

4月6日,四平大战已迫在眉睫,毛泽东在给林彪并告彭真的电报中说:

(一)集中六个旅在四平地区歼灭敌人,非常正确。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希望你们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复肉搏战斗,歼敌北进部队的全部或大部,我军即有数千伤亡,亦在所不惜。去冬邯郸战役,刘伯承、邓小平所部历时十日,伤亡八千,卒获大胜,可为借鉴。

(二)本溪方面亦望能集中兵力,歼灭进攻之敌一个师。

(三)上述两仗如能打胜,东北局面即可好转。国民党现有之七个军,包括九十四军及姜鹏飞伪军在内,此两部或则不齐,或则无力:拟调各军,非半年以上不能到齐,且包括云南龙云部及其他次等部队,大有文章可做。如我能在三个月至半年内,组织多次得力战斗,歼灭进攻之敌六个到九个师,即可锻炼自己,挫折敌人,开辟光明前途。为达此目的,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要有决心付出此项代价,才能打得出新局面。而在当前数日内,争取四平、本溪两个胜仗,则是关键。

有专家考证,四平保卫战前后,仅毛泽东拟稿的电文即达30余份。

4年内战,毛泽东如此关注一座中等城市,也只有四平了。

此前的3月23日,毛泽东在给东北局和林彪的电报中,是“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求得大胜,以利谈判与将来”。之后是“不惜任何牺牲”,“尤其是不惜牺牲”,直至“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

5月,周恩来去到宣化店看望中原军区被围部队时,说毛泽东同志近些日子连觉都睡不好,日夜牵挂着中原6万子弟兵。而此时,毛泽东开口即“必须准备数万人伤亡”,何以下定此等决心?

就是“以利谈判与将来”——这是“最后一战”了。

这“最后一战”的前提是必须胜利——用军事胜利证明自己的实力,有实力才有地位、承认,才能把东北问题打到谈判桌上,关内脆弱的和平得以巩固,中原之围是不是也就解了?

这时,如果有人说3年后,共产党将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连共产党人自己都不会相信。这时的共产党人,要求很简单,也很现实。已经不可能“独霸东北”了,那就退而求其次,“力争我在东北之一定地位”,守住四平,保住北满。哪怕以长春为界,那也是占住了东北的半壁江山呀。比之关内,特别是被围的中原军区,东北的特殊性决定的东北的优越性,实在无与伦比。而且,现在老大哥的屁股已经坚定地坐到中共这边了。全无后顾之忧,先在北满站住脚跟,再图后策,向南、向西南发展。

眼下能否守住四平,有老大哥支持,毛泽东应该信心大增,但也不可能像蒋介石那样信心满满——那也只有放手一搏了。

“文在重庆,武在四平”——重庆的嘴巴子官司打得如何,关键还在于四平的枪杆子舞弄得怎样。

张宇明编写的《四平战役纪念馆陈列讲解词》中的一段文字,够精辟、深刻的了:

这是一场最为直接表达政治诉求的军事斗争,是国共军队自1945年底进入东北后爆发的最大规模军事冲突,是东北和战问题最后的分水岭。這场战争深刻而绵长地影响了国共在东北战场的最终结局。

笔者还要加上一句:这场战争最终决定了中国的和战走向。

林彪不想这样打仗

4月4日,林彪带领他的轻便指挥班子到达四平,当晚即致电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委李富春:

我此刻已到四平,对四平情况尚不了解,明天南去侦察地形。此次集中六个旅兵力拟坚决与敌决一死战,望以种种方法振奋军心,一定要争取胜利,以奠定东北局面,请将此报即转东北局与中央。

5日,李富春、黄克诚在给中央、东北局的电报中说:

林总已到四平街,决心在四平地区与顽军决一死战,打垮顽军进攻,以奠定东北局面。因此四平地区的作战是决定现在和将来局势变化的关键,必须动员全体军人在林总司令决一死战的决心下,以最高度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来进行拼战,不怕任何牺牲和疲劳,来争取决战胜利的光荣任务。

同一天,林彪看罢地形,电告东北局、中央:

原确定于情况许可下则利用双庙子以南山地歼敌,如果兵力来不及反击时决心死守四平,主力突击侧后,此间已在进行守城布置。

林彪的决心、气魄够大的,可毛泽东所言“党内如有动摇情绪,哪怕是微小的,均须坚决克服”,其中也少不了林彪的一份。

林彪是8月25日离开延安的,目的地是山东,去山东军区接替罗荣桓。中央决定罗荣桓回延安治病。结果罗荣桓也去东北了,接替罗荣桓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是新四军军长陈毅。

