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道德健康之于当代青年人生的四重意义

2014-07-02张学俊

西部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青年意义人生

摘要: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说明人们对于健康涵义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全面和加深。当代青年道德是否健康,不仅会对自身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学习成才、事业成功、人生幸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道德健康;青年;人生;影响;意义

B82

一个人道德是否健康,不仅会对自身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学习成才、事业成功、人生幸福,乃至对他人及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难以称之为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人。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要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1],就不仅要勤奋学习,求得真学问,还要注重身心健康和道德健康,求得做真人。

一、道德健康的内涵及衡量标准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要求人们不能仅仅以躯体状态来评判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应该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综合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健康,从而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

“道德形成于人类社会生活,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道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它如同阳光、雨露、空气,须臾不可缺少。道德要求适用于每个人,规范每个人的一生,做人要从德开始,德是人之心、人之性、人之魂。”[2]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是否健康,一般基于以下标准:一是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追求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人们的行动会不自觉地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出发点,但切不可损害他人的利益,即利己而不损人。二是具有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如果一个人美丑不辨、羞耻不知,将人道规范、文明秩序、法制尊严都视同儿戏,他对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不难想象的。三是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及行为。社会道德规范不是单一的个别的要求,而是包括原则、准则、戒律、标准等多层次多方面要求在内的规范体系,是特定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规范之网,将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四是履行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义务,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能为人类幸福做应有的贡献。因此,责任感、义务感、良心感是一个人道德健康的重要标志。道德健康是人的健康之首,也是社会文明之根。拥有道德健康,拥有善良、爱心、自信,不管对个体本身还是对社会来讲,都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因而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种追求。

二、道德健康有助于身心健康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观点认为,个体在生理、心理上与外界社会三者之间如果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就意味着完全健康,如果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机体的平衡状态失调,人就处于不适或疾病状态。而造成这种平衡失调的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和道德因素。当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对社会有利时,就会以此获得心地踏实、心境平和,产生一种愉悦感、价值感和崇高感,从而体验到一种愉快,这种愉快就叫道德愉快。而精神的愉悦与道德的满足感均有助于身心的安泰。科学研究表明,道德愉快不仅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增加机体的抗病力,促进健康长寿,同时还有减轻和消除精神痛苦的作用,并对人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信心、勇敢、坚忍不拔和乐观进取等优秀品质的坚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健康是人类健康的第三通道。而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人,因其胡作非为必然会导致精神紧张、恐惧、内疚等不良心态,使人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痛苦就是道德痛苦。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威廉斯博士,从1958年开始对225名医科大学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25年后,发现其中敌视情绪强或较强的人,死亡率高达 14%,而性格随和的人死亡率仅为2.5%。更有趣的是,这批人中的心脏病患者,恶人竟是善人的5倍。个中道理不言而喻。从生理上来讲,一个人如果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欲望太高太多,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而发病;如果遇事常斤斤计较,既要算计别人,又要防备别人对自己的暗算或报复,特别是做了缺德事,难免心里紧张,大脑整天不得安宁,体内各系统功能便会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各种疾病便会接踵而来。相反,有道德修养,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乐善好施、心地坦然、心理宁静的人,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人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地进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有益于身心健康,自然有益于延年益寿,这说明养德可以养气、养神,进而养生,这也正是古人说“仁者寿”的重要原因所在。由此可见,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得失,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挣脱名缰利索的困扰,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样便无烦忧,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于身心健康。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内心里崇高的道德,头顶上灿烂的星空。道德健康是心灵秩序的看护者与维系者,促使物与心、灵与肉、行与神、理与欲等诸多方面的协调,使人身有所适,魂有所系,心有所安。也正因为如此,古人有“养生必先养德,大德必得其寿”,“君子心悟躬行,则养德养生兼得之矣”,“若德行不修,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等劝世良言。

