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
2014-07-02李志坚李青霖李洪曹砚辉
李志坚 李青霖 李洪 曹砚辉
摘 要:这项研究以东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结果发现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现象者的比例为8.35%,网络成瘾倾向者比例占12.83%。当今社会,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针对引起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各种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系列的预防干预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预防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300-04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在让大学生更快更方便地搜寻信息的同时,其所造成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找出预防干预对策,故进行了此次调查研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01月16日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该人群为过去五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一类人群,如今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未来中国整体网民规模的增速会进入平台期。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这项研究以东莞市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抽样调查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 1 500 名,回收有效问卷 1 426 份,有效回收率约为 95%,其中男生798人,女生 628人。所抽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小组一直对调查过程进行频繁而严密的监督,以及对回收问卷进行缜密的逻辑检验和筛选。从总体来看问卷填写质量较高,调查结果可信。
(二)研究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形式为辅,采用柏利·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量表编制成本次所用的调查问卷。考虑到调查对象数量较多,网络成瘾者不喜外出等特点,研究小组采取由小组内成员联系各所东莞高校内的朋友和以往同学进行协助,主要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及网络成瘾知识宣传单的发放,同时结合适量的校内街头问卷调查,以扩大调查对象的范围,填写问卷前强调对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为进一步落实对调查对象隐私的保护,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调查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束后以人工方式统计问卷相关数据,得到的数据部分采用SPSS-V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参考国内已有的研究,在柏利·杨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量表8个问题中,前5个问题调查的是上网的主观感受和渴望的状态,是网瘾判断的充分条件,后3个问题是上网造成的客观结果,是网瘾判断的必要条件。当上述8题中,有5个题回答“是”,并且后3个问题中至少有一个回答“是”时,判断为网络成瘾,把符合前面五项或八项中的四项的标准个案判断成为网络成瘾倾向,符合四项以下标准的个案判断成为未成瘾。
在各所东莞高校内的朋友和以往同学的协助下,我们在各所高校内共找到了两名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量表所判定的网络成瘾者,他们表示愿意接受用QQ交流。此外还与高校中的同学通过电话手机,QQ群等形式了解各所高校的网络使用情况。
二、数据分析
(一)调查数据
抽样调查的1 426名大学生中,有119人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网络成瘾者,发生率为8.35%;有183人为网络成瘾倾向者,占 12.83%。
(二)分析数据
1.网络成瘾者比率。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8.35%,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因研究的时间、方式及人群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在本次研究中,由于样本容量较大,故误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为6%~14%。本次调查结果在此范围内,故调查结果具有说服力。
2.性别差异。在表2中,经初步判断,在样本容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男生的网络成瘾人数比女生高出2.81倍。在运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时发现存在性别显著性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发生网络成瘾现象(t=1.997,Sig.=0.047<0.050)。表明男生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
3.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具有自我痊愈的倾向。在表2中,大三、大四的网络成瘾倾向以及网络成瘾的百分比均较大一、大二要低,这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具有自我痊愈的倾向。
4.年级差异。根据表二数据得知,大一为网络成瘾倾向的主要时期,大二为网络成瘾形成的高峰期。因此可以得出,大一和大二为预防干预的黄金时期。
三、访谈内容分析
经过研究小组对访谈内容的整合与分析,结合相关的科学文献,我们总结得出以下成果。
(一)大学生活紧张度及专业满意度的影响
调查中的网络成瘾者表示在大学的学习自由度很高,没有以往的紧张感,导致进了大学以后对自己上的要求有所下降,并在大学频繁逃课,以避免学校上网高峰期和抽出更多的时间上网,结果导致学习进度严重滞后,在学习上自暴自弃,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同学当中有的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借网络来消磨时间。
(二)家庭教育问题
学生家长对孩子管教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孩子在学校长时间缺乏“他律”的情况下易于沉迷网络,从而逐渐导致网络成瘾的发生。
(三)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求知欲强,自控能力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其中互联网络的信息量多种多样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与大学生的需求一拍即合。致使很多大学生学生一旦接触网络便很难抵制,往往难以自拔。
(四)网络世界与现实的差异
受访者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在网络世界中有着卓越的成就,受访者从网络世界中获得了自已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赞许与认可。其次,受访者通过网络得到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无法给予他的东西,如成就、赞许和友情等。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受访者沉溺于网络世界,从而对大学及其以后的人生没有一个规划,与现实世界脱离得越来越远。endprint
(五)不善于与周围同伴交往
有的学生由于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导致他们把网络用作摆脱孤独感的唯一手段,他们的特点是很喜欢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长时间很容易会导致网络成瘾,并且伴随社交能力的减弱,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综合分析
为了能够增加研究的理论性,我们将会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三年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作为撰写论文的主要参考,结合研究中的调查结果和大量的访谈内容,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随着近几年来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校园网建设的超前性、便利性和低廉性,大学生上网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闲娱乐方式。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也更容易受到来自网络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高校中不断出现一些大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而无法正常学习导致降级甚至退学的现象。因此,上网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必须受到重视。本次调查显示,大一年级上网率低于其他年级,可能大一新生仍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加上大部分大一新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而大二以后摆脱父母的约束,并且学校管理可能稍有放松。研究发现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多处在20~30岁,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尤其是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成瘾的易感群体。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8.35%,表现出较高的发生率。不同大学调查显示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存在差异,提示可能与地区差异或院校间的差异有关,也可能是由于样本选取或量表的选用不同所致。大多数研究认为,成瘾者男性居多。本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率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本研究认为可能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学习动力等有关;也可能是因为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的时候不愿对同伴、家长、老师倾诉,与女生相比相对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当个人的无法解决矛盾的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在网上寻求支持,从而导致对网络成瘾。
