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情境下的“预习”变革

2014-07-01沈婷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预习课文作业

沈婷婷

(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学,浙江 杭州 310002)

小班情境下的“预习”变革

沈婷婷

(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学,浙江 杭州 310002)

对小学高段学生而言语文自主预习非常重要,但现行“预习”方式还存在各种弊病,形式单一、内容膨胀、与教学脱离,学生普遍不爱预习,故有必要变革。笔者对此在预习呈现方式、指导方式、实践方式三方面做些尝试,以提升预习效能。

小班;小语高段;预习;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培养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从教师备课视角看预习,它能打好“以学定教”基础;从学情视角看预习,它能打好“注意定向”基础;从常规本身看预习,它能打好“习惯养成”基础。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学习习惯”就包括“预习习惯”。但在当今教学中,“预习”并不被重视,本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省级小班化实验学校,小班教学更是有利于“预习变革”的实施。作为一线教师希望能以此为突破口,探索有效“预习策略”,最终让预习成为孩子最快乐的作业!

一、预习悄悄在变脸

以往的预习作业形式单一,学生不喜欢,我们尝试让预习“呈现方式”变脸,卷面变得童趣化,标题变得有文化味些,内容变得有个性化些,让学生喜欢上做预习作业。

1.卷面童趣性。以往的预习作业色彩苍白,我们希望能让“预习”作业增加美感、童趣。于是让学生自由“涂鸦”作业,底线就是作业本上至少标题为彩色。从作业中我们看到学生自由编排了预习的内容,“涂鸦”的方式多样,有的就简单用彩色笔勾画了一下作业内容的轮廓,有的配合课文内容画上相对应的内容,如《草船借箭》,学生画了形象的草船……

2.标题文化味。我们让学生自由取预习中的作业小标题。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取出来的名字也很富有文化味:近义词——孪生兄弟、找朋友、找好兄弟;反义词——冤家路窄、找敌人、抓出反抗者;抄写——滚“字”烂熟;写笔顺——汉字成长史;解释——词语体检、食品分解厂、小小翻译机、小小解说员;多音字——多“声”多彩、分枝结果;含义深刻的句子——细嚼慢咽、细品文中“馅”;赏析摘录佳句——小词语大含义、小句子大奥秘;分段写段意——我是小小“摄影师”;主要内容——压缩工场、吸取文章精华;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点拨就通、博学广闻、学海拾贝……自由的题目,有趣味的题目,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3.内容个性化。预习任务不搞一刀切,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样使优生更优秀,后进生有学习的动力,在作业内容上因此涌现出许多创意火花。①“展示”内容及时。从“字词”的预习看。比如在预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时,有的同学只选择了难写的三个字“脊、莞、嫣”,从笔画、部首、结构三块进行自学;在预习《别饿坏了那匹马》时,有的学生找了一大批四字词语:流连忘返、身无分文、溜之大吉、羞愧不已、忐忑不安、刻骨铭心、十指连心……譬如现在流行的考试模式pisa,它是“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的简称,是一项针对9~15岁在校生的国际性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阅读试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获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对于高段学生而言就要特别关注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的培养,我们建议学生在预习时尝试归纳主要内容、尝试点评文章、尝试质疑,于是学生们积极思维,涌现出了很多个性化作业。有的学生采用自问自答式,自己问问题自己解答:《金色的脚印》正太郎干嘛不直接放小狐狸,而是要让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救回小狐狸?有的则联系旧知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比如在预习《我的舞台》时,学生就提出: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了《糖葫芦》,写的是新凤霞的爸爸,现在我们又学了《我的舞台》,写的是新凤霞的女儿,我明白了无论学手艺和学艺术都需要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做事,我在学课文时应该怎样去体会他们那种做人做事的道理。从“篇章”的预习看,学生按各自的方式阐释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用“记”来高度概括文章内容,从“诸葛亮借箭记、刷子李刷墙记、武松打虎记”到“昆虫世界历险记”……都概括得凝练童趣。②“展示”方式多维度。每次做完预习都要评价,然后将好的进行展示。点评式评价,每次都要关注预习中的创意,无论是创意的预习形式还是创意的解读文本,对学生要有赞美的评语。展览式评价,将学生的预习成果,放置在走廊窗台或教室四壁,或上传作业照片到班级Q群,供学生家长交流、欣赏。评比式评价,是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学生的预习作业,每次评选出优秀作业若干篇,奖励一枚贴花,学期结束时,根据奖励的贴花数的结果统计评选“自学小能手”,并发放奖状和奖品。学生预习过程中体现出好思维、好方法,都应该及时展示出来,让全体学生一起学习借鉴。