林彪乘一架美军运输机到太行山,同机的有陈毅、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滕代远、陈赓、萧劲光、杨得志、邓华、李天佑、江华、聂鹤亭、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张际春、宋时轮、傅秋涛、邓克明,到太行军区的长宁机场降落后,再转赴各大战略区。这些人是1943年后陆续到延安参加整风和党的七大的,全靠骑马、步行,近的需要一两个月,远的走了半年。“八一五”后,局势急剧变化,各战区没有这些人掌舵坐镇怎么行呀?就向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借架飞机,说送一批干部回前方总部,也没说都是些什么人,结果原本需要两个月的跋涉,半天工夫即到。想想那个历史阶段时间的金贵,美军全力以赴为国民党运兵抢地盘,也算实实惠惠帮了共产党一把,却不知都是各战略区举足轻重的人物。

林彪从太行山出发,一路骑马、步行,奔往山东。应该是9月19日,即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当天,或者稍迟点,地点是河南濮阳,接到中央“万万火急”电报,命令林彪、肖劲光、李天佑、邓华、江华等原定去山东的人,立即转道奔赴东北。10月中旬,林彪一行从山海关出关,然后乘火车直达沈阳。

历史在濮阳拐了个弯儿,3年后就成了已知的样子,不然历史将会是什么样的走势?在中国的这场内战中,东北会对国共两党的战局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又有谁会想到26年后,林彪在山海关乘坐的那架256号三叉戟,会出关就再也进不了关了?而此刻同行的江华,还成了审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呢?

前面说了,正是“独霸东北”叫得响亮之际,林彪奉命去锦西指挥打大仗。林彪去了,结果却给中央发去一封“一个根本意见”的电报,是违背了中央要求以锦州为中心地区进行决战、“一战解决问题”的避战、撤退。

林彪并不是一概避战,而是避免决战,避免拉开架势的大战,是“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侧面的歼灭战”。即寻求有利时机的运动战,不是正面硬打,更不是掘壕据守的阵地战。

从一开始就成了“撤退将军”的林彪,率黄克诚的3师和梁兴初的1师东退途中,先在旧门打了一仗,1师和52军先头部队拼起刺刀。边打边退,退到高桥,又从侧面出击一仗。第三仗是12月初,在锦州至义县间一个小镇上下齐台,林彪指挥1师和3师7旅打的。

l师指挥所设在个光秃秃的山头上,政委梁必业的望远镜里,前方主攻团指挥所也有人手持望远镜观察,其中一个分明是林彪。师长梁兴初还不大信:林师长怎么跑咱们前边去了?一看,赶紧下令:快!向前转移。

平型关战斗时的115师343旅685团3营营长,已经当师长了,与当年的115师师长平级了,还是习惯地称林彪为师长。

1师和3师7旅,都是115师的老底子,从井冈山、平型关下来的。7旅还是林彪的“娘家”,他当连长时,就在这支部队。自与黄梁两师会合后,林彪就把这两支主力直接抓在手里,从辽西转悠到辽北,终于在秀水河子给对手看准了一块风水宝地。

我们应该把战术上的进攻性贯注一切作战行动中,一切防御一切退却都应为着进攻,无论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当然是指防御的阵地战)都应当把进攻作为它的灵魂。

以上为1938年7月,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在《华北正规战的基本教训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条件》中的文字。

强大时要进攻,与对手相当时要进攻,弱小时更要进攻。因为“攻击是从根本上扑灭敌人的唯一手段”,因为进攻是主动的,可以自由地选择时间、地点和攻击目标、方法。是那种狐狸的狡猾,加上狮子、老虎的勇猛的进攻,是运动战中的进攻。最美妙、艺术的,是进攻运动中的敌人,伏击、奇袭,一下子扑上去就扼住对手的喉咙,像平型关战斗那样,像秀水河子战斗那样。

中等个头,肤色白晰,据说在延安曾得名“大姑娘”(当然是在高层的小圈子)的秀气、文静的林彪,崇尚进攻——他的“六个战术原则”中,没有一个是讲防守的。

到东北就开始后退的林彪,与3年后四野南下过江时的“小诸葛”白崇禧差不多。面对林彪气势汹汹的三路大军,“小诸葛”连让3省,就是不跟你硬打,而是瞅准机会,突然回头咬你一口。像白崇禧一样,如果林彪要在锦州地区“一战解决问题”,就可能被杜聿明解决了。

