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寅生译《杜甫私记·自序》商榷

2014-07-04宫谷恒墨

杜甫研究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杜甫诗歌

周 语 宫谷恒墨

作者:周 语,中华书局上海分公司,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宫谷恒墨(笔名),复旦大学中文系日本留学生宫谷如、同系硕士研究生张恒怡、翟墨三人合名。

吉川幸次郎(1904~1980)出生于日本神户,毕业于京都大学,是日本著名汉学家,京都大学教授。他一生著作等身,对中国文学的很多领域都有研究,其中尤以元杂剧和杜甫研究等方面最有成就。《杜甫私记》就是他在杜甫研究上的重要著作。根据1968年出版的《吉川幸次郎全集》(东京:筑摩书房,1968年)第十二卷《杜甫篇自跋》可知,《杜甫私记》最早于1950年由筑摩书房出版,其中收录了吉川从1944年到1950年间陆续发表的作品分析和传记研究的论文。1968年,筑摩书房出版《吉川幸次郎全集》,吉川又将后来陆续发表于《展望》的《慈恩寺塔》以下十篇论文编成《续稿》,一并收入。这就是《杜甫私记》及《续稿》的成书经过。《杜甫私记》在1950年初版后,分别在1965年、1980年和1983年修订再版,《吉川幸次郎全集》也随后陆续出版了增补版和决定版。可惜的是,尽管在日本如此频繁地再版,《杜甫私记》在大陆却一直没有完整的汉译本。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的李寅生教授以《读杜札记》(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为名将《杜甫私记》及《续稿》翻译出版,为国内的研究者利用该书带来了很大便利。

在本学期的课上,我们三位研究生(周语、张恒怡、翟墨)和日本同学宫谷如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决定版吉川幸次郎全集》(东京:筑摩书房,1985年第五刷)所收《杜甫私记》为文本,对这本书进行了细读和翻译。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的译本(以下简称李译)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和李老师理解不同的地方。由于进度所限,以下只把我们翻译的《自序》和李译不同的几处举例说明,一来和李老师商榷,二来也想向更多的专家学者求教。

我们和李译不同的地方,大概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漏译和增改。举例如下:

1.吉川:“私はこのカーヴを追跡したく思う故に、伝記の形を取るのである。この第一冊に述べるところはその最初の部分、第一の時期である。”

李译:“笔者追寻着杜甫的人生轨迹,选择他一生中重要的事迹,来研究他诗歌中的主要思想内容”

首先,李译漏译了整个第二句话。其次,李译漏译了“カーヴ”这个在文中有着重要含义的词。“カーヴ”一词是英文curve的旧用片假名,表示曲线或转弯的意思。这个词在《自序》中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在这句之前,吉川认为杜甫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有着同样诚恳的人格,这个人格却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在他的一生中形成了一条“曲线”。后两次是在这句之后,吉川说:“在杜甫身上所看出的这条曲线,与此同时也是中国中世诗向近世诗转变的曲线。”在这三处,李译也没有反映出“カーヴ”所表现的弯曲的意思。而根据之前吉川对杜甫的评价:“他(杜甫)的诗歌是在不断成长的,这一点在其他中国诗人中并不常见。……正是从这一点上说,杜甫的伟大才是古今绝伦的。”可以看出,杜甫身上呈现的这种转折变化,是吉川对杜甫及其诗歌的重要判断,也是他对杜甫的文学史价值乃至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重要判断。所以,我们将这一句译为:

我正是因为想要追寻这条曲线,所以才采取了传记的形式。在第一册中我要陈述的就是最初的部分,即第一时期。

2.吉川:“ひとり詩の問題ばかりではない。漢から唐に至るまでの中国と、宋以後の中国とは、思考の方法、学問の方法、政治の様相、経済の様相、その他さまざまの点で様相を異にし、二つの時期に区分される。新しい時代の最初のきっかけとなるものは、杜甫の詩である。”

李译:“不仅一个人的诗歌是这样,从汉代至唐代的中国与宋代之后的中国在思维方式、治学方法、政治观点、经济模式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新时代最初标准的划分,便是以杜甫诗歌作为参照物而进行的。”

首先,“ひとり”在这里不是“一个人”的意思,而是和句尾否定词构成“ひとり…ではない”句型,表示“不仅仅”。其次,李译漏译了“二つの時期に区分される”这一句。在前文中,吉川曾将杜甫看做中国中世诗向近世诗转变的分水岭,在这一句里,吉川进一步将杜甫看做整个中国中世向近世转变的分水岭。这句话的背后,是吉川对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关心。所以我们将这一句译成:

