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校企合作式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4-07-02马建斌孙晨霞周桂红张玉新
马建斌 孙晨霞 周桂红 张玉新
摘要: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高校和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提高就业机会,研究基于“3+1”校企合作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在大学第4年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知名IT教育企业课程培训、教师到企业进修培训、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0 引言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随着高校毕业生日益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和用人单位在用人需求上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尤其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其重要。传统“包办式、封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需要经过企业再培训后才能上岗,这已成为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国家、教育部、各高校对加强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十分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倡导“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河北农业大学自2011年以来制定并实施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领会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重视并加强与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两点优越性: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②校企合作可以使高校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生产发展的动向,从而改革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校势必要修改教学计划。很多高校采用“3+1”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本科最后一年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3+1”人才培养模式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把学生在大学4年的学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在大学前3年需要修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各门课程,学生在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后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大四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并最终完成毕业设计,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为配合“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教学安排如图1所示。在第1—2学期,学生需修完公共必修课,包括英语、政治、数学、体育、计算机导论、C语言等,培养基础技能和专业基础能力。在第3—6学期,学生需要选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大部分专业主干课都安排有不少于16学时的实验课,理论讲授和实验交叉进行。考虑到课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根据课程之间的先行后续关系,在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后进行1周的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另外,由于需要把第7学期的课程前移,因此对个别课程的课时量进行了压缩。通过前3学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专业要求的技术能力。为融会贯通专业课知识,我们在第二个阶段(第7—8学期)安排校企合作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2 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校就业压力增大的新形势下,就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需求为目标,通过学校和企业多种形式的合作,依据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实际制定教学方案,以学生能胜任职业岗位为目标,企业和学校协同一致开展教学活动。在院领导的积极努力下,河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出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
1)校外IT教育企业课程培训。
河北农业大学与校外知名IT教育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设软硬件技术、项目管理和软技能培训课程,近期主要与两家机构展开合作:①与安博教育合作,加入微软IT学院;②与大连汇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加入英特尔软件学院。
微软IT学院是微软公司面向全球推出的全新IT教育体系,利用微软公司的强大技术优势,为高校师生培训高端IT技术技能,每年为河北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培训2~3门计算机主干课程。英特尔软件学院为广大客户提供基于英特尔平台的软硬件技术课程、解决方案课程以及项目管理和软技能培训课程。目前,根据与英特尔软件学院的合作协议,多核多线程技术和软件项目管理两门课程由英特尔软件学院负责讲授。另外,我们曾经还与索迪教育合作,进行为期1周的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北京尚官公司合作,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结束后,由企业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目前IT行业最热门的Android移动手机开发和嵌入式开发的为期1周的培训;与卓威达软件公司合作,进行PHP项目开发培训。IT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通过与校外知名软件企业合作,帮助学生接触新的IT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2)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提高师资水平。
要实现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必要条件。为了提高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的专业水平,我们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与建设。这一措施加快了教师的知识更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每年派3-5名教师到企业学习,依托与微软IT学院和英特尔软件学院的合作,每年固定有2名教师到培训结构进行培训。通过企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我们争取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教师就精通什么,学生就会什么。endprint
3)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积极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真正将学生送出去,按照公司的软件开发流程和管理方式,让学生看到实际的软件公司如何运行,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就业竞争力。教学计划中要求第7学期安排4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习,我们曾经安排学生到石家庄金石工业园新龙培新基地和保定卓威达软件公司实习,让学生按照公司流程开发软件项目。学生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锻炼了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实战经验,达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校外建有8家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另外,学院还在努力与软件公司联系,以建设更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4)建设校内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的另一合作形式是引企进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校企培训形式,但是企业不是学校的实验室,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接纳所有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将企业项目拿到校内实训基地来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创造模拟的企业环境,也可以达到校外实习的效果。另外,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毕业设计阶段,采用导师制模式培养学生,每位导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完成毕业论文,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建有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等。
3 结语
河北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出并实施“3+1”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大学第4年完成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的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我们还与企业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3+1”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专业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最近两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这证明我们实施的“3+1”校企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潘群娜,张海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实训项目研究[J].科技信息,2007(27):507.
[2]李红卫,封蕾,王伯槐,等.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3+1”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3):108-112.
[3]冯理政,夏建国.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68-69.
[4]于延,王建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5):47-49.
[5]刘城霞,蔡英.校企合作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综合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12(7):65-68.
(编辑:宋文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