二、预习默默在变通

1.整合性流程指导。预习企望“扩围”,预习可以扩大范围,从“预习单课”走向“预习整个单元、预习整本书”。但无论哪种预习都离不开教师对预习流程的指导。故我拿出几节课,专门设置“预习课”,让学生明确预习步骤,带领学生按预习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①预习单课。经典完美的预习流程:通读课文。用“----?”划出疑难的地方,用“~~~”划出好词句。读完几遍之后,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题有什么意义?生字中,哪个字最难记住?哪些字以前就会了?这些生字能另外扩词吗?划出课文中的新词。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查字典对照,把新词的意思写在课本上。能写出它们的反义词或近义词吗?会用这些词语造句吗?将课文多读几遍,读通顺。发现了哪些好词句?这些词句好在哪儿?对它作一个简单的批注。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几段?把段意写在课本上。给这段写一个简单的评语。(写人、记事的文章)怎样理解主人公的言行和神态?怎样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写一写自己的想法。能写出中心思想吗?文章用到了哪些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写作文有什么启发?……在预习单课时,我们可顺这样的思路预习,但一次预习不要求这么多内容,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也可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进行选择。②预习整个单元。先让学生预习“单元提示”,因为它明确告诉我们编者选这单元课文的目的。在最初预习时,教师要示范怎样预习一组单元,先从“单元提示”中寻找本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接着让学生在书上标出来,然后整体浏览本单元所有课文。如人教版六下第二单元,《小学语文教师》上曾刊登过它的单元预习单——“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预习单”由“单元描述、走进课文、语文生活”三部分组成,在“单元描述”中,整体为学生介绍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第二环节“走进语文”,浏览课文,完成一些简单练习,初步感知课文脉络;第三环节是“语文生活”,拓展课外内容,开阔学生思路。譬如五年级上“走进毛泽东”单元,尝试让学生自行梳理单元,可用不同形式表达。有的学生画表格,内容分“课题、主要内容、作者意图(想要表达的中心)、写作上值得借鉴的地方”,将四篇文章一一对比:《七律·长征》展现了毛泽东的诗歌才华;《开国大典》展示出了开国领袖的伟人风采;《青山处处埋忠骨》表现了主席慈祥的一面,《毛主席在花山》展示了他的平易近人。学生事前进行比较,教学第一课再为学生设计单元导学课《走进毛泽东》,这样就很顺利,学生也能从中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再譬如五年级上《学会看病》,这是心理学家毕淑敏的作品,在课后选学课文中还有一篇她的作品《剥豆》,两篇文章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预习时引导学生去进行对比。于是学生作业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内容,他们的文章中有大段的心理活动描写,而且心理活动描写与以往的文章有所不同——大段的心理纠结段,矛盾的心理活动;写的内容都是关于孩子教育的……预习五年级上《桂花雨》时,给学生提供原文,两篇文章对照看,思考编者修改的意图,感受原文的纯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小苗”张钫小朋友与“大树”季羡林大师之间的一次对话,这篇文章放在这个单元意图是体现“我爱阅读”这个主题,但是否可以链接季羡林的文章,让学生走进国学大师季老,感受其文采,于是提前将五下《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以及六上《怀念祖国》的文章印发给学生,组合后成为“走进季羡林”板块,让学生感受他留德十年中的思绪是怎样诉诸笔端的,怎样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令人深省的文章。预习五上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指导学生将马致远和白朴的《秋思》一起自学,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进行阅读对比,当然是浅尝即止的那种程度。预习《假如没有灰尘》时,引进《假如没有台风》一文……预习时引进“群文阅读”意识,打开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心呵护每一位孩子的真实阅读感受。③预习整本书。一开学浏览目录,了解本册书我们将学习哪些单元和具体哪些课文,要求把本册所学的课题记下,取好单元主题名,再统观单元提示,整理出知识目标,一开学梳理一张知识表。还可以预习全册生字:放假的时候,提前发下一学期的生字表,让学生预习一下,对班里的学困生要布置得细点,如注音抄写组词,优秀的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学。开学的时候检测,出示词语,给拼音,只考生字,最后统计一下错误,便于课堂教学时重点展开。生字前测不仅对教学有好处,而且对学困生的益处更明显。

2.整体性菜单引领。经典完美的预习流程有12个步骤,实际操作起来会有困难,且孩子回家也没有这么多时间。因此需要我们对预习进行改良。预习希望“自助”,“自助”即自助餐式,希望预习作业的内容是有“可选择性”的。这是考虑到学生差异,即预习需要分层。我们给学生提供预习的菜单,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原则是“会做的不做,懂的不做”,对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制订不同的预习目标。以《小桥流水人家》一文为例: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目标是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了解这篇文章说了哪几件事?主要说了哪件事?这件事分几层写的?这样的思考题实际上是结合训练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次。这样的预习要求,希望学优生多关注“篇”,思考写法,提出问题,评价赏析;学困生则落实最基础的字、词、句的抄写。这样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预习菜单

