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2014-07-03陈培涵
陈培涵
(莆田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 莆田3511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是一门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平台,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师生比连年攀升,教学资源日益紧张:1997年高校生师比为9.81∶1;2000年为16.3∶1;2010年为17.33∶1[1],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行大班教学是无奈的选择。笔者长期从事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学,对此现象的出现了然于胸,而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对于大班教学环境下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面临的问题
自高校扩招后,伴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剧增,高校思政课班级授课人数通常在100~120人之间,有的超过120人,属于不折不扣的“大班”教学。
班级的大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相关研究显示,在教授识记性知识时,大小班的教学效果基本相同。但当教学内容包含分析、应用、综合等高级认知技能时,小班教学的效果明显要比大班教学效果要好。思政课所特有的思想性、政治性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局限于事实性知识的传授,而包含了应用、分析、综合等各种高级技能。班级人数多,势必影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有效交流。
(一)师生互动难以开展
由于思政课普遍地实行大班教学,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得课堂上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参与交流与沟通机会,参与度的下降,使得大部分学生成为单纯的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师生互动难以开展。而我们知道,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要让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入脑、入心是很困难的。
(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因为思政课以大班教学为主,学生人数多,教师要维持课堂秩序,难以开展互动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成了课堂上的主流,教学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学生缺乏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效果自然差强人意,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三)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活跃
思政课的大班教学,往往教室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往后排坐。而由于视域宽广,思政课教师难以顾及到后排的学生,使得这部分学生处于“边缘化”状态,他们听或不听,都难以引起教师的注意。久而久之,这些学生都难以或不愿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不听、不想、不思考,课堂气氛自然沉闷,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正是因为大班环境下思政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在大班环境下思政课多维互动教学实践,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各种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网络互动、实践互动等多维互动)来促进学习,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参与、主动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主动地构建新知,从而培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为业内所推崇和提倡,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理论基础是: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的,后来经过其他学者的补充与完善,从而形成了目前学界公认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学习与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简单地通过灌输知识学生就能获取,知识也不是简单传授就能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个体通过自已的经历和经验来建构知识体系,进而掌握知识。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习者从自己的经验背景中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核心内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重视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协作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资源的利用;强调相关的助学服务。
(二)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后,被欧美等发达国家于70年代将该理论用于课堂,发现了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全球进行推广。因此,从根本上说,合作学习也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要求学习者在由几人组成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发挥学习的能动性。
(三)生态课堂理论
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必须保持平衡;课堂教学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运动,学习内容和各种信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流动、处理与深化。生态课堂理论就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展是依附于学生的发展的,学生的发展是受制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成长时,学生的认知和接受也在影响着教师,师生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若教师输入过多的信息到课堂,必然引起课堂生态的失衡。为了达到新的平衡,必然要求师生调整教与学,以促成动态稳定。[2]
三、大班教学环境下高校思政课实施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一)教改前后的调查对比
为了能够直观对比多维互动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笔者选择了本人所教的2011级10个专业学生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课程进行问卷调查。2012年下半年所教授的9个班级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2013年上半年所教授的7个班级采用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对16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同一内容的两次大规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45份,回收518份。从调查结果分析来看,可以直观感受到教改后学生的满意度在提升,具体结果如下表。
表1 教改前后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对比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在回答对思政课教学效果总体印象时,教改后学生的满意率大幅提升了14.2个百分点,实施多维互动的教学明显提升了教学质量;二是因为在课堂上实施了多种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使得教改后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活跃气氛明显比传统的讲授方式好多了,提升了12.8个百分点;三是在实施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后,同学间的讨论与合作的互动明显增加,较多的同学认为思政课学习中合作感在增强;四是教改后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兴趣显著提升,课堂上抬头率升高了,提升了13.9个百分点;五是学生在教改后对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认可度在增强。教改前,有较多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陈旧、单一、乏味,而教改后多数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是满意的。
从以上几个数据分析可知,教改前后学生满意度对比是很明显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支持,教学改革是比较成功的。
(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1.课堂层面的互动
(1)人机互动——多媒体演示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接受知识需要在一定“情景”中构建。思维与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才能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内化于心,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景脉络中的。在大班课堂上,因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与学生一一互动,因此,思政课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借助于多媒体设备构建情景式教学,实现学生与多媒体设备的人机互动。多媒体设备能够整合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其趣味性强,教学直观生动,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融入所构建的教学情景中,进而提高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授“概论”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一 —— 邓小平理论,笔者在制作课件时,搜集并选择有关邓小平的图片素材、声音素材、视频素材等,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景,回到邓小平在革命、建设、改革时的历史场景,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实践基础,从多媒体设备中构建的情景中使学生融入其中。以多媒体设备为载体,构建情境教学,摆脱传统单一的理论阐述的束缚,优化视听环境。有了良好的视听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身临其境”,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信息才能生动具体,色声并茂;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情感相融”,“融汇悟通”,实现人机互动。
