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2014-07-03费柏奎
费柏奎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53-01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线索,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生个人自学、分组讨论、各组打分竞争的方式,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竞争意识,这样能够有效地克服我国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式学习的不足,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仍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更好地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中来,仍是任重道远。以下是我对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思想课教育中的一些浅谈。
一、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问题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例如:在讲授“效率与公平”这一框题时,我就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办法为: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题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理解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体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学生更能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精心选择、运用适合的案例
(1)精选案例。①要有明确的目标性。即要紧紧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选编案例,要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②要有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判断、推理、论证,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力。③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要求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政治学科特点。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始终意识到他们所学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应用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2)案例的运用。①案例引入。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手段。例如,可以这样引入案例:“刚才在上一个班的教学中,他们班的同学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难题,看看你们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在引起学生注意后,理论知识讲解前,把准备好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是教师描述,也可以是印发的材料,还可以通过电教手段展现等。然后指导学生一边阅读案例、书本,一边思考,从案例中引出一般规律。这样使政治课教学既不离开书本太远,又不拘泥于书本;既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答案,又有利于形成基本一致的正确价值判断。如果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引用案例,效果会更好。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容与相应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循着案例事件发展的进程,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讨论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无主题或偏离主题,教师可以给出问题,提出备选方案,讨论如何实施,让学生循着不同的阶段去思考。另外,整个讨论过程必须是在宽松、民主的状态下进行的,促使学生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
三、反馈信息
经过讨论得出一些看法或结论,让学生自由讲述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没有定论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展开激烈的争论,也许最后谁都无法说服对方,但在争论中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决策能力也有了提高。在学生争论的时候,教师不能急于表态,要尽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即使学生的观点错误荒谬、幼稚偏激,教师也不能轻率地否定,而应尽量寻找其合理之处,否则,会挫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甚至会熄灭创新意识的“火花”。
四、总结评价
恰当的评价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促使学生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以形成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教师的评价应重“过程”,而非“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然后指明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后续的政治课堂教学打好基础;也可以指出学生在分析、讨论政治案例中的成绩和不足,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