三、道德健康有助于学习成才

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但就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地位作用而言,现代教育科学根据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这就是:知识与能力相比较,能力更重要;能力与素质相比较,素质更基本。这是因为,素质不仅对于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人的性格、气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它是一个人长期起作用的品质和能力,是赢得一切的真正资本。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身心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等。其中道德素质在个人成长方向和动力上起着引导与保证作用,因而是个人学习成才、立功立业必备的首要素质。诚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3]640首先,德是才之“核”。也就是说,德是才的重要内容,德本身就是才,是作为人格力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才干和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德性本身所固有的才力属性及价值。古人崇尚的经世致用之才,就是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之德就是这一人才标准的首要因素。现代教育学也认为,一个人成才除了应具备一定的智能因素外,同时还必须具备包括理想、道德、意志、情感、气质、动机等内在的非智能因素。非智能因素作为智能因素的动力和灵魂,与智能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人才成长所不可忽视的。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都说明,人格就是力量,德性就是才干,而且是其它任何智能因素都无法替代的力量和才干。其次,德是才之帅。人才的素质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总起来说基本上是德与才两个方面。其中德体现了个人服务社会的方向,才是个人服务社会的本领。德与才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又不是并列对等的,其中德居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古人云:“德者,才之帅也”,“德是进智之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德与才的关系,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厚才丰才是祖国和人民放心和满意的“合格品”、“上等品”、“优等品”。现实生活中就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其知识越多、才能越大,对社会和人民的危险也越大;一个德性不好的人,即使再有才干,也很难为社会所接纳。智慧再高,无德就会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识再多,无德就会使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就会使才能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诚如古人所言:“有才有德谓之贤,有才无德害不浅。”人们或许还记得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由“熊猫烧香”病毒引发的那场网络灾难。“熊猫烧香”病毒的制造者李俊可谓是才能出众,然而由于他为了炫耀自己技术的不良心理,被擅长“病毒商业运作”的“生意人”王磊和张顺所利用,结果使上千万台次的电脑遭到病毒攻击和破坏,给众多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带来巨大的损失,被《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和互联网安全报告》评为“毒王”。李俊及该案中的另外3名获刑者,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批因制造计算机病毒获刑的人。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决定其能力才华是否朝着正确合理方向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力量和因素。再次,德是成才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崇高的追求,才会激发起强烈而持久的成才热情,才能把报国之志变为刻苦学习的效国之行,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栋梁之材。因此,道德健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青年实现理想抱负、创造社会价值、为祖国和人民谋福利的根本动力。

四、道德健康有助于事业成功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如愿以偿,有的人却进展甚微,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道德与心理健康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道德能使青年人更好地发掘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进步和成功。同时,人是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的,而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气和方法,都离不开良好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具有良好的道德,能帮助青年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正确的择取,懂得什么是应该追求和坚持的,什么是应该拒绝和放弃的,从而不迷失人生方向。良好的道德还有助于青年人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客观、如实地看待和评价事物,而不是戴上有色眼镜,从而使人真实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有意义。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把健康的品格、扎实的作风、正确的人生态度视为首要条件的重要原因。应聘者如果在品德与能力之间兼得最好,如果难以兼得,品德永远比能力更重要,品德永远是第一选项。此外,良好的道德能使青年人融入社会和集体,从中获得智慧和力量,充实和完善自己。任何一个现实的人,都是社会的人,是集体中的一个分子,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生存和发展。不管一个人的才能有多大,一旦离开集体,就会像从烈焰中迸射出来的火星一样瞬间熄灭,像一滴水离开大海一样迅即干涸。由于任何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社会集体,都是靠一定的规范来维系的,所以,一个人要成长、进步、发展,就必须首先承认和遵守维护这个集体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规范,唯有这样,才能将自己融入集体。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社会,任何人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仅靠个人的努力和力量是不够的,而具备了由“孤军独战”转向“联合作战”的观念,就会获得1加1大于2的功效;反之,事事计较个人得失,每每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最终只能成为“孤家寡人”,也无法成就一番事业。因此,道德健康有助于青年人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和集体之中,从中吸取力量,充实和完善自己,成就辉煌人生。这对于在高度集中、组织严密、以集体活动为中心的军人集体生活工作学习训练的军人来说尤其如此。

