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教学立体化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4-07-03芦立娟
芦立娟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 316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进一步激发我国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高等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学教育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体系,无论那种教学都有计划内学时和计划外学时之分,仅靠计划内学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本文旨在对教师的创新“长效驱动机制”和对学生的创新“目标利益激励机制”的高校政策前提下,借助计划内实验教学和计划外通识选修课教学平台,探索立体化创新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创新的喜悦和增加创新的自信,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创新作用[1-2]。
1 创新的“长效驱动机制”和“目标利益激励机制”的建立
为培养创新人才,我国许多高校都相继制定了适合本校具体情况的各种机制,如:
1.1 创新的“长效驱动机制”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创新观念、科研水平、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对象——学生。即使能达到上述各项的教师,仅靠自觉性是否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长期坚持进行创新教学及引导,乃至指导呢?众所周知,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蕴含在科技制作、科学竞赛、科学调研、发明制作、学术论文、申报专利、科研助手等活动中,而这部分辅导是不计报酬和工作量的。为此,我国许多高校为激励教师建立了创新的“长效驱动机制”。如:
(1)考核任务
为鼓励教师课外创新及创新培养,提高科研和学术水平,每年年底考核教师本年度除了教学工作量外还有科研工作量(课题、专著、教材、论文、专利、获奖等)、教学成果科研工作量(指导学生搞课题、发表论文、申报专利、科学竞赛、获奖等)考核,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分值,累计分值达到规定的分数,就可以完成考核任务。这种目标驱动机制可以保证基本的创新及创新人才培养。
(2)计算工作量计报酬
为鼓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搞科研,高校出台了可以用科研工作量抵扣教学工作量的灵活机制,可激发教师自身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使其进行各种创新活动。
(3)奖惩机制
对科研及科研成果作的好的和多的教师进行量化奖励[3],而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惩罚,做到奖惩分明,激励创新积极性。
(4)量化荣誉
对做的好的教师及其他人员的科研业绩进行校园网公示,同时作为年底评优、出国进修、申报项目、评审各种科研人才等的优先量化条件之一。
1.2 创新的“目标利益激励机制”
有了教师创新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还要有学生从事创新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大学生创新积极性,消除学生创新的畏惧感,使之主动利用计划外学时进行创新活动。为此,学校职能部门为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针对学生也推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目标激励机制”措施和政策。
(1)学习任务
为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科研活动,各个高校的职能部门早就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一定量的选修通识课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选修通识课学分可以通过选课和创新学分来获取。这种“目标激励机制”保证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也使学生有了创新的目标和动力。
(2)创新学分
创新学分等方面政策的出台,为有能力进行创新的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进一步增加了具体目标,使他们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活动。
(3)保研考研就业出国考公务员
很多学生在上学期间就会规划自己将来的出路,并为自己的出路做准备,如:保研 考研 就业出国等,而创新学分则可为这些增加砝码,作为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而这些也可使有能力的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4)能力激发
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来自于他们的挑战精神,而挑战精神首先来自于挑战性的、竞争性的环境和条件。三好学生评定、各种奖学金评定、在校部分处分的取消等都需要创新的竞争环境等,都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需要,刺激和激发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新能力。
(5)奖励激发
各高校的激励机制一般分为物资和精神激励两种,物质激励如:学生申请项目、发表论文、申报专利、竞赛得奖等均可获得前期资助和后期的经济报酬奖励;精神激励则通报表扬,作为三本生升为二本生、专科升本科等的条件之一。
(6)强化激发
由行为转化理论可知[4]:积极的行为需要不断通过强化给予加强,而学生的科研项目和部分创新行为,学校都将进行中期检查和结果认定。做到即对指导教师也对学生的强化和监督作用,起到强化激发的作用,使得创新得以继续和长久的持续下去。
2 实验教学课与通识选修课相结合的立体化创新模式
2.1 实验教学课内创新理念的积极引导