五、预防及干预措施
下面我们研究小组依据从受采访者中了解到的各高校网络使用情况和措施进行分析,了解各自的利与弊,并以此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加强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提高所学专业认同感
因大学生网络成瘾后,会有逃课等违反学生管理制度的现象出现。我们发挥创新思维,充分利用身边存在的客观条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同时要具备人文关怀精神,不能因同学沉迷网络导致的违反校纪现象而给予简单的处分,我们要给予这部分同学关爱,让同学体会到集体在帮助他。其次,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全方位的管理网络。同时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笔者认为可以给大学新生提供入学专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及专业定位,掌握自主学习技能和方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专业学习和生活。校方应致力于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力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坚持“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及“循序渐进”原则,形成能够根据社会需求灵活组合的课程模块体系,并可加设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意识及协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校方也可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努力拓宽科技竞赛渠道,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及发散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大学生独立学习专业知识。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无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回到家中,家庭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营造民主、平等、温馨的家庭氛围,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交友处事等[1]。同时,家长应该能够肯定网络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玩网络游戏的问题,而不只是一味地限制和责备,要用合理的方式协调大学生学习和上网的关系。同时,家长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家庭中的关系融洽,让家庭成为鼓励大学生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来解决大学生网瘾问题。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大学生自控能力
大学时期是人生形成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的一生影响很大。高校应该把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摆在重要位置。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促进道德主体由他律向自律阶段的转化。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所谓自律道德就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的规范。自律道德是趋于成熟的主体道德水平的主要标志。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受到建立在权威和规范基础上的他律道德的制约,一旦置身于隐蔽、虚拟的网络空间中,他律道德的弱化就容易导致网络行为的放纵,从而产生网络道德失范或网络成瘾[2]。因此,提高大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克服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关键要做好道德能力的培养。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活动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内化为人的道德能力,同时倡导大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理念,使之能够心甘情愿地承担起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多数大学生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感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单调无聊,而网络世界又充满刺激,可以满足他们寻求刺激的心理和好奇心,因此他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基于此,学校要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鼓励大学生们参加进来,以转移他们在网络上的视线,让他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并使大学生们在学校的集体文化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对那些已经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辩证地处理虚拟世界与现实的关系,帮助他们摆脱网瘾[3]。endprint
(五)开设引导大学生运用互联网的课程,净化网络环境
可邀请有关专家为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资源利用课程,使他们掌握如何制作网页,如何在网上交流信息,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创业等技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学业服务。也可以定期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4]。开展上网心理辅导,宣传正确的上网心态,使他们正确认识“ 网络世界”和“ 现实世界”的差距。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心理“ 免疫力”,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自身遵守网络“游戏”规则的法制意识,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对于网络成瘾的学生要给予温暖的关怀并进行积极的治疗。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形式规范网络行为。另外,大力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将学生吸引到学校上网,对其上网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引导。高校应尽快建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以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另外,高校应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通过技术屏蔽和过滤,提高网络防控的能力,防止对大学生危害极大的网络色情、赌博、暴力等有害信息及不健康内容的侵入,使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5]。
(六)应大力加强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
网络成瘾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网络成瘾症属于强迫控制障碍,患者大多数在个性心理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不擅长于人际交往。因此,有效预防网络成瘾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专业的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克服成长障碍,发展个人潜能。校园内大学生网络成瘾患者有其共同特点,采用团体心理咨询方法比较有效,依靠团体场的力量与成瘾者自己的积极改变而达到矫治成瘾的目的[6]。如果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配以家庭辅导效果就更为显著。高校应主动加强网络教育和管理[7]。高校应建立一支熟悉掌握网络知识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队伍进行网络德育战略。当今社会有效克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遏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络渠道,积极开展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系统思想工作。例如通过交互功能、网上论坛、在线指导等形式开展加强对上网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建设校园网络,给学生一个方便、安全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 陶文昭,詹英.网络教育[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317-319.
[2] 金早,寇俊.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电脑网络阵地建设[J].江汉教育,2003,(4):173-175.
[3] 林绚晖.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181-182.
[4] 杨容,邵智,郑涌.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的综合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7):157-158.
[5] 曹蓉玫,杨辉.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产生与消除[J].江西社会科学,2002,(5):201-203.
[6] 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196-198.
[7] 陈晓强.大学生网民的存在问题及综合治理[J].高等理科教育,2003,(4):173-174.
[责任编辑 魏 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