五、道德健康有助于生活幸福

苏格拉底曾说,道德讨论涉及的绝不是普通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的大问题。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成为人,他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生活会有意义,是因为道德价值与其他价值一样,其宗旨也是为了促进幸福人生或美好生活。有位思想家也提出,一种伦理学就是一种好的生活的学说,它教出一种好的生活道路,把人引向最高的幸福。在这个意义上而言,生活就是道德。可以说,道德时刻存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茅于轼在对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后提出一个著名而重要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讲道德有根本的原因。因为财富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快乐或者幸福才是最终目标。财富只不过是得到快乐的渠道之一。”[4]而一个人生活的幸福快乐与否,又与其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是否有浓浓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和美好的爱情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之于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作了独到而精辟的解读:幸福就是当你生病时,围绕在你周围的父爱母爱;幸福就是当你失落时,朋友给你的关心;幸福就是你深爱的人也深爱着你;幸福就是和亲人、朋友、情人有说不完的话;幸福就是无论你是欢乐还是痛楚、是顺利还是遇挫、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永远敞开宽广的胸怀接受你的亲人、朋友、恋人、爱人……所以,心理学家有言:“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尤其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获得,又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关系中最具有吸引力的道德品质有信任、忠诚、热情、支持、帮助、幽默、宽容等。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曾列出550个描写人的形容词,并让大学生们指出他们所喜欢的品质。统计结果表明,评价最高的人格品质是“真诚”。在其他8个评价最高的形容词中有5个与真诚有关,它们分别是:诚实的、忠实的、真实的、信得过的和可靠的等内在的个人特性;其次才是幽默、有涵养、礼貌、有能力、聪明等影响际吸引的重要因素,最后是外表的特点,比如容貌、体形、服装等因素。这表明,忠诚的品格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维系情感的灵魂。一个对亲人不忠、对朋友不忠、对爱人不忠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浓浓的亲情、真挚的友情和美好的爱情的,同时也是遭人唾弃的,因而也就享受不到亲情、友情、爱情之于他或她的幸福的。另外,给予、奉献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美婚姻关系、和睦家庭关系,维系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情感的重要因素。当然,这里所说的给予、奉献不单单是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尊重、理解、慰藉、体贴、关怀、勉励,有舍才会有得,有付出才会有回报,那种只想索取而不愿给予、奉献,自私、吝啬、铁公鸡一毛不拔的人于情于义是讲不通的,于理是不道德的,是无法建立起健康和谐人际关系的,即就是一时建立了也不会长久的,因而注定是孤独的和不幸的。因此,要让亲情、友情和爱情幸福之花伴随我们一生,就应当用坦诚去培育,用热情去浇灌,用理智去修剪,用爱心去防虫,用生命去维护。同样,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塞利格曼等研究认为,智慧、乐观、友好、尊严和慈祥等在内的24类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积极力量的六大美德,即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卓越,为个体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是个体产生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个体只有不断培养和拥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才会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生活更充实,使幸福常驻。[5]

当然,道德健康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道德健康是万万不能的。道德健康可以为身心给以养分,可以为人生增加资本,可以为生活铺平道路。 “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做人的教育是终身的教育,做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学习。让我们在学习中修德,在实践中提升,把美德植入心田,把美德付诸行动,做到顾公德、讲私德、明大德,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道德健康的人,这无论是于国、于家,还是于人、于己,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6]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4-30.

[2]高长清.夯实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N].解放军报,2009-5-4.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茅于轼.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是最大的快乐[N].中国教育报,2010-9-30.

[5]张学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价值的重新回归[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4).

[6]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作者简介:张学俊,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军人心理学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青年意义人生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人生中的某一天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诗里有你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