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

2014-07-02刘新军

湖北畜牧兽医 2014年2期
关键词:诊断防治

刘新军

摘要:仔猪副伤寒是仔猪生长发育阶段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对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介绍供参考。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2-0045-02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致病性沙门氏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主要致病菌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副伤寒沙门氏菌,还有鼠伤寒和肠炎沙门氏菌等[1]。

1 发病原因

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猪群缺乏运动;饲料营养单一,缺乏维生素或矿物质或饲料品质不良;骤然更换饲料,长途运输和天气突变都是该病的诱因。

2 流行特点

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多发,主要感染6月龄以内的仔猪,但1~4月龄的仔猪多发,10~15 kg的仔猪为重点,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病猪主要通过粪尿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将病原菌排除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和周围的环境,经消化道而感染。也有的仔猪通过带菌母体子宫或脐带而感染,由于猪体内带有病原菌当猪只受到寒冷潮湿、气候突变、阴雨连绵季节、更换饲料、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均可诱发该病,多为散发,但有时也呈地方流行,与猪瘟、猪气喘病同时发生。

3 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猪初期体温升高到41~42 ℃,精神沉郁,俯卧,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步行摇晃,呕吐与腹泻,有时有腹痛症状,耳尖、颈、嘴尖、前胸、腹下、蹄尖、尾尖、皮肤有蓝紫色斑点。病发初期,少数病猪不显示任何症状死亡,另有少数出现症状后24 h即死亡,多数病程为2~4 d,病死率很高,经剖检发现有急性败血症状变化。

亚急性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5 ℃,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寒颤喜卧,堆叠一起,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脸黏着,病出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淡绿色,带有血液或荚膜,腹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痂样湿疹,少数病猪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极少康复,有些病猪消瘦、营养不良、皮肤无弹性、眼结膜。

4 病理剖检

急性型可见败血症状,在耳、腹部、四肢内侧皮肤出血斑,淋巴结肿大出血,胃肠黏膜卡那性炎症,各脏器黏膜(如心内膜、咽喉、膀胱黏膜及肾脏)均有出血点,脾肿大边缘呈紫色或蓝色,肝肿大,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胆囊黏膜坏死。

慢性型脾脏有少量灰黄色结节病变,切面呈蓝紫色,质地如橡皮样,脾脏黏膜面密覆纤维素渗出物,肝脏肿大,胆囊中有小溃疡,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胀且出血,肠壁水肿呈紫色,肠道黏膜严重脱落,腥臭,大肠黏膜有糠麸样坏死物。

5 诊断

(1)镜检。取剖检病猪的肝、脾、淋巴结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无芽孢和荚膜。

(2)分离培养。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肝脏和心血,分别接种营养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37 ℃培养24 h后观察,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出光滑的无色半透明以似米粒大小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菌落接种肉汤培养基,37 ℃培养24 h后观察,可见肉汤浑浊,试管底部有少量白色沉淀,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2]。

(3)药敏试验。在普通营养培养基上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头孢噻亏钠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强力霉素、链霉素中度敏感,对土霉素、四环素低度敏感。

(4)生化试验。显示氧化酶、蔗糖、VP、乳糖、尿酸、吲哚试验均为阴性,葡萄糖、硫化氢、麦芽糖、甘露醇、木醇糖、MR均为阳性,符合沙门氏菌的生化反应[3]。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可判断为仔猪副伤寒。

6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自繁自养的原则,增强仔猪的抵抗力,发现疑似猪副伤寒病例,应立即将其隔离,将其污染物清除干净并严格消毒,防止传染源传人,消除发病诱因;对水、饲料等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规定管理,搞好圈舍清洁卫生,同时,对地面、用具、设备等用2%~4%火碱溶液进行全面消毒[4];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经常保持干燥,勤换垫草,及时清理粪便;对有病的母猪和种公猪不能留作种用,一律淘汰,对仔猪以防再感染;减少各种应激的刺激,如气候突然变冷,要做好防护保暖工作,不要突然变更饲料,断奶不要过早等,断奶仔猪根据体质强弱大小分槽饲喂,给以优质的易消化的多样化饲料,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均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2)进行免疫接种 一个月龄以上的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口服或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用冷开水稀释成5~10 mL拌料喂服,或用2%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每头猪耳后肌肉注射1 mL,在疫区仔猪断奶前后各注射1次,间隔3~4周,注射前后禁用抗菌药物,多价副伤寒灭活疫苗可在发病当地分离菌株制成灭活疫苗,效果更好。

(3)氨苄青霉素20 mg/kg 卡那霉素30 kg/kg 维生素C 2 mL/头 樟脑磺胺钠2 mL/头 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 mL/混合静注,严重病例静注两次,然后肌注氯霉素30 mg/kg或卡那霉素30 mg/kg连用3 d[5]。

(4)饲料中添加,氨苄青霉素0.5 g/头、复方新诺明0.1 g/kg、土霉素2 mg/kg、酵母4 g/头、小苏打4 g/头,每天2次连用5 d 。

7 小结与讨论

(1)仔猪副伤寒是由猪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以1~4月龄的仔猪最为易感,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饲料报酬率转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死亡。由于引起该病发生的原因复杂,常表现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引起仔猪大量死亡,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平时注重自繁自养,严防疫源传入,对饮水、饲料等均应严格按照兽医卫生管理,对猪只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是预防该病的重要环节,在发病地区定期预防接种,做到统一仔猪副伤寒免疫程序、统一免疫方法,发病后及时将病猪群隔离治疗,对污染的场地及用具全面消毒,死猪应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6]。

(2)仔猪副伤寒的各种治疗甚多,一是要结合发病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二是综合用药疗效才会更好。

(3)提高饲料管理水平,改善猪舍卫生条件,增强仔猪抵抗力是预防该病发生的根本方法。经常保持圈舍干燥,勤换垫草,及时清理粪便,饲管用具、食槽、周围环境经常清洗,减少空气污染。一是减少饲养密度;二是良好的通风;三是改善猪舍内的环境卫生;四是有效地消毒;及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随着抗菌药广泛使用或滥用,尤其是农户按照经验用药治疗,结果造成即使使用大量的抗生素也不能根治或毫无效果。因此,使用抗生素要合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7]。

参考文献:

[1] 王相芳.浅谈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防治[J].畜禽业,2013(9):88.

[2] 赵洪梅.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1(5):24-25.

[3] 姜长虹.仔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农村科技,2010(12):39-40

[4] 张雨林,仔猪副伤寒的诊断要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09(5):104

[5] 黄锡华.浅谈仔猪副伤寒的防治[J].广西畜牧兽医,20086(24):350-351.

[6] 李卫平,陈静. 猪副伤寒的诊治与体会[J].贵州畜牧兽医,2010(03):26-27.

[7] 陆科鹏.仔猪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0(12):44-45.

猜你喜欢

诊断防治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