军事智谋的首要特征,不是希望做到什么,而是能够做到什么,并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秀水河子战斗后,中央军委发来电报:“在秀水河子歼灭顽五个营甚喜,在顽敌进攻下如能再打两三次这样的仗,国民党就不能不承认我在东北地位与我进行和平谈判。”

在重庆打嘴巴子官司的周恩来,与林彪不谋而合。4月2日,他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说:照目前情况看,四平、本溪、鞍山都有失掉的危险,长春也暂难为我所有。我们不如以消灭蒋军为主,守城为次,这样较易争取主动,打得蒋痛,以利谈判。

只要把蒋介石打痛了,中共在东北地位自然就有了,国民党就不能不坐到谈判桌上谈和平了。重庆是谈判桌上的嘴巴子官司,东北是直接用枪炮对话。依据当时国共两党的军事实力,上策自然还是像秀水河子战斗那样,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继续表演林彪的、也是共产党的拿手好戏。

实际上,除二战四平的四平保卫战外,从闯进关东到1947年三战四平的夏季攻势前,共产党基本就是这种战法。

平型关、秀水河子战斗,战后林彪都说过这样的话:这个敌人不大好打呀。

但是,现在军事必须服从政治。

一直对和平持有疑义、并提请中央“须清醒地考虑之”的林彪,就只能等在这里,进行一场四平保卫战。

躲过锦州,躲不过四平。

而且,應该说,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场保卫战的结果是什么。

周恩来:“重庆真是一个谈判的城市”

1945年12月15日,杜鲁门发表对华声明,22日马歇尔来华,27日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发表会议公报,声明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国际形势要求国共两党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杜鲁门发表声明第二天,周恩来重返重庆。

在1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望着那些早已熟悉的面孔,周恩来侃侃而谈:中共代表这次来渝,一方面是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一方面是要求继续国共之间的谈判,“首先待解决的是停止内战问题”。

19日,中共代表团宴请国民党代表,周恩来表示:“中共希望在政协开幕前停止内战,其他具体问题,可在战争停止后,用商谈方法求得解决。”

政协会议开幕当天,签署停战令,然后是整军方案,接着是军事三人小组没完没了的嘴巴子官司,军调部三委员和派赴各地的执行小组没完没了的嘴巴子官司。

4月28日,四平枪打炮轰9天后,国民党兵力不足攻不动了,开始防守待援。周恩来邀请文化界人士,在重庆曾家岩50号举行茶会。谈到国共两党的马拉松式谈判,这位48岁的谈判专家,深沉、无奈而又悲愤地讲道:“重庆真是一个谈判的城市。差不多10年了,我一直为团结商谈而奔走渝延之间。谈判耗去了我现有生命的五分之一,我已经谈老了!”

1月27日,周恩来飞回延安,在当天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他说这次到重庆有三件事,停战,开政协会议,解决东北问题。停战已经做到,政协会也已开得差不多,只有东北问题还没有谈。

东北问题没有谈,是因为蒋介石不想谈,不想谈是因为想打,那就只能用枪炮打开他的嘴巴了。

林彪的“只有战争才能争取和平”,是不是也含有这样的意味:把国民党打到谈判桌前,签一纸停战协议,东北不打了,全国不就和平了吗?而不仅仅是把国民党的800万军队消灭了,国民党被赶到台湾去了,才能争取到的那种和平?

除了出谋划策,东北应该怎样舞弄枪杆子外,周恩来利用重庆的有利条件,不断向中央和东北局通报国民党的动态。

2月24日,周恩来致电中央:东北问题将为斗争焦点,对蒋介石的挑衅与进攻,请予防范和准备。

27日,又致电中央、东北局:我军在东北的地位,从事实和法律上说,国方都是无可抵赖的,但蒋介石有拖延承认的可能,请注意。

而周恩来的主业,自然还是与对手据理力争,希望在谈判桌上解决东北问题。

能向东北派出执行小组,并不是唇枪舌剑撬开了对方的牙缝,原因多多,前面说过一点。还有周恩来用了一计,以退为进回延安了。谈判陷于僵局,舆论对国民党不利,这下子更要减分了。蒋介石急了,数落张治中,派飞机把周恩来接回来。

