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锐观点

2014-07-02

清风 2014年7期
关键词:官员改革

新锐观点

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立什么,破什么,需要好好把握。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作风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在谈到作风建设时,习近平如是强调。(《求是》6月16日)

反腐败不能分在职的和退休的。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今,各地、各级查处的副厅级以上退休官员至少有40人,其中2013年以后就有25人。2014年前5个月,至少已有14名副厅级以上的退休官员被查处。从被查处的退休官员人数看,今年力度超过以往任何一年。对此,行政学者、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如是称。(《南方周末》6月6日)

改革低垂的果实早已摘完,要全面深化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奶酪,不可能皆大欢喜。

——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呼唤改革者的政治勇气,要求有在其位必谋其政的责任担当。(《人民日报》6月11日)

对于上级机关不予受理的越级访,基层特别是有权处理的部门不能以任何借口推诿卸责。

——根据国家信访局新办法,5月1日起,信访人应当根据信访事项的性质和管辖层级,到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上一级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来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新办法实施已经初见成效,不过各地各部门推行依法逐级走访工作进度仍然不平衡,对此,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如是称。(《新京报》6月15日)

从价值判断上,人们已经无法接受官员推行改革还要以获得豁免权为前提。

——最近一位经济学家提出了反腐败成本论,这个所谓“成本”是指很多与改革相关的措施在目前反腐败的大形势下难以推进,原因是在反腐风暴之下,官员怕出事,宁可不作为。这个反腐败成本论,最后变成了反腐败阻碍改革论,因此立马遭到了人们普遍的炮轰。对此,《南风窗》杂志常务副主编赵义撰文如是称。(《南风窗》6月7日)

官员财产公开不要玩文字游戏。

——近日,陕西省要求对新提拔领导干部实行个人重大事项和家庭财产申报备案,不少媒体把这当成大新闻来报道,但时评人曹林却认为陕西此举并无新意,在官员财产公开制的实践上没有进步,只是在为“不公开”玩文字游戏。(《晶报》6月10日)

确保立法者的中立地位,以及立法过程的全程公开与民主博弈,直接决定了立法质量与国民福祉。

——近日,广东公布四项政府立法工作制度,《广东省人民政府规章立项办法》规定,如省政府规章项目立法目的不明确或者明显存在“部门利益”,将不予立项。对此,《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如是评论。(《南方都市报》6月11日)

既要干净,也要干事。

——华润集团管理层四月生变,前董事长宋林目前正在接受中纪委调查,集团董事长一职改由傅育宁担任。近日,傅育宁召开集团中高层“深入整改暨反腐倡廉”工作会议,在会上,傅育宁发表了题为《抱朴守正修身立品》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屡次提及宋林,并对集团的职业经理人如是寄语。(《21世纪经济报道》6月12日)

司法公开的本质就是主动寻求外部监督,其行为的基础就是“我认为我是对的,如果错了,我也会改”。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由院党组来担负法院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院党组应积极支持纪检监察部门履行职能监督责任,院纪检组长不兼任其他职务,把工作重心转换到监督、执纪、问责上来。国际时政评论家、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和静钧指出,这一轮改革如果没有内部廉政的支持,司法公开将很产生到预期的社会效应。(《广州日报》6月12日)

当前简政放权需要法治护航,做到行政审批于法有据,法无授权不可为。

——6月5日,国家行政学院第二届科学报告会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开幕,诸多专家学者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进行理论探讨。在谈到简政放权“越减越肥”的现象时,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如是说。(《北方新报》6月9日)

可以考虑实施法官、检察官终身制。

——中央日前决定,就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等4项改革,在上海、广东等6省市先行试点。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是本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建议。(《京华时报》6月16日)

斩断领导身边工作人员伸向权力的黑手,关键在于约束领导的权力。

——近日,河南新安一名公车司机骗取公款47万元被判10年6个月的消息,使公车司机这个特殊群体引发众人关注。有媒体报道称,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领导司机变成了“司机领导”,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成为一种新的腐败群体。对此,时评人胡印斌如是说。(《法制日报》6月13日)

官员违法违纪问题公开,需要一视同仁,如此才能形成震撼教育的效应,自上而下重塑官场风气。

——最近一段时间,对官员违规处理频见关键词“副省级”,然而在通报时却频现“匿名副省级”,似乎“副省级”成了官员违纪信息公开的一个“门槛”。对此,《新京报》评论员高明勇评论说,此举一旦成风,不但不利于以儆效尤,连违纪官员本人也难有切肤之痛。(《新京报》6月10日)

猜你喜欢

官员改革
改革之路
十八大后遭“断崖式降级”的官员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丘琼山巧对官员
改革创新(二)
“搞”艺术的官员们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