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
——基于对我国18所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
2014-07-02刘德成武慧芳王爱玲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河北师范大学报刊集团河北石家庄05004
刘德成,武慧芳,王爱玲(. 河北经贸大学 财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 河北师范大学 报刊集团,河北 石家庄 05004)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
——基于对我国18所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
刘德成1,武慧芳2,王爱玲3
(1. 河北经贸大学 财税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2.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3. 河北师范大学 报刊集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课程体系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在保证学生基本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这些缺陷,既有课程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课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完善课程体系,需要紧紧围绕“知识应用”这一核心,既要调整课程的总量,又要优化课程的结构。
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课程;选修课程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传授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目的,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体的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一个相当庞大而且复杂的院校群,包括一部分“211工程”高校、一般部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1]33-38无论从教育规律或是从国外教育经验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既保证学生的基本素质,又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45-79课程体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
出于研究的需要,本课题组采集的样本为国内 18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样本选择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高校的多样性。18所高校既有综合类高校,也有财经类高校;既有“211工程”高校,也选择一般高校;二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可得性。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通过一定渠道获得。按照以上原则,本课题组选取的高校中,综合类高校 3所,财经类高校15所;“211工程”高校3所,其他高校15所。人才培养方案由相关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或通过相关高校网站获得。样本高校财政学专业在国内高校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通识教育课程总量充足,但存在明显“工具化”倾向
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以非职业性、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为特征,以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健全的公民”为目的的课程,是保障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依托。调查显示(见表1),样本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以学分计)大体在20%~50%之间,平均约为39.01%。而在实施通识教育较早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比重通常在规定课程的1/4~1/2之间,最少不低于1/5。[3]1-7尽管统计标准不同,但由于我国高校学分与学生修习的课程量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可以肯定,样本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并不低于美国高校,这对于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通识教育课程也存在明显的“工具化”倾向。在样本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类课程、身心类课程、其他类课程学分平均约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22.12%、8.33%和18.93%,而工具类课程(如外语、计算机、数学等等)学分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比例最低为32.76%,最高达59.68%,平均比例约为50.62%。从这一比例在高校间的分布看,超过50%的高校有11所,超过40%未超过50%的高校5所,两者合计占样本高校数量的88.89%。显然,工具类课程构成了通识教育课程的主体,通识教育课程的呈现过度“工具化”倾向,这必然会导致该课程基本素质教育功能的弱化,甚至虚化。
表1 18所样本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情况表
(二)实践课程比重偏低,功能定位不清
实践课程是指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运用所学知识,并获取新的知识的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近些年来,尽管高校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上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调查显示(见表2),目前高校实践课程体系仍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实践课程的比重偏低。以学分计,样本高校实践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大体在5%~20%之间,平均约为12.98%。除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江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扬州大学5所高校外,其他13所高校的这一比例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的要求都存在明显差距[4]。
二是实践课程功能定位不清。课程功能取决于课程结构。在样本高校中,在实践课程的结构差异较大,有的高校侧重体验课程,有的高校侧重技能课程,有的高校则突出创新课程。这说明高校实践课程的功能定位还不清晰,不利于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表2 18所样本高校实践课程设置情况表
(三)选修课程尚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选修课程是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 爱好和特长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依托。从调查资料看(见表3),样本高校选修课程还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一是比重普遍较低。以要求修习的学分计,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重超过20%的高校共10所,不超过20%的高校8所,平均约为21.14%。而在选课制比较完善的美国,绝大多数高校选修课程的比例已超过50%。选修课程比重低,不但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而且也势必造成学生培养模式的僵化。二是选课方式存在缺陷。样本高校学生选课均采取“点餐”方式,即学校提供选修课程的“菜单”,由学生“点餐”。从教学实践看,“点餐”式选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选课自主权,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局限加之缺乏必要的选课指导,选课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大大影响了选修课程应有功能的发挥。
表3 18所样本高校选修课程设置情况表
三、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切实树立通识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通识教育课程普遍存在的过于“工具化”现象表明,通识教育还没有真正成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一种教育理念,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仍然深刻影响着高校的课程设置。实际上,通识教育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缺乏通识教育作基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只能是热衷追求功利而漠视伦理道德的“工具人”,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一要明晰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鉴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育指向社会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功利性”,通识教育则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具体包括身心素质、文化素质、伦理素质、思维素质等四个方面;二要按照上述目标重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身心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健康知识、体育)、文化修养课程(包括传统文化、文艺鉴赏、社交礼仪等)、道德伦理课程、思维课程(形式逻辑、思维方法等)。
(二)摆正实践课程的位置,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其自身的重要性。它是连接理论知识与未来工作实际的桥梁。通过实践课程,学生既能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又能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未来实际工作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应将实践课程摆在与理论课程同样重要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以技能课程为主,以体验课程、创新课程为辅”的实践课程体系。这是因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转化与应用,而不是规律的发现与知识的创新[5]54-56,这就要求实践课程必须面向未来工作实际,突出技能培养。另外,考虑到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联性、普通本科教育的层次特点,实践课程体系也应当有适量的体验性课程、创新性课程。
(三)在提高选修课比重,实行选课方式的“套餐化”
课程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资源。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别承担着满足学生发展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的功能。因此,要充分重视选修课程的作用,适当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消除目前选修课程“边缘化”现象。当务之急,要积极进行选修课程的开发,进一步丰富选修课程的资源。选修课程的开发,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选修课程具有可靠的学生基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科发展规律,使选修课程具有完整性、系统性。
为克服“点餐式”选课的缺陷,增加选修课程的有效性,建议实行选课方式“套餐化”,即按照系统性原则,将同一类型的、前后联系的若干门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能够较为完整地体现某一特定知识的课程群,学生选取其中的某一门课程,也就意味着必须要选取该课程群的其余全部课程。当然,如何设置 “套餐”,还需要立足学校实际(如学科优势、办学特点等),结合社会需要(如一些实用性的需要)、学生个体需要(如精神升华需要等)统筹考虑,做到三者的有机统一。
[1]潘懋元,董立平. 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 教育研究,2009(2).
[2]吴晓义,唐晓鸣.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 高教探索,2008(4).
[3]李志义.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BE/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 xgk_142870.html. 2012-01-10.
[5]钱国英,王刚,徐立清.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05(9).
(责任编辑:朱艳红 校对:贾建钢)
G410
A
1673-2030(2014)03-0122-04
2014-07-15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GH132032);河北经贸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2JYY02)
刘德成(1964—),男,河北南皮人,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