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第十届“华赛”争论点

2014-07-04赵姝婷

摄影世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摄影

赵姝婷

故事性之争

在评选战争灾难类新闻组照前三名的过程中,评委会成员爆发了第一次热烈的争论。入围前三名的作品有《台风海燕》、反映孟加拉工厂大楼倒塌的《“奴隶制”的代价》以及在最近一届荷赛中获得突发类新闻组照金奖的《大马士革之战》。作为进入到最后环节的组照作品,从图片的质量、故事的完整程度来看,都令人难以挑剔。但评委吴才兴却发起了这样的质疑:“如果把目光放在拍摄过程上,《大马士革之战》这一组照片只是一个短时间的事件,摄影师的整个拍摄过程也许只有几分钟时间。但诸如《台风海燕》这样的组照,显然需要摄影师更长时间地跟进,有一个长期的拍摄计划,如此才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讲故事来说,我认为《台风海燕》是更好的作品。”

他抛出了一个疑问,即人们如何看待组照的故事性,是否更完整的故事呈现优于那些故事的“剖面”呢?评委王身敦在讨论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大马士革之战》的确是一个相对‘短小的故事,但是想要把这样的故事讲好,却考验着摄影师的技巧和努力。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很简短的一瞬,但拍好这一瞬的背后,是一个优秀摄影师长年累月的积累。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不应因为它是一个‘短小的故事而影响对摄影师及作品的评判。”

题材与影像之争

新闻摄影比赛,到底评的是新闻,还是摄影?到底是题材令人拍案叫绝的影像更好,还是高质量高水准的影像更好?

这在业界恐怕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虽然人们始终讨论不出个结论,但有句话说得好,“真理越辩越明”。在年复一年的讨论中,人们对于什么是好的影像的理解才会愈发深刻。“这个奖项到底旨在视觉传播,还是传播视觉?”在本届华赛的评选过程中,评委们也多次围绕着这个核心矛盾点进行讨论。

获得本届华赛日常生活类新闻组照金奖的作品是《背叛传统的伊朗年轻人》,在这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一些伊朗年轻人隐秘的反传统的生活侧面。虽然这组照片的画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精良,但却以新颖的视角和难得一见的影像俘获了许多评委的心。但也有评委认为,如果不严格把控作品的影像质量,会对未来参赛的摄影者产生倾向性的误导。在这一组别的评选过程中,评委的意见分化十分明显。

力挺这组照片的荷兰评委文森特·门采尔这样阐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摄影师在拍照的过程中需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但并不是说没有这些条件就可以为拍不出好照片找理由。好照片最重要的品质是凝结一个瞬间,以向观者陈述故事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摄影环境特别艰苦和恶劣的条件下,即使照片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也不应该成为其被发表和传播的阻碍。当照片纪录了一个重要的故事,它是值得被肯定的,有摄影师见证已经足够。”

当然,题材出新并不是获奖的保证。在本届自然与环境类新闻奖项的评选中,《亚马逊森林砍伐》就凭借着俯瞰的高空拍摄视角和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画面,获得了比《一座村庄保护一头犀牛》和《基里巴斯——60年后消失的国度》更多的选票——虽然亚马逊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几十年前开始就早已是热门话题,但大多数评委们似乎不太介意。然而新西兰评委朱莉娅·德金对《基里巴斯》未能夺金的结果还是略感到遗憾:“基里巴斯是一个即将消失的国度,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题材,也许目前很难拍到有冲击力的照片,摄影师所能做的只能是讲述一个漫长的故事。不过等这个国家消失了,这些照片就会非常有历史意义。”

评委会主席黄文对于这样的争论,给出了如下看法:“尽管我们大多会说题材和影像二者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我认为一个新闻摄影比赛首先是摄影比赛,照片的影像价值是我决定是否继续观看和阅读的前提。这也导致了无论是华赛还是荷赛在首轮淘汰式评选时,不向中外评委提供图片说明(华赛其实比荷赛还是稍微宽松一些,从评选一开始就在每幅照片上提供了标题),以确保评委完全从影像质量出发对参赛作品进行判断。在完成初选淘汰,‘杀掉大多数照片之后,才开始从留下来的照片中选择新闻价值更高的作品。这种评选机制可以较好保证最终获奖作品在影像上的质量。当然,由于图片说明中相关故事的介入,评委在后面的评选中多少会受到影响,并且改变对照片价值的判断。有些时候,甚至是对照片评价的逆转,这便是新闻信息的魅力所在。”

无论你对本届“华赛”评选结果的感受如何,是否认同评委们的意见和作品排名,都不妨碍你仔细欣赏和品味这些评选出来的影像。如何看待照片,很大一部分可能要归于观者的主观感受,但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总能获得更多角度的思考和更开阔的视野。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