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村官选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7-01王冬岩
王冬岩
【摘要】选派大学生村官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适应农村发展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决策。但从近几年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高校和各级党政部门,应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大学生职前、职后培养,提高大学生村官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选派 大学生村官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村官是党和国家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决策。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既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也有利于帮助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给农村带来活力,注入新鲜血液,还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党政后备人才,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性工作。
“大学生村官”叫“官”却不是“官”,他们身处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近年来,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不但备受高校重视,如很多高校开始注意对大学生进行在校期间的职前教育引导,同时也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如加强选拔和入职后的培训。这些都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创造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尽管如此,在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工作中,还是暴露出一些直接影响村官履职的问题,而且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背离党的决策初衷。
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不”,即不准、不牢、不够、不快、不周五方面。
定位不准。大学生村官从“校门”踏进“农门”,从学生到干部,面临着诸多转变,尤其是角色的转变。在笔者调查过的5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的22人,担任村主任助理的28人。从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定位不明确。
一是把自己视为一般群众,带头意识不强。很多群众反映,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主动性和敢闯敢干的精神,工作难以打开局面。有的甚至认为,“做好领导交办的工作就行了”。
二是把自己当成“管理者”,说的多干的少。有的群众认为大学生村官不愿意与群众沟通,发文件多抓落实少,搞宣传多办实事少。而更多地是做政策的“传声筒”和文件的“二传手”,没有干大事、办实事的想法和精神,缺少办好事、解难事的体验。
三是把自己视为“特殊群体”,缺乏进取精神。有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非官非民”,说不好以后是什么情况,具体做什么,不确定的事情很多,导致其主动融入的愿望不够强,主观上就把自己孤立为“特殊群体”,没有既来之则安之的精神。由于定位不准,以至于在开展工作时不用心、不尽力,更难以有所作为。
思想不牢。主要指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发自内心地要扎下根儿来在农村好好干一场的思想不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思想基础。在来到农村之前,缺乏对农村的全面了解,对适应农村环境的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差。把考村官当作一个跨进公务员队伍的跳板,内心深处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等时机一旦成熟,就开始“跳槽”。还有的担心长时间在农村工作会荒废自己的专业,总是想着回归“本行”,总之,对村官的工作三心二意。
在对部分大学生村官的走访调研中,谈及以后的发展,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在农村只想锻炼几年,不想长期发展,当村官只是权宜之计。如果心总是浮着,踏实不下来,做不到全身心投入在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到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也干扰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更浪费不少锻炼成长的机会。
能力不够。主要指一部分大学生村官从事农村工作的能力不够。如今的大学生,无论是在农村出生成长的,还是在城市出生成长的,相当一部分人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甚至看不起农村、瞧不起农民,所以主动融入农村、融入农民的意识不强,更放不下身段、静不下心来向农村和农民学习。加之,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素质与农村的实际工作差距较大,有的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不懂,农民的基本技能也不会,只能站在边上看,和农民说不到一块,干不到一起,更谈不上沟通与交流,从而使他们在农村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在能力上表现出明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他们工作的自信心。
同时,从农民角度看,因为大学生村官能力不够,导致农民对他们缺乏信任,不愿意配合他们的工作,无形中便增加了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
适应不快。主要指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后角色转换慢,适应新环境不快。一部分大学生村官由学生角色到农民角色过渡较慢。有的学生气太浓,有的把自己真正当成了“官”,没能及时找准位置进入角色。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没有把好选聘关。在选聘条件中,强调了学历、政治身份、学生干部经历,忽视了大学生的应聘动机考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一部分大学生是“骑驴找马”。许多人应聘大学生村官,并不想在农村长期发展,而是把到村任职作为一个跳板。所以,不愿意深入学习农村工作经验,更不想与农民打成一片。
其二,从对大学生村官的使用上来看,许多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还是孩子,虽然文化高,但是真正处理农村问题不行。虽然职务为村委副书记或副主任,但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被安排搞文秘类工作,甚至有些乡镇直接把这些大学生村官安排到乡镇机关工作,没让他们深入到农村去锻炼,致使部分村官产生被轻视的感觉,认为没有发挥作用的平台,以至于工作积极性不高,动摇了留在农村的信念。
指导不周。主要指县乡两级党委对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用心指导不到位。有的地方县乡两级党委把大学生村官吃饭、住宿、任职宣布等程序性的问题解决后,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和工作就放任不管,完全交给了村里,任其自由生长。既没有针对不同的村、每个大学生村官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在平时的工作中又很少问津,呈现只重视对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安排照顾,而轻视思想和工作指导帮助。这种较普遍的现象,使本来就不了解农村、又不太适应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仅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屡屡受挫,会动摇他们的意志。endprint
改进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具体措施
高校加强职前教育,做好应对准备。高校应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实施针对性的引导。如对有报考村官意向的大学生,组织专题讲座,请农村一线的村干部现身说法,专题介绍当前农村,尤其边远山村的现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素质要求等;利用寒暑假,优先组织他们“三下乡”,亲身体验农村风土人情等。通过职前培训让大学生充分做好心理准备、能力准备、适应艰苦环境的毅力准备、勇气准备。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让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定位,明确就业意向。大学生只有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又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合适的就业方向,即明确的“职业锚”,到了就业岗位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发挥最大潜能,“跳槽”的机率便会随之降低。同时也能促使大学生顺利转换角色,更快适应新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学校要主动加强对选拔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领导,树立长期抓、抓长期的思想,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拨出专项经费,把大学生村官培养选拔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针对性地抓紧抓好。