不单单是诗的问题。从汉到唐的中国,和宋以后的中国,在思维方式、治学方法、政治样式、经济样式以及其他种种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样态,可以分成两个时期。新时代的开端,就是杜甫的诗。

3.吉川:“またずっと後年、蒙古人が中国を統治した元の時代に、朝廷から文貞公なるおくりなを追贈されたむね、明の王世貞の 「宛委余編」の巻の五に見えるが、これはいかにも外国人の朝廷らしい烏滸の沙汰であった。”

李译:“又过了数百年之后,由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元朝追赠杜甫为‘文贞公’,事见明王世贞《宛委余编》卷五,但这类的记述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首先,原文并没有“数百年”,只是说过了好多年。其次,李译漏译了“これはいかにも外国人の朝廷らしい烏滸の沙汰であった”,改添上一句“但这类的记述并未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与原句意思并不相同。“烏滸”是愚蠢的意思,“沙汰”一词表示处分或者行动。这一句话表现了吉川对元朝统治者的轻蔑态度,同时也反映了那一代日本汉学家对于中国朝廷的正统观念。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尊重吉川的原文,将这句话翻译为:

另外好多年以后,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的元朝,杜甫被朝廷追赠了文贞公的谥号,这件事可在明代王世贞的《宛委余编》卷五中看到。这怎么看都像是外国人朝廷愚昧无知的做法。

二、文意理解有误。举例如下:

1.吉川:“そこに変化があるとすれば、歌われた事柄の変化に過ぎない。壮年の詩には、白髪のなげきはなく、白髪のなげきは、老年の詩に至って、はじめて現れる。しかしそれは歌われた事柄の変化である。詩の風格は、案外はじめから一定して動かなかった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ひとり蘇東坡、陸放翁ばかりではない。中国のおおむねの詩人は、そうである。しかし杜甫はちがう。壮年の詩と晩年の詩とは、甚しく風格を異にする。”

李译:“如果说到其中的变化,他们吟咏的内容也无外乎是事情的变化而已。壮年时写的诗,并非表现了一种白发境界;而白发时写的内容,则是到了老年时才出现在诗歌中,并且诗歌吟咏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诗歌的风格,开始出现了一定的意料之外的变化,这类的变化,并不限于苏东坡、陆放翁等人,在中国现代的诗人中均有类似的情况,只是杜甫与他们不同而已。”

这段话是在说明杜甫和苏轼、陆游等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首先,原文中没有“中国现代的诗人”,而是“中国のおおむねの詩人”,“おおむね”是“大部分”的意思。其次,“白髪のなげき”并不是“白发境界”,“なげき”是“悲叹”的意思,“白髪のなげき”所指的就是文中提到的“所咏的事物”,同时也和下文“诗歌的风格”形成对比。最后,按照吉川的观点,杜甫和其他大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他诗人的诗歌随着年龄所发生的变化只局限于题材,而杜甫却可以连诗歌风格都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将这一段翻译为:

虽然他们的诗中也有变化,但那不过是所咏的事物的变化而已。壮年的诗不会悲叹白发,白发的悲叹要到老年的诗中才开始出现。但是这只是所咏的事物的变化,诗歌的风格却看起来意外地从开始就固定下来,不曾改变。并不只是一个苏东坡或是陆放翁而已,中国的诗人大部分都是这样的。可是杜甫不一样,他在壮年的诗和晚年的诗甚至连风格都是不同的。

2.吉川:“杜甫以前の詩、つまり魏晋から南北朝を経て唐の初期に至るまでの中国の詩、更にいい変えれば、三世紀から七世紀までの中国の詩は、古代的な、乃至は中世的な典雅な感情をたたえつつも、あまりにも外形の美しさを作るのに急であった。それは言語による音楽、乃至は工芸たるに傾き、感情の赤裸裸な表白は、詩の調和を破るものとして、むしろ避けられる傾向にあった。またその措辞は大まかであり、自然と人事の細かな陰翳を伝えるには、困難であった。”

李译:“杜甫以前的诗歌,亦即从魏晋经南北朝至唐初的中国诗歌,如果说有一些变化的话,这便是三世纪至七世纪时的中国诗歌保留了古代的乃至中世纪的典雅感情,只是外部的形式还不太完美而已。语言上带有音乐感、乃至具有华美的倾向以及赤裸裸的感情表白,破坏了诗歌的和谐性,成为诗歌创作中不可避免的倾向。此外,措辞夸大、表述自然和人事的细微含蓄,也有一定的描写难度。”