(2)师生互动——案例讨论教学。思政课是一门融思想性、知识性、政治性于一体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的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而应是积极主动参与思考的参加者,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在思政课课堂上,案例讨论教学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讨论思考的一种互动教学模式。
案例讨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举出恰当的例子有意识地逐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举例-设问-思考-讨论-回答等环节,由学生自己提出答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师生互动来使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的内容内化于学生脑中、心中。
思政课中存在着许多有争议性、极具探讨的热点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单纯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在今天信息化时代,只能引起学生反感。因此在思政课课堂上,教师不妨将这些问题以案例的形式交给学生讨论,以分析、讨论、对话等方式开展师与生的互动,教与学的互动,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观察、思考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分析与讨论案例的过程中认识理论、理解理论和应用理论。这样的案例教学就能对学生进行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育人的目标。
(3)生生互动——时政点评教学。由于思政课大多采用2~3班的合班上课,人数一般在100~120人之间,如果仅仅是多媒体演示教学、案例教学,无法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如何既能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又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踊跃参与课堂,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笔者教授的“概论”课是一门与时政紧密相连的课程,世界、国家、社会上发生的热点、要闻,与“概论”课程的内容是丝丝入扣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来点评时政内容,教师引导评价,不失为一种让每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好方式。笔者在学期初,以班为单位,每班分5~6个小组,每小组5~6人,学生自由组合,这样组成10~15小组,每星期由一个小组就当下社会、国家、世界热点问题进行发言。为了发言,每个小组成员会在课下讨论、确定一个主题,小组中有撰稿人、记录人、发言人、多媒体制作人等角色分工,课上派出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甚至有的小组会进行情景剧表演,再现时政热点场景。小组发言后,场下同学会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小组成员进行回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引导,整个过程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讨论普遍性与有效性的问题,同时因为各个小组有竞争,这种时政点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既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教学,又能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在笑声中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2.网络层面的互动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当今学生是在网络信息包围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精于利用网络、各种自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因此,思政课要在信息化时代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理论的传播与思想的交流。思政课只有充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跟上学生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边环境的信息交流,对于学习内容的接受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习者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彼此沟通共享,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在教授“概论”课时,充分利用本校的课程建设平台——天空教室,建设精品网站。在网站中设置“课程介绍”、“课程特色”、“授课录像”、“教学大纲”、“立体化资源”、“课件与教案”等版块,在这些版块中又设置若干子版块,如在“立体化资源”版块中有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参考资料、习题、答疑库等内容;在“课件与教案”中有多媒体课件、授课教案、参考文献等内容。在精品网站中,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本门课程的溯源历史、获取学习的资源与内容,弥补课堂上因时间的有限而造成的学习上的短板。同时,笔者又在网站上建立“个人空间”,设置有“公告”、“作业”、“讨论”、“答疑”、“文件”、“项目”、“师生交流”、“考试”等版块,在空间中创建所教班级,让学生通过“个人空间”与教师适时互动。例如在教授“概论”课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内容时,笔者将电影《金陵十三钗》放入“文件”版块,让学生进“空间”观看并写观后感,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课程内容;又如,在“9·18”这个特殊日子、在四川雅安地震时,笔者将《一个抗日爱国青年的自白》、《从两场地震看多难兴邦》两篇好文放在“讨论”版块中,让学生欣赏并自由发言,教师发贴回复交流。事后证明,学生回复贴子非常踊跃、讨论非常激烈。这种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实现跨时空的对话与交流的教学模式,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更为充分,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知识、情感的理解更为全面,同时,在交互讨论中学生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思想教育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被学生所接收和接受。
3.实践层面的互动
思政课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品格和现实内容,思政课必须跳出课堂的局限,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转化为认同,由认同转化为信仰,再由信仰外化为行动,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3]
(1)课堂外校园内的调查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授课期间加深对思政课的理解,笔者在所教授班级里布署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发现大学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行相关调查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并作为学生的一次作业计入平时成绩。从学生后来上交的调研报告中,可以发现大学生们注重于日常行为、学习等对大学生活的影响并进行调研,如“大学生手机控对学习的影响”、“大学生逃课行为原因分析”、“图书馆书籍利用情况调查”等。通过校园内的调查研究,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在提升。笔者在学生上交的报告中挑选一些有一定现实意义、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文章进行指导、润色并汇总结集出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社会上的参观学习访问。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将课堂上的理论与社会现实中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解决大学生心中之惑,树立理想信仰,一直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在社会实践教学上,笔者所在的思政部已在本市范围内建立了一些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莆田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原莆田市第三中学)、莆田市法院等,带领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同时,笔者带领学生前往本市的一些鞋厂调查企业招收农民工、解决用工难的症结;也在所教班级中挑选一些学生到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开展股权分置改革社会调查,了解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如何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重走红军路到瑞金、古田了解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业绩等。通过社会实践教学,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社会,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印证了理论,丰富了课堂教学。
[1]舍娜莉.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思政课大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学理论,2012(22):165-167.
[2]许敏敏.散文教学中生态化课堂场境的缺失与构建[EB/OL].[2012-04-19].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2/224516.html.
[3]王海稳.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