合理确定大学生村官工作职责。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虽然中组部已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具体到农村的实际情况,涉及到大学生村官所做的工作就比较复杂。比如事务性、临时性、季节性等工作较突出,工作内容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工作时间上也没有8小时内外之分。
有的地方将大学生村官的管理纳入县乡干部队伍统一管理,并且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对大学生村官的职责进行量化,效果比较好。比如规定大学生村官每月驻村不得少于20天,每月至少报送1篇信息,每季度写一篇调研文章,每半年上报一份工作总结;要为所在村提出一条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帮助所驻村实施一个致富项目;实行定期讲课制度,每月至少为农民讲一堂课;负责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各种会议、活动的记录;帮助村民委员会规范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做好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等工作,对“两委”班子进行监督,进一步推进村级班子规范化建设等。
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一是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要进一步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软硬件建设力度,使大学生村官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定期谈心、召开座谈会、开通热线电话等形式,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所思、所想、所需,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坚定他们扎根基层,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比如,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激励保障政策,为大学生村官购买电脑、装电话、配自行车等,努力为大学生村官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二是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针对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和所在村的实际,为到村任职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通过设置创业示范、网络应用、助教育人、政策宣教等岗位,使他们感觉到到村任职后,生活上有人照顾,政治上有人关心,工作上有人指导,自己能够发挥作用。
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再教育。县乡两级党委要做好选派大学生村官工作,一要强化岗前培训,增强适岗能力。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党中央关于促进农村发展的基本政策、基本理论以及开展农村工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二要开展阶段性培训,定期深造。结合农村阶段性工作重点,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大农村实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确保到村任职大学生尽快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三要开展经常性培训,积累工作经验。建立乡镇、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对帮扶制度,每名乡镇、村干部都要帮带一名大学生村官。开通大学生村官热线电话和信箱,必要时由主管部门进行“手把手”指导,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工作的指导力度。要鼓励大学生村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带头创业、主动创业,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创业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农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大力营造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浓厚氛围,出台进一步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规定和扶持政策,健全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长效机制,指导大学生村官创办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引领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享誉一方的农产品品牌。
支持大学生村官利用信息灵、门路广的优势,招商引资,搞好劳务输出,甚至是带头创办企业,提高收入水平,形成既有稳定的财政保障,同时又有创业收入的稳定机制。在带头致富上实现自身价值,证明自己的能力,树立起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威信,既发展了自己,又贡献了社会,人生更加精彩。
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的培树力度。注重发现、培养、推广大学生村官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并采取跟踪性措施,重点培养。同时注意发挥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为大学生村官树立学习榜样,同时引导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一起成长进步。
县乡两级党委对涌现出来的大学生村官先进典型,要主动为他们展示才干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发挥特长,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还要注意总结先进典型的成长经验,并有针对性加以推广,以利于在面上推动选派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培树大学生村官典型,有利于为广大大学生树立榜样,找到发展方向,形成好的导向。引导大学生到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健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机制。一是合理设定考核内容。大学生村官角色身份、工作环境具有特殊性,考核体系的建立必须与之相适应。考核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指标应该包括:大学生村官履行职责情况、对村里发展作出的贡献、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大学生村官的精神状态、协调能力等,群众导向尤为重要。考量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应该主要看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村风村貌改变等。
二是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机制。重点是建立和完善选派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合理流动机制以及培训深造机制等。做到前期有培训,中期有跟踪指导,后期有后续安排。
三是要解决后顾之忧。应建立一套完善的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准入、准出制度,对不适合担任村干部职务或者没有意愿继续担任村干部职务的,要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帮助措施。
四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的制度。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都要珍惜组织上提供的锻炼机会,不虚度光阴,要把到村任职作为人生历练的必经平台,锤炼思想,磨砺意志,增长才干,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接受组织的指导,这样也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
不断创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流动发展机制。各地都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双重作用,努力引导任职期满大学生村官,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德才状况,选择不同就业路径和差异化的发展方向。
有针对性地细化和完善公务员考录、事业编制吸纳、学习深造、续聘、进社区、留学校、支持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招用、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等政策措施,积极为任职期满大学生“村官”提供全方位、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就业服务。
不断建立起双向选择、合理流动、人尽其才、进退有序、各得其所的流动发展机制,做到对大学生村官流动发展实行常态化管理,建立起一个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流动、使用人才的单位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人才的选人用人新机制。
总之,做好大学生村官选拔管理工作,选派德才兼备、有志向深入农村的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把他们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青春活力、创造精神带到农村,逐渐改变农村的落后观念,与农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是党和国家的一项英明决策。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促进农村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
责编/张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