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地位,而中共承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停战令中又承认国民党军队有进入东北及在东北调动的权利,那战云密布的东北能否停战,为此中共“中心盘子”内外的蛋糕应该如何取舍?周恩来认为依照中央和东北局的意见挺难争取,甚至难以自圆其说,但也只有勉为其难,又竭尽全力了。

3月16日,中央致电重庆代表团,指示周恩来“绝不能再签订一个完全于彼方有利,完全于我方不利的条约”。27日签订的关于派遣执行小组去东北调处的协定,等于在事实上承认了中共在东北的地位,应该说是有利的。但是,马歇尔回国后的代理人吉伦,随即密令去东北的美方代表协助国民党占领所有战略要点,占领并管理所有交通及工厂、煤矿、电厂等等。

像苏联一样,美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

结果派去各地的执行小组,除了用嘴巴子把一纸协定打得更加空洞外,三方人员还拍了些瞅着挺和谐的照片,供报纸发表。怀抱幻想的国人,也就有了一丝希望,继续为和平祈祷。

4月22日,周恩来会见返美40天后重返重庆的马歇尔。此时的东北,局面已经难以收拾,但他还是尽力而为。

周恩来告诉马歇尔:我们愿意停战,国民党不愿意,用武力侵占了我们7个城市。不承认中共在东北的部队,这便是国民党的中心思想,一切商谈的结果都成了假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进攻,我们便要抵抗。但我们仍然愿意停战,希望停下来商谈一切,我们也愿意承认国民党军队的地位。这便是我们和他们的不同之处。

24日会谈,周恩来指出:苏军已经撤完,东北已无接收问题,因此不应再有军队调动,东北应该无条件停战。

29日,周恩来再次向马歇尔指出:蒋介石不愿承认中共已有力量的地区,凡是能用武力则用武力,只有不得已时才能谈判。谈判中又认为他是中央,一切得听他的命令,只在被迫时才让一点,因此很难协商。

同一天,手无寸铁的民盟提出一个调停方案:“共产党军队退出长春,中央只派行政人员去和平接收长春,但不得派军队进入长春。在接收长春的同时,国民党同共产党重开政治谈判,依据政协决议和整军方案的精神,解决东北问题。”

之前的10日,民盟曾邀请国共双方代表会商,建议中共军队让出铁路线,国民党军队和平进入长春,双方停战5天,然后进行谈判。周恩来表示可以接受,但停战不应是暂时的,而应是全面的、永久的。临时替代张治中的陈诚,还是那一套老皇历。

对于民盟这次的这个方案,周恩来表示可以考虑,将请示延安作最后的决定。

蒋介石还是那张脸、那句话:不拿下四平,不停止战争,不打到长春,不商谈和平。

30日,周恩来在这座谈判的城市举行记者招待会,指出:“根据目前形势,东北的前途有两种:一、大打下去,这不仅糜烂东北,而且极可能延及关内,变成全国性大内战,这是人民绝对不许可的。二、立即停战,这是唯一好的前途。”

1941年底,在苏联疗伤的林彪回国,从迪化(今乌鲁木齐)到西安,一路受到国民党热情款待。

年初的皖南事变,除了用枪炮对话,国共两党好像要老死不相往来了。却谁知年中苏德战争爆发,年底又打响太平洋战争,在这种异乎寻常的外力作用下,两党关系变戏法般走近了。毛泽东甚至史无前例地提出要去会见蒋介石,蒋介石也答应了,千变萬化的眼花缭乱中,出现在重庆的是毛泽东的代表林彪。

毛泽东非常愿意与校长见面,但这段时间身体不适,又怕耽误国事,所以特别地命我前来向校长晤教。能叫蒋介石“校长”的林彪,温文尔雅,字斟句酌,十分得体。

与蒋介石会谈,与在战场上交过手的没交过手的何应钦、白崇禧、张治中等人会谈。蒋介石在看了林彪和周恩来提交的一份四点方案后,对身边的白崇禧、李宗仁、何应钦等人道:黄埔军校数千教官、学生,有才华的怎么都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

共产党人才济济没说的,可国民党就真的不济吗?毛泽东到重庆,《新华日报》和中间媒体争相报道,《中央日报》只发条几十个字的新闻,在那种喉舌体制下,就算有天大的本事,又能怎样?而朝气蓬勃的共产党,相对于暮气沉沉的国民党,则几乎把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