在预习题目的选择上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此外预习也期望“瘦身”。搜集相关资料是预习作业的新宠,很费时,怎么办?学会摘要点,或张贴资料,这样就能节约时间。预习不等于课堂学习,它应当允许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味地拔高学生预习的要求,只会增添学生预习时的心理和作业双重负担。如此看来,有些预习作业则可以毫不留情地砍掉,放到课堂学习之后,可以保留下来的预习作业也要针对课文的类型、难易程度进行灵活调整。如,课文比较简单的,一读就懂的,完全可以不要布置学生朗读四五遍;课文比较难读的,生字词拗口易错的,可以布置学生多读几遍……删繁就简,将使学生不再对预习作业产生恐惧心理,而是轻轻松松地完成,开开心心地学习,慢慢让学生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合理控制好预习的时间。

三、预习悄悄在变革

预习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检测预习效果的环节。按预习服务时间分,它可分为前置性探究、中置性运用和后置性延伸。

1.前置性探究。预习的前置性帮助我们教师落实学生的重难点以便设计教案。这和郭思乐教授提倡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理论是一致的。例如预习《山中访友》时学生提出了14个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不难发现这些问题基本上是“课文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等。教师将问题梳理,根据问题展开教学;也可将学生读课文的感受进行归整,然后展开教学。譬如课文《卖火柴的小姑娘》的预习,同一个内容,学生也会有不同层次的表现,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真实的学情,能“以学定教”。C类学困生集中提问“小女孩是冻死的,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B类学生谈感受,如郭某:每个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漂亮,她天生美丽,但没有时间打理,是饥饿让她忘记了。邬某:小女孩是可怜的,但她是美好的,虽然她死了,但她是在美好的向往中死去的。A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有更多独立的思考,江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点燃,来暖和手吗?(这里为什么用“敢不敢”?自己的,只不过抽一根,难道是因为她太穷了连一根只卖几便士的火柴都舍不得?)陈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是冷到过度还是夜晚看到美好的东西激动得发红?)王某:在那个本应快乐的夜晚里,为什么人们不肯花那区区几便士买那可怜小女孩的火柴,成全她一个美丽的大年夜?汪某:没有父亲不爱女儿的,为什么当时她卖不出火柴就要受父亲的打?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怎样一个地方去了?有这样的地方吗?预习时也让学生关注课后练习题,课后每一道题都是对课本内容要求的有益补充,解决了课后练习,学生对于本课的掌握情况基本也达到了规定要求。精读课文后都有练习题,譬如《山中访友》课后第三题:“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中站了几百年了吧?”读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这类题目怎样回答,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会注意引导。

2.中置性运用。为了避免“预习”与“课堂教学”分离,可以直接让“预习单”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用“预习作业”导入,检查预习效果——读句子和听写;接着整理“预习单”上的“问题”并归类;再通过“问题”,走入文本;最后利用“预习单”布置下一次学习任务。譬如《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教学,预习时先做课文后的第1题,写出居里夫人内在的一种美,是抓住哪些关键词来感受到的,后面一些表格则到课堂上再来填写,由小组讨论,继续完成第1题,即居里夫人的心灵美——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抓住关键词感受居里夫人的美。“预习作业单”的合理运用,具体到一堂课中,一般可有以下简单环节:一是课前预习,明确任务方法——依“预习作业”阅读。二是课堂上预习,自主合作探讨——整理收获,形成书面成果——交流分享,互助指导提升——修改补充,总结一课所得。

3.后置性延伸。如果说前置性探究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以便设计教案,中置性运用则是帮助教师解决学生疑难点的实际教学,而后置性延伸是为推进课堂教学服务的。譬如在学习《伯牙绝弦》时,可让学生课后阅读《伯牙绝弦》的姐妹篇文言文《管鲍之交》,试利用课堂所学方法理解意思,读好停顿,感受其友情和“伯牙绝弦”的异同。譬如上完六上“名家名篇”导读课后,出示初中课文名著导读书目,做好中小衔接。

正确对待预习作业,让预习发挥应有的效能,是我们语文老师应当正视的问题。期待预习作业在教师科学、合理的调控下,开放预习形式,开放预习内容,开放预习评价,让预习成为学习环节中永远最值得期待的前奏!让“预习”成为孩子最快乐最幸福的作业!

[1]尹建梅.而今迈步从头越——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谈[J].新课程研究,2010,(6).

[2]黄禾丰.整体化教学设计探索[Z].北京出版集团公司,2009,(10).

[3]查静.浅谈小学语文预习作业异化现象及其解决策略[BD/OL]. http://blog.sina.com.cn/xingqingxiang.

[4]科恩.美.家庭作业的迷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7-01.

[5]陈怡.预习也可以分层[J].小学语文教师,2011,(03).

G623.2

B

1674-9324(2014)22-0005-03

猜你喜欢

预习课文作业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