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转化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

2014-07-03彭涛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困生教师应数学

彭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94-02

在小学学科中,数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其深奥性让许多同学就轻易地把数学划分为学不好的学科,产生知难而退、畏惧不学之举,对学困生而言更有高不可攀之感,再加上其主观原因,没有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他们这里丢一个数学概念,那里丢一个定理、公式,从而学习就越落越远,成绩也就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第一线同行关注和棘手的焦点问题,也是大家不断摸索和探讨的老课题。

一、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根据特点,选择教法。数学具有抽象性,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缺乏兴趣。但小学生对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比对抽象事物更感兴趣。所以,教师应多采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以培养小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如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亲自在操场上走走一千米的距离。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应用中就不会把千米与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弄混。在教学低年级的加、减、乘、除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2.设计好新课导入。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的设计,应力求趣味性、新奇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恰到好处的导入,既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又能承上启下,降低认识坡度,分散教学难点,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路搭桥,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循环小数”时,以故事导入: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的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说的是:……同学们在一片哗然声中,很快进入本节内容。再如“分数的认识”,讲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天热口渴,恰遇到一块西瓜地,孙悟空考猪八戒怎样分西瓜,从中导入、、等分数的认识。

3.开辟第二课堂。在数学课外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猜数字、数学魔术、趣味数学、智力竞赛、数学家的故事等方法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一次我设计的“三子分遗产”:“老人死后留下17头牛,遗言说老大得二分之一,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规定不准杀牛,一人分得几头牛。”先让学生讨论解答,学生经过反复讨论试做,不得其解,这时我引导学生换个思路,提示学生“若你家有牛,牵一头给他,看会有什么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计算:老大18除以2等于9头,老二18除以3等于6头,老三18除以9等于2头,9+6+2等于17头,余下的一头正好是添上的那头。学生兴致盎然,感受到了数学的兴趣。另外,我还用古代数学的名题:韩信点兵、中国生育定理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同时,我还通过介绍“牛顿的牛吃草”等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课题上随时给予关心呵护。在课堂上教师应更多地注意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因为他们在听不到时,思想容易“开小差”,这是用问题给予警示。教师要对他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此外,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首先,培养学困生的成功意识,让他们有成功的心理体验。一般情况下,学困生基础差,成绩提高难度大,需要补课,教师应从最基础的内容抓起,让学生通过点滴积累,看到成绩,树立自信心。比如:有的学生口算不行,教师就从简单的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入手,逐步提高正确率和口算速度。让学生伴随着成功的快乐,不知不觉地走进多姿多彩的数学王国。

其次,发现闪光点,激励学困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可爱的一面,学困生也不例外,他们就像一块璞玉,和优秀生一样,只要教师用心去“打磨”——欣赏他们的每个闪光点,赞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呵护他们的每一次与众不同的表现,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感受成功,他们就能逐步完善自己。

再次,针对学困生的意志薄弱的特点,鼓起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薄弱是学困生的共性,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易打“退堂鼓”,教师要鼓励其重新扬起奋进的风帆。如可鼓励他们说:“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和我国数学家张广厚都曾被看成是不爱学习的笨学生,但他们都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关键在于他们的努力。我期待着你们通过努力走向成功!”

最后,教师要把学困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迁移到学习上来。成绩差的学生也同样有自己的长处,但由于学习差,他们的长处容易被忽视,教师应动员他们积极参加能表现其长处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培养其成功意识。只有当学困生感受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在帮助他们时,他们才会对老师的要求产生肯定倾向,这种良好的情绪才能转化成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三、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注意布置作业时的难易程度,尤其要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的好或有所进步的学困生,教师要及时发现,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待学困生教师要放低要求,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辅导他们,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他们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或同学,甚至扔在一边。教师在解答他们的问题时,要注意启发式教育的应用,让学困生自己动脑筋,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这些良好的行为在磨合中渐渐养成。

教师还要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学困生,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严格要求。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薄弱。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逐步让学困生养成在课堂上既动脑思考,又主动探究且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学困生”是完全可以转变的,虽然学困生的转化过程很艰难,但只要我们对他们倾注耐心和爱心,多一份宽容和冷静,多一些理解和信心,厚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知识上的启蒙者,思想上的引路人,人生道路的导航者。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困生教师应数学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