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制度激励机制的探究与优化
2014-07-03王涛
王涛
摘 要:本文旨在对当前高校奖学金制度激励效应进行探究,从激励效应形成的机制、手段、与氛围三方面着手,探析奖学金制度激励效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以及运用奖学金制度在激励效应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动力。
关键词:高校;奖学金;激励效应
奖学金制度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育人教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校学生成分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曾在激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战略中起过关键作用的奖学金制度,却在与现阶段高校教育实施的契合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某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短板,导致奖学金制度的激励效应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激励机制的理论框架与高校奖学金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激励机制是奖学金制度赖以发挥导向作用的关键。激励机制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建立的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我国大学奖现有学金制度为例,激励机制的现状与亟待优化的滞后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现有的制度化评选模式与评选标准是奖学金评定的有力保障。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已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善的评选标准和评选制度。奖学金种类的设置基本涵盖了德、智、体、能各个方面,针对高校中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设置了侧重点不尽相同的奖学金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地涵盖学生群体,扩大奖学金在激励效果上的影响力;此外,在长期施行调整的基础上形成的规范操作流程是实现奖学金评定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让奖学金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查,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主观因素,而尽量做到相对客观公正。
我国高校奖学金制度虽已颇具模式化、制度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难以忽视的消极因素。如前后期的宣传力度小,导致学生对奖学金的意义了解不够深入,难以产生认同感。许多高校在奖学金评定前并不做过多的宣传,已将其视为一项按部就班的常规事务性工作,学生对奖学金的认识,一般仅在入学教育时有所涉及,但因奖学金名额限制,大部分学生自觉无缘获奖,也就不再关心。这一点进而导致了,奖学金的参与面虽广但获奖面却小,学生长期无法获奖产生的挫败感与习得性无助心理。此外,由模式化评价产生的投机效应,弱化了奖学金在学生综合发展方面的激励作用。明晰的评价体系原本是为了将评选工作客观化,但却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条款式评价体系,很容易导致学生发展千人一面,抹杀青年成长的个性。再次,奖学金评定工作结束后,大部分高校往往忽视榜样的力量,未能通过奖学金的评定营造持续的竞争氛围,产生了一种凤头鸡尾的效果。
除上述积极、消极影响因素外,影响激励效应的因素中还存在一些中性因素。例如,多元化的价值观弱化了奖学金以成绩论成败的传统价值取向。社会转型,国际接轨,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理念不在单一化,早期以获奖作为个人发展最大肯定的途经逐渐被多元化的社会评价体系所取代。纷繁复杂的文化因素促使学生追求的生活意义和目标走向多元,自我价值实现的外部环境也由过去的校园小范围,扩大到校外更丰富的社会环境中。再者,我国高校奖学金额度普遍较低,难以激起学生竞争的兴趣。
二、关于在新形势下营造奖学金激励效应的措施建议
氛围营造,构建奖学金制度的健康激励环境。高校在奖学金评定工作上应重视教育、宣传,强化奖学金作为个人荣誉的影响力,不应成为少数群体内部竞争的产物,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群体,尽量涵盖大范围学生个体,对其进行成就教育,将获奖者树立为榜样和模范,发挥典型的作用,形成长期的荣誉感。高校在奖学金评定时,一般都是通过综合测评的办法取班级前25%为获奖者,学生处于较低年级时,对综合测评有强烈的进取兴趣,但随着年级升高,班级逐渐形成固定化的排名,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综合排名的热情丧失。但无论学生是处于哪个阶段,在综合测评完成后,奖学金评定往往仅以发放奖状作为该项工作的结束符号,奖学金的影响受众忽然就从大众转为部分小众,恰恰是最终的颁奖环节成了小部分学生个人的事。因此,激励氛围难以形成。此外,大部分高校的奖学金评定为一学期一次,期间并没有特别的鼓励措施以激励学生保持持续性的竞争意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直至期末或第二学期伊始,班级开始进行综合测评排名时,才意识到自己又一次在日复一日的大学生活中迷失了奋斗的方向。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适当在学期中加入中期测评,以期学生通过期中测评自省其身,反观前期表现和学习情况,以便调整后期的学习方式。通过中期测评,可以有效地实现奖学金制度在激励学生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方法,以及发挥奖学金在学生成长成才,自我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激励效应。
机制构建,进一步优化奖学金激励效应机制。要完善奖学金的评选机制,首先应力避机制所带来的投机主义。奖学金评选的条款明晰,综合测评加分项目明确,类似这样的客观条款本意是为了强调评奖的客观性,但如上文所述,这样一些指向性明确的条款往往容易导致部分特别看重奖学金的学生,以绝对的功利化态度应对评奖体系中的条目。如部分高校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调动学生培养社会能力的积极性,承诺可以就参与活动的次数作为综合测评加分的依据。这一规定本意是好的,却在实际操作中,被部分持投机取巧态度的学生利用,以加分为目的,广泛却毫不投入地参与各项活动,不仅失去了活动本身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干扰了测评中,活动加分类项目鼓励个人能力发展的初衷,让奖学金评定沦为活动数量的堆砌。
此外,为了实现奖学金激励效应,应努力构建公平机制,规范评选程序,极力消除马太效应。在长期的奖学金评定工作中,我们发现,马太效应在奖学金评定中非常明显。学习努力且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获奖就多,不断的成就刺激使其越发地努力向上;而对那些成绩一般,或者学习吃力,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对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只能望尘莫及。这一现象通过奖学金的评定,让学生分层非常严重,每学期获得奖学金的人群基本固定,即使排名有变化,竞争机制也只发生在优秀学生小范围中。普通学生对所谓的“学霸”只能望洋兴叹,久而久之,失去了积极进取的兴趣,从而也就使得奖学金成为了小众人的竞争游戏,而将大部分人排挤在外。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多种类奖学金的设置是必要的,一般学校为了激励后进生,遂设立了学习进步奖,但该奖项毕竟只涉及班级某个人而非整体。因此,根据个人发展设立多品目奖项是奖学金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过去奖学金仅以等级作为奖项,过于单一的缺陷,从而联合社会力量,设立了诸如校友奖、社会企业奖、政府奖等侧重点不同的奖项,有效地缓解了以往奖项单一所造成的获奖面单一的尴尬局面。
再者,奖学金评定应把握住物质奖励应该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学校应在强化荣誉感方面下功夫,加强社会公平教育,协助优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且帮助后进生培养社会竞争意识。只有形成了这样一种互帮互助的良性机制,才是奖学金激励机制的真正实现。(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