林彪对谈判并不陌生,而用枪杆子对话,还应加个“更”字。

而今,重庆四平,一文一武,林彪和周恩来隔着千山万水,又一次携起手来。

“东北大会战”

3月26日,东北局致电“林、中央”,部署“东北大会战”。

东南西北满随即动作起来。

主要为四平保卫战的“东北大会战”,已箭在弦上。

“此次作战为决定我党在东北地位之最后一战”——明明白白就是要把国民党打到谈判桌前,打出停战,打出和平。

当然得打赢才行。

四平保卫战,林彪的指挥部,设在梨树县城买卖街北边的一处有钱人家。正房5间,进屋为客厅,东侧为林彪卧室,西侧一大房间,中间一大长方形木桌,桌上地图,墙上地图,几张古香古色的太师椅。东西厢房各3间,东厢房为后勤、警卫人员,西厢房为参谋处办公、住宿。感觉偌大,却是轻便、精干的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人员、装备两辆汽车拉上就走。

自去年11月中旬,奉命去锦州地区指挥作战,除秀水河子战斗后去抚顺参加东北局会议,算是进了次城外,林彪就带着这个指挥班子在乡下、前线转悠了。这次在梨树住下的时间,算是最长的。

林彪在西侧房间踱步,不时停下看看地图。

除了房子构造的家,中国人习惯于用砖土木材什么的圈起一个院落,东北尤甚。“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狼豺虎豹也能闯进来呀?东北人管没有院墙的房子叫“光腚房”,颇不屑。城墙则是防人的战争产物。四平原是座“光腚城”,“九一八”事变前,工商户摊款在道东修筑城墙,北东南三面环绕,设大东门、小东门、南门、北门。道西为满铁附属地,日本人说了算,无墙。一座四平街,只有半拉城墙,人称露出半拉屁股的“半光腚城”。

林彪对那半拉城墙不屑一顾。

开头,林彪只在城内放置两个团,参加了一战四平的保1旅l团,和万毅纵队的56团,主力十几个师旅则置于四平至昌图的广阔地域,进行运动防御。

他不想等在这里被动挨打,就像个小个子与个虎背熊腰的壮汉打架,他不能等在这里被人抓住,那样三拳两脚他就完蛋了。崇尚进攻的林彪,要在这场防御战中尽力地进攻,在进攻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在运动中借力打力,或者找个能让壮汉有劲使不出来的地方,而自己却可以随心所欲地施展拳脚。

这种路数,当然不是到四平后才有的,而是他的一贯风格。

3月下旬开始,3师10旅在铁岭至昌图间,7旅在昌图至四平间,实施运动防御,寻机主动出击,迟滞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向四平集结。

4月4日,新1军新38师、50师占领昌图城继续北犯。7日,新38师沿公路进至泉头西北兴隆泉、柳条沟一线,50师148团进至兴隆沟、六家子一带。林彪遂调集l师、2师、万毅纵队9旅和3师8旅、10旅、独立旅1个团,共12个主力团,要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天下第一军”。8日晚5时打响,激战一夜,歼新38师4个整连。

與新1军同时北进的71军,4月4日占领法库后,沿公路经通江口北上,企图绕过八面城迂回四平。10日,其87师两个团进至四平西南金家屯一带。林彪即令3师独立旅3团,与配属的工人教导团1个大队,沿公路节节抗击,将其诱进在大洼、金山堡一带设置的“口袋”。15日黄昏,趁其立足未稳之际,14个团发起猛攻。翌日7时结束战斗,87师大部被歼,毙伤俘共计4400余人,缴获物资堆积如山。

继秀水河子战斗后,重庆谈判桌的积分牌上,共产党又添一分。

离休前为四平民政局长的姚树生,当时是l师2团警卫连6班长。

老人说:

我们1师,后来编为东北野战军l纵l师,平津战役后改称38军,在东北,全军都是绝对主力,抗美援朝更是打成“万岁军”,美国兵听了都哆嗦,更不用说国民党了。可刚到东北时,国民党根本没把我们当盘菜,在他眼里都是满脑袋高粱花子的土八路。

那时那仗,好打,也不好打。好打是敌人狂啊,就应了那句“骄兵必败”。像13军那个加强团,竟敢远离主力跑去秀水河子,71军的两个团更是不知死活,一路跟着进了咱们的包围圈。说不好打,是这美式装备的敌人,也确实不一般。

秀水河子战斗一打响,那感觉就像除夕夜辞旧迎新放鞭炮似的,那才叫“火网”呢。燃烧弹把雪地都打着了。伤亡大呀。冲上去近战肉搏,敌人就不行了。敌人冲锋枪多,一个班只有3支步枪,再拼也只有3把刺刀呀!

