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医院高危药品影响因素针对性安全管理
2014-07-03程宇张硕王雨晴
程宇+张硕+王雨晴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4.10.3
摘 要 目的:探讨妇幼专科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方式方法,提升高危药品管理水平,保障妇女儿童特殊人群用药安全。方法:阐述妇幼专科高危药品安全使用影响因素,分析容易引发危机的常见原因,结合医院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探讨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结果:通过有针对性地建立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和干预措施,有效降低高危药品使用风险。结论:妇幼专科医院尤其要重视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对影响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规范高危药品在妇女儿童特殊人群中的安全使用流程,保障妇女儿童特殊人群用药安全。
关键词 高危药品 用药安全 妇幼医院 影响因素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gh risk drugs in maternal and child hospital
Cheng Yu,Zhang Shuo,Wang Yuqing
The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of Luoyang City,Henan 471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anagement method of high-risk drug in hospital for women and children,enhanc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high-risk drugs,guarantee the safety of drug use in special groups of women and children.Methods:We expou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fe use of high risk drug for the women and children,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mmon cause of easily lead to crisis.We investigated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high-risk drug combined with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practice.Results:We reduce the risk of using high-risk drug effectively by pertinently establish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high-risk drug.Conclusion: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drug use in special groups of women and children,we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 of high-risk drug in maternal and child hospital,we must carry out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tandard the safety use process of high-risk drug.
Key words High risk drugs;Medication safety;Maternal and child hospital;Influencing factors
近年来,患者用药安全的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妇幼专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对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相对较为熟悉和重视,但对高危药品的概念不够了解,对此类药品的安全使用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这势必威胁妇女儿童患者的用药安全[1]。
高危药品的概念
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首先提出高危药品的概念,临床上一般指药物本身毒性大,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不良反应显著,易危害人体健康的药品,若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包括高浓度电解质、肌松药及细胞毒药品等[2]。
高危药品妇幼用药安全的典型案例
鞘内注射长春新碱:长春新碱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等,通过静脉途径给药。Schochet SS等于1968年报道1例患急性淋巴性细胞白血病的2.5岁女孩,意外鞘内注入3mg长春新碱,造成患儿3天后死亡。2007年7-8月,我国共计130多例患者因鞘内注射混入微量长春新碱的甲氨蝶呤和阿糖胞苷,造成严重伤害。这些都是妇幼用药安全的典型事件。
大剂量环磷酰胺致死:1993年11月14日,1例39岁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由于环磷酰胺过量,最后导致患者死亡。
这些妇儿用药问题的悲剧发生,提醒我们高度重视这一特殊人群高危药品的使用安全。
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管理体系不完善:包括未建立高危药品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双签字核查制度;未使用识别腕带识别患者身份,缺乏标准操作流程,较为随意地配制使用高危药品等。
使用中的疏忽或差错:医务人员由于疲劳及字迹潦草,或语言表述不清等导致出现处方差错;工作环境影响,单位换算、药品混淆等因素产生差错;护士执行中未能再次核对医嘱,在给药途径、时间、剂量、静滴速度上出现错误[3]。
药品因素:包括同药多名或异名、包装相似、一品多规等,药品的不良反应等。
患者的依从性: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极大地影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自行增减药品的剂量,误用、错用、滥用药品,超说明书用药,无法保证用药安全。
确定高危药品目录
目前,国家尚无规范的高危药品体系和目录,为突出重点,加强管理,降低安全用药隐患,我们根据实际工作及ISMP公布目录,列出重点管理的高危药品:高浓度电解质(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等);胰岛素制剂;子宫收缩药(缩宫素注射液等);细胞毒性药物(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肌松药(维库溴铵等);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中药注射剂(细辛脑注射液)等,此类药品使用频次较高,发生用药错误(大多是剂量错误),易致患者被严重伤害。
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
成立高危药品管理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由主管院长任组长,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及妇科、儿科主任、护士长等组成高危药品管理领导小组,下辖于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遴选高危药品目录并制定使用、贮存等管理规范。
加强对高危药品知识的培训学习。我们将高危药品说明书整理成册,组织医务人员系统学习药品名称、药理作用、给药方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同时,对患者进行药品知识宣讲,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4]。
针对高危药品影响因素建立相关干预措施。从最大安全剂量、法定给药途径、给药频率、禁忌证、妊娠期用药、哺乳期用药、严重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高危药品重点影响因素出发,建立高危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检查方案落实等相关干预措施,如建立高危药品最大安全剂量警示系统,设置药品每天最大安全剂量,提醒医师确认或修改处方。
高危药品的贮存与保管:①药品调剂室高危药品采用统一的警示标识,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或专区分类存放,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对特殊药品如氯化钾注射液采用专用储存盒,开启时触发语音提示。②高危药品的有效期管理。加强高危药品有效期管理,尽量用原包装,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贮存、保养,确保药品质量。③高危药品实行责任到人管理。药品库房、调剂室、临床科室高危药品责任人负责所辖部门高危药品养护、请领、盘点工作,严格执行双人发放,双人审核执行,确保用药安全。
高危药品的调剂与使用:①高危药品的调剂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并且实行双人复核,确保配制与使用准确无误。②严格限定使用人员资格,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经培训考核合格者方能开具高危药品;不符合资质要求及没能通过培训考核的护士不得独立进行该类药品的配制与使用。药师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调剂高危药品。③高危药品的配制与使用时,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患者及药品信息核实无误,注意药品用法用量,滴注速度,注意观察有无药品不良反应。
高危药品的环节监管:①采用电子处方,电子处方可避免笔迹不清,从而避免药师调剂及护士执行差错的可能性;能与合理用药系统相配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提高用药安全性。②调剂室、各临床科室需定期排查高危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定期分析汇总,并及时将药品信息反馈给临床。③管理小组每季度对全院高危药品的使用及管理进行检查。重点为标识是否明确,有无过期、变质现象,药名、规格、批号、有效期等是否清晰可辨,数量是否相符,储存是否合规等。检查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分析,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高危药品在临床使用中具有高风险,妇女儿童是特殊的患者群体,在妇女儿童患者中高危药品的不当使用导致严重伤害是我们尤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针对高危药品安全使用影响因素,如处方差错、药品超出有效期、无专区专柜存放、无责任人管理、无警示标识、储存不规范等,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及措施,贯穿医师处方、药师调剂、护士执行整个流程以及贮存、保管、使用的各个环节,有效地抑制了差错发生,较好地保护了妇女儿童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楠.谢学建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体会[J].中国药业,2012,21(24):89-90.
2 张幸国,饶跃峰,张国兵,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J].中国药房,2009,20(22):1690-1692.
3 孙世光,李秀敏,崔杰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模式研究[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10(4):256-259.
4 蔡晓宁.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业,2011,20(2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