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在服饰图案中的运用

2014-07-01叶晶璟胡丽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工笔画物象国画

叶晶璟,胡丽婷

(南昌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论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在服饰图案中的运用

叶晶璟,胡丽婷

(南昌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传统的中国画讲究“触景生情、寄情于物”的绘画境界,从绘画内容到技法形式,“虚实关系”一直贯穿其中,技法包括重“实”的工笔形式和重“虚”的写意形式。传统中国服饰中图案占据相当的分量,古时由于面料工艺受限,多以工笔的形式出现。现代服饰图案则呈现出百家齐放的发展趋势,可借鉴传统中国画的绘画内容和技法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付诸实现。笔者将贯穿于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作为切入点并展开,有益于归纳和提炼中国画中的虚实要点,进而拓宽服饰图案的运用领域。

中国画;虚实关系;服饰图案

一、从中国画到服饰图案

⒈从中国画的绘画境界到虚实表达。中国画古时被称之为“丹青”,现在简称“国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国画就是使用毛笔蘸水、墨及彩色颜料作画于宣纸、绢或帛上并加以装裱。国画在内容上讲究“寄情于物”,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写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将情感寄托在与人的精神意志具有通感的某种生物体上。题材除了人物,多半还以山水、花鸟或飞禽走兽为依托,借景抒情,避免了直抒胸臆带来的直接影响,这样不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含蓄文化,同时为中国文人明哲保身提供一种避世手段。中国画并非客观详实地记录某物象的具体形象,也没有透视和比例等概念,而是画家以游山玩水的心态将描绘对象的特色先储于心,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重新定义并主观创意成新的画面,再形于手。这遵循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内容“境界说”。国画的“境界”可以追溯到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理论,强调中国画的精髓并非对物象表面现象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物象本质的再现,这精髓就是中国画的“神”,而画家对“神”的准确的把握便成“境界”。国画的绘画形式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类。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重“实”;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虚”,即强调心灵感受、笔随意走,所以效果较工笔画更具生动性。国画内容的再现是画家对“神”的准确概括之后塑造出来的“境界”,其内容本身也是有“虚实”之分的,实为主体部分,虚为衬托部分。可见从内容到表现形式,虚实关系一直贯穿其中。

⒉从中国画的虚实到传统服饰图案的虚实。传统图案是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具有构图匀称、调和、整齐的秩序美感,与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在表达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出现在服饰中。中国传统服饰图案与中国画既相似又相异,似在相同的题材和表达形式,异在不同的工艺手段。例如多以花鸟为题材的肚兜,因为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图案只能以织绣在面料上得以实现,这种“神”只能通过一针一线刺绣的方式达到与工笔画同样工整的表达,却无法达到更生动的写意粗犷随意的表达,这就是工艺受限而与国画相异之处。但是无论是国画还是图案,要达到“以形写神”,其“神”终究还是要落到“形”的表现上,主要是通过虚实关系来营造。

二、借鉴国画的虚实关系运用于服饰图案中

国画中的虚实表达呈现多样性,虚实关系包括构图的虚实、色彩笔墨的虚实及使用工具塑造的虚实效果。现代服饰图案由于科技的融入基本能实现人们的所有创意。借鉴国画运用于服饰图案中的元素多种多样,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对虚实艺术的借鉴。

⒈留白艺术:中国画中构图的虚实运用于服饰图案。从构图来看,中国画的一大特点就是留白艺术。国画由笔墨与空白两部分组成,笔墨之处为实,空白部分为虚。潘天寿说:“作画须会心于空白处”,“空白”处的布局不是随意而为,而是画家有心而为,是画家将自然之境化为胸中之境的有意识的精炼取舍。精炼之后可以达到“笔精墨减、以少胜多、神韵意长”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神韵和境界就在笔墨与空白营造的“虚”与“实”中,深层的意义更在于留白赋予观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感受笔墨之外的意韵。留白艺术运用到服饰图案中,从形态上看只是将平面的纸上画转移到立体的服饰面料上,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平面图案,无角度差;一个是立体装饰,装裱的是凹凸起伏的身体。留白艺术的运用,需要考虑与整体款式、局部点缀及工艺手段相协调的关系。例如将图案布局在款式的可视边缘处如门襟,肩部、袖口、衣摆及裤腰上,亦可使用对称式的角隅纹样的构图方式,图案布局于边角,视觉中心便转移到款式轮廓的边缘,与主体部分留白形成较强的视觉反差,从而达到装饰优雅、庄重的视觉感。如果装饰的角隅纹样是主题图案,那么还需要考虑工艺性,由于主题图案的可视性强,一般布局在平整的面料上,但若布局在褶皱面料上,则其内容因为面料的折叠而会有遮蔽,从而影响视觉效果。

