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
——胃癌的元凶之一
2014-07-02申文江
□ 申文江
幽门螺杆菌
——胃癌的元凶之一
□ 申文江
申文江教授现任《癌症康复》杂志副主编,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理事。擅长对肺癌、大肠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诊治。
胃癌是中国高发癌症之一。全世界统计每年胃癌新发病例93万,中国发生的病例占全世界42%。而且,中国发病的胃癌病人,绝大多数是晚期。天津医科大学统计,2003—2011年共收治3544例胃癌,Ⅰ期病人只占8.13%。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率为1.3%~13.7%,晚期胃癌术后复发率为50%~70%,而且34.9%是难以治疗的腹膜转移。
胃癌临床特点有“三高”:发病率高,每10万人口中30人~70人患胃癌;转移率高,50%以上出现转移;死亡率高,每10万人口30例以上。还有“三低”:早期诊断率低,不到10%;切除率低,不到50%;五年生存率低,只有20%~30%。胃癌发生转移也有“3个三分之一”:区域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和腹膜转移各占三分之一。
胃癌发病因素与遗传、饮食及生活习惯有关,也与疾病因素有关。最近10年来,发现胃内感染幽门螺杆菌(HP)就是诱发胃癌发病的元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幽门螺杆菌归于胃癌Ⅰ类致癌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胃癌和胃恶性淋巴瘤发病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是弯曲棒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生活在慢性胃炎病人的胃型上皮表面以及腺体内的黏液层中。幽门螺杆菌可以产生黏附素,黏附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分泌尿素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细胞空泡毒素以及其他一些物质,诱发病人产生胃癌或胃恶性淋巴瘤。
自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超过50%,中国人60%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经济文化落后,卫生状况不佳导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儿童是幽门螺杆菌的易感染群,儿童时期,每年有3%~10%的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10岁时感染率达40%~60%,以后每年新感染率降至0.5%~1%的速度。50岁以后感染率稳定在50%左右。在发达国家,儿童感染属均衡型,即每年只有0.5%~1%感染幽门螺杆菌。
中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按地区极不均衡,大约40%~90%,平均59%。广东最低42%,西藏最高90%。现在感染率42%~64%,平均55%,陕西最高64%。儿童感染率25%~59%,平均40%。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经济、居住、文化、职业、饮水卫生有关。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是口—口、粪—口或胃—口。感染有家族聚集性,夫妻一方感染幽门螺杆菌,配偶的感染率是78.94%。儿童若先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父母感染的几率是63.6%。儿童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父母感染的机会只有15.4%~22.2%。
正常的十二指肠液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幽门螺杆菌在牛奶和水中不能繁殖,存活10天和40天。
胃癌和幽门螺杆菌关系密切,胃癌高发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2.5%,低发区只有12.6%。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早,感染率高。有人假设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引起胃窦炎,转化成萎缩性胃炎,并发生肠上皮化生,最后癌变。但至今还有些疑问没有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没有发生胃癌?还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病人,应该到内科检查治疗,很容易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