四平保卫战,开头是运动防御进攻战。4月初,新1军沿中长路向四平以南进攻,同时71军87师、91师企图经八面城迂回四平。林彪命令独立旅诱敌深入,将其引入大洼、金山堡一带的“口袋”。4月中旬,87师进入咱们的伏击圈,我们1师和新四军3师几个旅一顿猛打,歼敌4400多,那俘虏抓的呀,那仗打得过瘾呀。接下来,那仗可就难打、被动了。

“天下第一军”

4月18日,即民主联军拿下长春当天,已在四平西南两侧展开的新1军3个师,开始发起攻击,四平保卫战正式打响。

新30师由南向北,沿铁路攻击海丰屯、玻林子、鸭湖泡等民主联军阵地。飞机在空中倾泻火舌,坦克在待耕的土地上咆哮,尘土飞扬中,暗绿色的钢盔在阳光下一闪一闪。

从20日起,50师对玻林子连攻4天,均被击退。

21日,新38师迂回四平西北三道林子北山,企图占领北山制高点,与新30师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个38师是王牌中的王牌,22日曾突破守军阵地,又被反击出去。

对守军威胁最大的是炮火。新1军新38师和新6军新22师,两个王牌中的王牌的重火器,是国民党各军中最强大的。25日,新38师攻击三道林子北山前炮火准备,守军阵地上平均每分钟落弹400余发,工事掩体尽数被毁。击中民房,自然房倒屋塌。

有当地老人说,头些日子打了几个雷,下场小雨。那年春天有点旱,庄稼人就盼着下场透雨,真就雷声不断了。不是老天爷打的春雷,是蒋介石打的火雷。有个亲戚住在梨树县城北边,听这边成天轰隆轰隆的,开头不知道是打仗了,说这年头怪了,怎么干打雷不下雨呀?

在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中,新1军重火器多,打的硬仗恶仗多,官兵军事素质好,穿戴也与众不同。清一色罗斯福呢,从头到脚都是美国货,连样式也是美式的。

离休前为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的刘如,当时是10旅作战参谋。

老将军说:运动防御阶段,我们10旅和7旅,都在四平以南阻击、迟滞敌人。7旅在泉头车站阻击7天7夜,对手都是新1军。同样的全美械装备,这个新1军又不同于13军,一交手就能感到他的那种狂傲和劲头——这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也不是徒有虚名的。

许多老人说,新l军的特点,是战术灵活,指挥统一,训练有素,协同动作好,步炮协同好,炮兵火力、技术都强于日军,步兵作战顽强。到一地立即做工事,动作快,工事好,火力强,你很难突破他。进攻时多用迂回,战术改变很快,营连冲锋被击退,即用疏散队形。过去在关内打顽军,前面倒下几个,后面就像羊群似的往回跑。新l军敢跟你连续冲锋,单兵技术动作也是一流的。猫腰低头,钢盔冲着你,匍匐、跳跃,利用地形地物很熟练,枪也打得准,有股嗷嗷叫的劲头。他不怕你,觉得土八路不是他的对手。其他半美械装备的部队,像52军、71军,开头也有这股子劲头,后来就不大行了。

1949年10月,东北军区司令部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这样评述这一时期的对手:

进入东北之敌军为蒋系统精锐,大部为美械装备,经过美国训练,参加印缅作战,炮火和自动火器多,战斗力强,老兵很多,都有三五年的军龄,其中甚至有个别排长仍当战斗兵者,较顽强,不容易缴枪,甚至一个(此处应缺一“连”字)打到七八个人还不缴枪,带着远征军、常胜军的骄傲态度,尤其是新一军新六军特别骄傲,战斗确实也顽强。

再看美国记者笔下在南亚丛林中作战的新l军、新6军:

这是一支种族繁杂的军队,有英国人和美国人,有克钦族人和印度人,不过最英勇的要算中国人。在这里,各国军人都知道,史迪威训练的中国军队是精锐顽强之师。士兵们臂膀粗壮,肌肉结实,他们对手中的美式武器非常熟悉并运用自如。他们不仅对自己充满自信,甚至敢于藐视他人。不管是美国人、英国人、缅甸人,还是其他什么人,只要触犯了他们,就会遭到迎头痛击。他们只要有一个人拿着一支汤姆枪占领一个据点,就能阻止一群敌人的进攻。

从印度到中国,一路扫荡“武士道”,这是何等的军威、国威。

而今,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敌人,是和他们一样的中国人,是没被他们放在眼里的土八路,却有些攻不动了。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代理司令长官郑洞国,也就只能在望远镜里望四平。

望远镜里的四平硝烟弥漫,郑洞国这位新l军的老军长,一双眼睛红得像兔子眼睛似的,挺长的脸上宽厚的嘴唇干裂爆皮。

他是4月10日前后从沈阳赶来的,指挥所从开原推进到昌图,又进至双庙子。可无论他怎样着急上火,几次亲自到前线督战,新1军攻到四平城下就硬是动弹不了了。

“八一五”后,郑洞国被任命为第3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的副司令官兼京沪警备司令,他在回忆录中说是“做客”。正好,杜聿明要他到东北,他们相知相熟,都是纯正的军人,很合得来。

1925年,孙中山下令东征。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身份,指挥学生军强攻淡水。在战前遴选的百余名敢死队员中,郑洞国第一个攀上云梯,爬上城头。

从长城抗战,到保定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宜昌会战,直到远征军入缅作战,北征南杀,大小几十战,郑洞国身上伤疤之多,据说在东北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是数一数二的。昆仑关战役,他亲率荣誉第1师担任主攻,冲上去,打下来,再冲锋,全师伤亡近半,终于成功。

而国民党军队中“五大王牌”中的两个,新1军和新6军,就是由他指挥从印度一路回师,打通滇缅公路。

一向以打仗稳当著称的郑洞国,没想到“天下第一军”这等王牌,竟拿不下一座四平城。

71军的攻击目标,是八面城至老四平一线。郑洞国手里的预备队,只有1个52军195师,置于新1军和71军之间。他曾考虑以其从东北方向迂回包围四平,想到大洼、金山堡的教训,1个师远离主力在群山间前进,会不会又进了林彪的口袋阵?再想到秀水河子吃的那亏,愈加心有忌惮,就决定暂时停止进攻,待南满拿下本溪后,再调兵北上。

黑土地枪打炮轰,新l军军长孙立人应英国女皇之邀,正在伦敦授勋。

1942年4月18日,英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在仁安羌被围,向中国军队求救。新38师师长孙立人,即令113团星夜赶去,将日军击退。

仁安羌一战,对于身经百战的孙立人来说,原本也算不得什么。但是,因为他救的是英国人的命,他又是在美国被点化的,就大受洋人的青睐,先送一顶“东方隆美尔”桂冠,再给戴上一枚英国皇家“自由”勋章。

安徽舒城人孙立人,先入学清华,后保送留美,入普渡大学获工程学士学位,又转入弗吉尼亚军校,成为马歇尔的校友。货真价实的工程学士,将军兼学者,在派系如林的国民党将军中,就显得不同凡响。

对民主联军的藐视,也非同凡响。

从杜聿明、郑洞国,到孙立人、廖耀湘、陈明仁等,从接到命令还未出关之日起,已认定这天下就是国民党的了。站在青天白日旗帜下的司令长官、军长们,名正言顺,文打武斗,怎么接收怎么有理。

孙立人是在四平之战接近尾声时,才站到他的新1军指挥所的。望远镜举起放下,2星中将的眼前,仿佛还晃动着那些西方同行朝他举来的盛着香槟酒的高脚杯,就对上司和部下的谨慎小心颇不以為然,又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人都怎么了?眼前的不就是些土八路吗?

没错,兵是精兵,将是名将。对面的民主联军官兵,从文化水平到训练程度、武器装备,以及经历过的阵仗,都无法与之相比。可从杜聿明到孙立人,似乎都忽略了一点:当那些满天飞的接收大员把接收弄成了“劫收”时,国民党已经开始从根上腐烂了。

(选自《中国1946》/张正隆 著/白山出版社/2014年1月版)

猜你喜欢

林彪四平东北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一个真实的林彪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
对四平保卫战的沉思
辽沈战役中林彪为何对南下北宁线作战迟疑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