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异质性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效应分析
2014-07-03吴赛芬
吴赛芬
摘 要:根据新-新贸易理论,高生产率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出口,低生产率的企业选择国内销售。新-新贸易理论是产业内贸易和产品间贸易的延续,是研究产品内贸易的理论依据。少数学者用中国的数据分析,得出了与新-新贸易理论相违背的结论,即生产率低的企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国内销售,本文也是立足新-新贸易理论,结合前面几位学者对湖南省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及得出的结论,而从理论上阐述企业异质性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效应分析,并得出与新-新贸易理论不一致的结论:企业生产率与出口显著相关,但其相关关系不确定,因此,企业异质性是影响出口竞争力的显著因素,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出口竞争力;生产率
1、 引言
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异质性研究逐渐成为贸易理论研究的重点,企业异质性研究打破了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研究假设,抛弃企业同质性这一假设,研究单个企业的异质性对贸易及其经济的影响,形成了最新的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而本文正是从这一微观角度出发,利用湖南省纺织行业企业、通用设备行业企业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来研究企业异质性与出口的相关关系。上述作者的文章具体分析了企业的生产率、企业规模及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并各自建立了一个面板数据模型,模型都是以企业异质性为解释变量,企业出口总额为被解释变量,详细分析了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他们得出与新新贸易理论不一致的结论:生产率对我省出口企业的出口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企业异质性对出口竞争力的效应存在不确定性。
2、文献综述
近年来,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是贸易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国外的文献来看,由学者梅利茨(2003)开创的异质性行业的动态模型,他首次打破同质企业的假设,开辟了国际贸易研究的新道路,之后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该理论,这些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1)一类是异质性企业与国际贸易相关性问题的研究。如:Bernard等(2003)扩展了李嘉图模型,提出存在企业异质性的贸易模型,并用美国与46个国家的贸易数据证实了企业的生产率和规模影响其出口,出口企业拥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较大的规模,且贸易壁垒的降低会促进企业出口等结论。Baldwin(2005)以Melitz(2003)的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企业选择成为国内企业、出口企业和不生产企业的生产率差异,证实了新新贸易理论——高生产率企业选择出口。同时论文还证实了与Stolper-Samuelson定理一致的结论,即贸易自由化具有再分配效应,对于高生产率企业有利。Ghironi和Melitz (2005)也是引入了Melitz(2003)的基本模型假定,建立了一个随机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两国贸易模型,模型证明只有相对高生产率的企业出口;Yeaple(2005)用一个同质企业的一般均衡框架,模型分析得到出口企业一般规模更大,且生产率会更高;Namini和Lopez(2006)建立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贸易自由化的效应对企业国际化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效应会使企业谨慎进入出口市场,但其负面效应也会让企业选择随机进入。可以看出,这些研究都归于一个相同的结论,即:企业在积累了很高的生产率后,开始进入到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选择在国内市场销售,而低生产率的企业会退出市场。
(2)另一类学者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决定异质性企业内部化抉择问题的主要因素,主要代表学者及文献有:Antras利用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提出了企业内生边界模型,解释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等选择方式;此外,Antras和赫尔普曼结合梅利茨的異质性企业模型,提出了新的内生边界模型,该模型阐述了海外生产通常发生在企业边界之内,而不是通过贸易、外包或许可的方式的原因,并指出企业异质性的存在性影响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通常情况下,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征的企业会倾向于垂直一体化或内部一体化,其贸易模式更多的是采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或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的方式。
国内学者研究新新贸易理论的也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从理论上来分析的。
(1)早期刘刚(2002)的《企业异质性假设——对企业本质和行为基础的演化论解释》中提到现实的企业是异质的,且企业竞争行为的内生性和多样性是现实经济持续变迁的根源。企业的异质性假设是考察企业本质和竞争行为的基本前提。洪联英、罗能生(2008)通过对新新贸易理论的简要回顾, 阐明了理论的发展方向:即西方贸易理论正在发生从宏观分析向微观基础的研究转向,以生产率差异作为分析工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为新形势下我国出口投资战略和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启示。还有其他很多学者在此做过研究,限于文章篇幅,不一一赘述。
(2)从实证角度分析检验新新贸易理论的学者也不少,张杰,李勇,刘志彪(2008)的研究是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建立联立方程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与企业规模和出口之间的关系。刘秀玲(2009)在《企业生产率,国外市场知识与企业出口额》一文中指出在不同的行业,企业的生产率与国外市场知识对企业出口额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企业规模的影响力不确定,或正,或负,或呈U型关系。另外还有一个代表学者,在研究企业异质性与贸易这一块很有造诣——李春顶,他的文章基本都是研究新新贸易理论的,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生产率与出口的相关关系的研究上。他最新的研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分行业企业证实了生产率悖论的存在,同时深入分析了引起这种悖论存在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贸易结构决定的——我国存在大量的加工贸易,并利用多种方法验证了加工贸易是引起生产率悖论的主要推手。此外还有一个学者——付建,他把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理论及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证实在具有比较优势国家中,资本密集行业的企业,其出口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
3、异质性影响出口竞争力效应的评述——基于湖南制造业企业数据的研究
新新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未来研究的方向。而本文避开上述类似的研究,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做文章,即从企业微观视角来研究企业异质性与出口的相关关系,文章详细分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中典型的企业,以企业异质性为解释变量,分析其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如前期研究者的三篇实证论文,一篇是研究湖南通用设备行业企业异质性与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一篇是湖南纺织行业企业异质性与出口竞争力的相关性的研究,另一篇是产业内企业异质性影响出口竞争力的证实研究。这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制造业行业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异质性对出口竞争力效应的分析,文章首先就对企业异质性做了明确的定义,其理论部分分别就企业异质性怎样影响出口竞争力这一机理做了详细、全面的阐述,其传倒机制是依据新贸易理论及新新贸易理论而做的阐述。其次,在实证部分,前面两篇文章利用纺织行业及通用设备行业企业的数据,运用计量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分析,量化了企业异质性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效应;第三篇文章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类似的计量方法,分行业分析了其生产率、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等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得出与“生产率悖论”(李春顶、尹翔硕,2009)相似的结论,企业生产率与其出口负相关。上述这三篇实证分析的文章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企业生产率与出口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的负相关,有的正相关。而本文研究的是制造业企业中的出口企业,已经明确了企业的类型,在此基础上,从实证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我省的出口企业中,生产率与出口存在显著关系,但其关系存在不确定性,或正,或负,影响系数也具有不规律性。本文的创新点也在这里,其研究的结果既不符合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也与李春顶的“生产率悖论”描述不完全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