⒉水墨浓淡:中国画中着色的虚实运用于服饰图案。国画使用水墨颜料,通常是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国画在古代被称之为“丹青”即国画只限于红与黑两种墨色,虽然色彩有限,但画家们还是创作出众多优秀生动的画作,因为他们掌握了国画的技巧“墨即是色、墨分五色”(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中国画是以水和墨的比例调配出深浅不一的色调,从而通过浓淡干湿的灰色层次塑造物形,如我们所知的单色绘画方式,素描就是通过单色的深浅、浓淡塑造物象。最能表现出水墨浓淡的感觉当属重抒发意境的写意画,写意画多出于画家的即兴创作,情感的宣泄。一气呵成,自然是无暇顾及绘画技巧了,也不可能细细描绘,只能尽可能多地描绘对瞬间感觉的捕捉,这瞬时水墨用量及绘画的速度(因为宣纸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成为成败的关键。水份的多少决定了虚实效果,浓为实,淡为虚;干为实,湿为虚。总体而言因为色彩受限,水墨的浓淡干湿营造的感觉是淡雅质朴的,结合渲染等笔法,可以产生朦胧而灵动的独特美感。夏奈尔经典套装就是采用了黑白灰搭配成为服装界永恒的经典。如图1,2013年John Galliano秋冬套装,就借鉴了中国画的水墨元素。从水墨的深深浅浅、浓淡虚实中感受来自东方的自然随意和诗情画意,模特所到之处都留下“文人”洒脱的气质。

⒊线条意蕴:中国画中运笔的虚实运用于服饰图案。国画使用是中国特制的毛笔,毛笔具有特定的性能决定了绘画的效果,国画最擅长的是线条的运用,其中工笔画最能表现线条的丰富多样性。工笔画注重运笔技巧,贯穿“尽其精微”的理念,通过“以线立形、以形达意”塑造物象。以线造型是工笔画的基础,工笔画的线条多用中锋勾勒,特点是工整、细腻、匀称、严谨,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明快艳丽、沉着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其中以线为表现手段的白描为典型,依靠线本身的刚柔,粗细、巧拙,方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同时线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审美效果。虚实关系不是在单根线条上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整体感觉对比体会出来的,一般而言物象的大小比较,大实、小虚;物象的疏密比较,密实、疏虚;当然虚实的感觉还是要放入整个画面中比较而得,也可能是大虚小实、密虚疏虚。另外工笔画线条的虚实当然也和墨色的浓淡干湿有关。浓墨线条为实、淡墨线条为虚。如图2,2007春夏梁子作品,整体感觉是浓浓的中国味,面料是飘逸的丝绸,图案略显抽象,绘画似国画的工笔画,线条如树枝分叉般,自上而下由粗变细,粗干部分落笔浓重,虽疏但实,加上其位置正好处于胸部,链接的款式部分有黑色饰带加重了色调自然成为视觉中心,逐渐的图案过渡到细枝部分密而虚,加之大量留白的艺术处理,使得整体协调、虚实有度。

国画线条除了工笔画均匀工整的线条,还有自由随性的写意线条,根据运笔方式包括枯笔、飞白、勾、丝等,每种线条各具特色,通过虚虚实实的运笔运用到服饰图案中,传达设计师的意境。比如枯笔,讲究是不整齐、干枯的感觉;飞白,讲究“笔断意不断”,有时规整线条为虚,不规整的线条产生的视觉差反而引人注目为实。一切的虚实感都是视觉感受,能吸引眼球的为实,被眼球忽略的为虚。

图1

图2

三、结语

现代图案以其题材的广泛性及形式多样性,占据服饰相当的分量,并呈现出百家齐放的发展趋势,服饰图案终要以某种工艺手段在面料上完成,或印花或刺绣或面料再造等,今天的科技基本能实现人们所有能想到的工艺技术,正所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加上各国各行业的交流促使了绘画和设计的多元化趋势,随着中国风的持续升温,借鉴国画的题材及表达方式出现,有助于从中国画中归纳和提炼设计要点,进而拓宽设计师新的设计思路,不断推陈出新。

[1]彭西东.“虚”与“实”的审美意蕴——中国画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解读[J].美与时代,2002,(4)(下).

[2]冯娟,黄莹.简析虚与实在中国画中的运用[J].新西部(下半月),2010,(9).

[3]孙志芹.中国画中的“空白”与服装设计[J].艺术教育,2006,(9).

J5

A

1674-9324(2014)22-0202-02

本文为南昌大学社会科学校研究基金项目“论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在服饰图案中的运用”的阶段性成果,科目代码:13005704。主持人:叶晶璟。

叶晶璟(1981—),女,江西余干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胡丽婷:女,1972年生,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画方向。

猜你喜欢

工笔画物象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工笔画作品
工笔画
小学工笔画
国画欣赏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