这一段是吉川对中国中世诗特点的概括。首先,第一句最后的“急であった”是专注于某件事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是说“专注于塑造外形美”,和下文“借由语言把诗趋向音乐或者工艺品的倾向”对应。其次,第二句话整个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傾き”以前与上文“塑造外形美”对应,指的是对声律和谐和文字雕琢的重视;“傾き”以后与上文“典雅感情”对应,我们认为与《七言歌行》一节中“南北朝诗人大部分是宫廷诗人。在当时的政治之道中,对值得称颂的事物不吝称颂,对需要讥谤的事物避讳不谈,这是诗人之礼”可能意思相当。李译似乎将音乐性、艺术性和赤裸裸的感情表达全都看做破坏诗歌和谐性的因素,对此我们不大认同。第三,“大まか”的意思是“粗略、草率、马马虎虎”,没有“夸大”的意思。吉川认为六朝诗歌措辞粗略,这可能与他的文学观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将这一段译为:

杜甫以前的诗,也就是从魏晋经南北朝到唐代初期的中国诗,再换句话说,三世纪到七世纪的中国诗,一方面充满了古代式或者中世式的典雅感情,另一方面则过分专注于塑造外形美。那种诗倾向于用语言趋向音乐或者工艺品,而赤裸裸的感情表达被看作对诗歌调和的破坏,也倾向于避免。另外,这样的措辞太粗疏,在表达自然和人事的细小隐微上很有困难。

3.吉川:“内容の充足に時期を画した天才は、外形の整備にも飛躍を与えた。”

李译:“杜甫诗歌内容划时代的充实,使诗歌外部形式的完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在这一句中,李译将诗歌内容的充实当成了诗歌形式完备的原因。而根据后文:“由于具有这样精细的韵律形式,中国诗的情感飞跃性地变得细密。”以及《胡马·画鹰》篇中:“诗本来就是用音乐性的语言言说的真实。然而因此诗中的音乐性越多、能言说的真实越多这一点,却是未必容易证明的。将这一点证实给人看的天才之一,就是杜甫。”可以看出,吉川的诗学观正是与此相反的。所以我们的翻译是:

“这位以内容的充实划时代的天才,也使形式的完善达到了飞跃。”

三、日语句子或单词错误。举例如下:

1.吉川:“どこまでそれをなしとげ得るかは疑問であるにしても、私はその成長のあとを、あとづけたく思う。”

李译:“无论怎样来说,即使有一些疑问,我都认为杜甫的成长道路,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东西。”这是吉川自述研究缘起之后的自谦语,是日语中的一种习惯表达。我们的翻译是:

虽然不知道我能写到多高的程度,但我还是愿意去追寻他成长的足迹。

2.吉川:“憂愁はもはやおのれの憂愁としては歌われず、あまねき人類の憂いとして歌われる。”

李译:“忧愁写在了他的诗歌中,但其中也包含了他对社会的担忧。”

“ず”是否定词,所以这句话是否定前半句,肯定后半句。我们的翻译是:

他所歌咏的忧愁已经不是他个人的忧愁,而是人类普遍的忧愁。四、文献引用有误。

在《自序》正文中,吉川总共引用了两次文献。第一次是在第一段,引用清代潘德舆的《养一斋诗话》:“杜诗者,尤人人心中自有之诗也。”第二次是倒数第二段,引用《仪礼·士冠礼》注:“甫是男子之美称。”李译将前者译为“杜诗者,犹人之心中自有之诗也”,后者译为“甫,男子之美称”。虽然意思相近,但我们认为还是应以文献原文为准较好。

虽然我们提出了以上这些问题,但是李寅生译本《读杜札记》毕竟是国内第一部全译本,首译之功毋庸置疑。而且我们四个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仅仅完成了《自序》5页的翻译工作,而全书共329页,李译的辛苦可想而知。我们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翻译也还有讨论的余地,但是鉴于吉川幸次郎的《杜甫私记》实在很重要的著作,所以我们把我们的工作贡献出来,希望能有补于李译,也能为学者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注释:

①吉川幸次郎:《吉川幸次郎全集》,筑摩书房,1968年,第730—735页。

㉓同注②,第3页。翻译据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中华书局,2010年,第11页。

㉔同注②,第7页。翻译据《仪礼注疏(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猜你喜欢

杜甫诗歌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少年总有一个爱上诗歌的理由
诗歌不除外
登高
七月诗歌
跟着杜甫游成都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绝句
诗歌过年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