学生的创新理念的引导和强化。实验课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特点配合学校的其它部门进行创新理念和学校创新激励机制的宣传和讲解,强化学生的创新理念,使创新在学生头脑中驻足。如:风靡全国高校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学科竞赛等;各省进行的新苗计划项目、竞赛和学校层面的校级项目、竞赛;以及和企业联合的专利申请等,很多学生不知道或知之甚少。同时为他们搭建即可得到选修课学分、又可进行创新实践的得到创新学分的平台,鼓励学生创新、自主创新和创业,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2.2 实验教学课外创新培养的模式建立
当学生有了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积极性,要真正进行具体实践、具体去做,则往往无从下手,存在畏惧感。而通识选修课和开放实验室平台则可拉近他们与创新间的距离,并起到促进、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促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和创业的实践和资源,进而学以致用,从而发展到主动创新的境界。
(1)探索“实验课题竞赛专利”立体化创新内容结构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进行实验课改革,其中立体化创新模式及方法的探索、实践、研究为“重中之重”。我院在给学生灌输创新的思想和理念的同时,搭建的通识选修课“实验课题竞赛专利”立体化创新内容结构如下:
(2)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课题竞赛专利”立体化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人才的诞生往往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不仅仅是大学的常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所能解决的,也不一定就是学校通识选修课所能培养出来的,更不一定是所有学生都能培养成创新人才,故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等尤显重要。故本课题在以上教学内容结构下采取:
①集中上课与开放辅导相结合
充分利用计划内通识课进行集中通识讲座(注意与计划内理论课的区别),人数尽可能多一些,然后就讲过的内容要求学生具体实践,再在作的好的学生中本着自愿原则,通过竞争选择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进行开放辅导,这样,良好的挑战氛围和竞争环境不仅激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的实践活动,最终取得创新成果和培养创新能力。
②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通过进行集中通识讲座和就讲过的内容要求学生具体实践所形成的文字稿,严格筛选,找出有创新内容的作品,如论文,则利用开放时间对此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包括:文章内容、格式的修改,公开投稿的方法和实践,论文发表的跟踪及结果处理等,可使学生既保证了学习需求,又参与了社会实践,同时更可能获得精神和物资奖励等。
(3)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课题竞赛专利”立体化创新的多元评价方法
“实验课题竞赛专利”立体化创新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方法、成果、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则可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具有创新激励机制的多元化评价方法。采取全开放式考核:在方法上,重点突出学生取得的各种创新成果,采取在公开发表论文、专利申请、项目申请、学科竞赛等取得一定成果的学生,获得高成绩。其他的学生可交前述中的一种电子稿,则根据实际内容进行评价。最后将取得成果的学生及成果在班上或网上公布。
(4)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课题竞赛专利”立体化创新的条件保证
创新大环境下的各项创新激励政策,在此政策激励下有具有创新积极性的“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并有将计划内必修课时、计划外选修课时和开放实验室统一相结合的课时,学校各种公共设施的资源共享,创新时间的保证,另外还有课时补贴、成果的物资与精神奖励等激励举措等,都可为立体化创新提供条件保证。
本模式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学生选课积极性很高,100多个名额很快选满。运行时发现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超乎想像,很多学生将通识课创新平台中学习的理论内容,主动投入到开放课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在教师的耐心帮助和辅导下,已取得2个省级项目、6个院级项目申报成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核心文章5篇、一般刊物上发表文章3篇;实用型专利申报成功5项;竞赛取得名次6人的创新成果。其中,有的成果即可获取创新学分、又可得到物资和精神奖励,同时还可代替毕业论文(为学生顺利毕业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本创新模式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虽然它在内容和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但为其今后各种立体化创新教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同时也符合国内高校同类创新改革的发展趋势,让创新在教育中驻足、让教师在创新中立足、让学生在创新中满足、让社会在创新中前足。
[1] 李见,陈秋杰,徐思昀,等.探究物理实验教学氦革增强学生及实践与创新能力[J].大学物理实验,2013,26(3).
[2] 徐晶.王国余.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次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学物理实验,2013,26(2):94-96.
[3] 李永涛,董慧媛,张红光,等.工科高校大学生实验创新基地建设初探[J].大学物理实验,2013,26(5):122-123.
[4] 周济等,促进高校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