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能力模型与学习力
2014-07-01毕宏声
毕宏声
(四川省绵阳市电化教育馆,四川 绵阳 621000)
知识、能力模型与学习力
毕宏声
(四川省绵阳市电化教育馆,四川 绵阳 621000)
知识、能力模型的构建,旨在探索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的内在联系,进一歩解读教育对学生成长、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形成机制,努力寻求学生个性发展、强势发展、未来发展之途径,探索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方法。
知识;能力;学习力;创新能力
一、引言
一个只注重对已知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忽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只能生活在已知识和标准答案环境中的教育,其前景必然堪忧。简析知识、能力的内在联系,直面当今教育的人才困局,试图从另一角度寻求一条探索之路。
二、知识、能力模型
(一)知识、能力模型简介
知识、能力模型即:知识与能力如同两个永不相交的平行面,它们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的综合素质(见图1)。知识面由已知知识(有限圆形面)、未知知识(无限)组成,其中选择性知识(同心圆环面)、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最外同心圆环面)掌握之前均属未知知识、之后均属已知知识(见图1)。能力面由已知能力(有限圆形面)、未知能力(无限)组成,能力瓶颈即已知能力与未知能力的分界线,其中创新能力(同心圆环面)在突破能力瓶颈前属未知能力,之后属已知能力(见图1)。
图1 知识、能力模型
(二)知识、能力模型对创新能力的解析
创新能力的产生过程:(1)以已知知识为基础,首先在已知能力中培育兴趣点,发现兴趣点,浓缩兴趣点(见图1),对研究对象逐步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播下孕育创新能力的种子。(2)要将浓缩的兴趣点即问题意识凝聚为专注点(见图1),集中力量聚焦核心问题,激活思想,锤炼思维细胞,不断筛选思维的方向,促使创新思维的不断叠加,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创新思想的不断积淀。(3)在知识面上要在兴趣点、专注点、创新意识的牵引下加强对知识的选择性学习与积累(见图1),既要从已知知识中选择,更要从对已是未知知识、对人类属已知知识中选择学习和积累,而选择性知识则在已知知识的圆形面外以同心圆环面的增量形式呈现。通过对选择性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反过来不断为已知能力面上突破点的选择提供强力支撑。(4)当兴趣点、专注点、突破点在选择性知识(见图1)的支撑下量的积累一旦突破能力瓶颈时(见图1),不断叠加的创新思维触角一旦触及创造点形成创新能力时,智慧之门的开启、灵感的闪现、顿悟的涌动将如期而至,新知识、新技术、新发明将呼之而出,创新能力将在已知能力的圆形面外以同心圆环面增量形式呈现(见图1)。如此循环、将拉开人生丰富的创造周期。
(三)知识、能力的基本动态分析
知识是死的,而能力是活的。知识继承了前人的积累和后人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能力反映了后天的智慧与思想。知识学习具有基础性和选择性、后天性和间断性,可随时进行阶段性和补充性学习。而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从出身到基础教育阶段是黄金期,一经错过后天弥补的可能很小,一旦中断将动摇创新能力的培养根基,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其价值体系崩塌,中止其活跃期,而这种过程的发生是隐性的,潜在的,不易发现,而它的影响则是空前的、毁灭性的,直接导致你一生一事无成。
创新能力积淀赿深厚,对相关知识选择、渴求学习的动因就赿强烈,强烈的求知欲必将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当生命基因中学习、创造欲望的本能被激活时,所爆发出来的强大动力势不可挡,当创新思维的触角一旦达到临界点时,刹那灵感的闪现、顿悟的涌动将如期而至,所以思维必须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叠加,思维的触角才可能达到触动智慧的临界点,才可能开启创造之门。创新有时与其说是一种直觉、一种心灵感应、一种来自内心的神秘召唤、一种刹那间的灵感,还不如说是一次思维方向的正确选择。如果说思维的长期叠加是创新的动力,那么选择性知识的积累与支撑则是创新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有方向性、选择性(见图1),要紧跟天赋、潜能、强势方向,所以基础教育要基础,深度要看对象。学生天生的表现欲正是创造力本能的反映。美国学者创造力之父保罗·托伦斯(torrance.P.E)1974年推行的“未来问题解决计划”的特点就是通过将创造性的问题解决与未来意识的问题解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未来创新意识,值得重视。“法国哲学家蒙田早就提出,教育的第一个目标是: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而构造得宜的大脑则意味着,与其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学会提出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般能力”,这也是我国错过了将巨大的人口优势转移成智力优势的直接原因之一,十三亿人连产生天才的概率都没有,这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堪回首。“2009年重庆上万应届高中生放弃高考,读书无用论蔓延”,救救孩子!
(四)模型与知识的发展性分析
而知识学习积累后仍然是知识,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深入了解知识的基础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是获得进一歩发展的途径手段。”知识的积累,将产生一个新的分层的知识群体:(1)纯知识性群体。注重知识学习考试,因纯知识积累多,创新创造能力积淀先天缺陷,而沦为当今社会创造力很小的高学历(本硕博)弱势群体。从高考改革30年来高考状元、中学奥赛金牌得主全军覆没,无一成家,到歌德说“单学知识仍然是蠢才”的一针见血,再到“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无不彰显了知识的局限性。(2)一般学者群体。知识渊博、创新能力培养积淀先天不足,在学术领域有一定见解,但思想高度不够、缺乏突破力,无法跳出自身的思维圈子,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有限。(3)创新型学者群体。当不断积淀的厚重的创新能力作用在方向明确、长期专注的学术(知识)领域上,创造出新的学术知识,并引领该领域跃上一个新的学术台阶。而当这种质变性的灵感和革命性的重大创新创造积淀突破临界点时,在产生巨大的社会前进动力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位学术型科学家。
(五)模型与能力的发展性分析
能力比知识重要,“贾佛埃,挪威人,在学生时代物理、数学几乎考不及格,一个玩台球桥牌的能手的三流学生,但却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电子隧道发现)”,这恰恰是创新能力先天形成、知识后天在能力牵引下努力学习补充的结果。在创新思想的引领下,通过对个体创造潜质进行针对性极强的深度激发、培养和积淀,一个新的、分层的创新群体将应运而生:(1)一般发明、创造群体。当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社会性时,那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由不同的知识个体将产生不同层次的发明创造,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这恰恰是国之崛起的基础。(2)一般专家群体。当创新能力积淀与特定领域的知识积累相互作用时,个体将在特定领域比较有研究、有权威,但无质的突破。(3)创新型专家群体。当创新能力积淀与相关知识积累不断作用、叠加时,厚重的知识在厚重创新能力积淀的引领下产生思维共振,促使饱和思维产生突破性灵感质变,引发技术和发明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当这种质变性的灵感和革命性的重大创新创造积淀突破临界点时,必将产生强大的动力而推动社会前进,必将产生一位技术发明型科学家。
三、知识、能力与学习力
而学习力的产生,“是在苏格兰格拉斯大学教授B.J. McGettrick参照DNA的结构模型,提出学习是两条学习链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见图2)。在此基础上,英国ELLI项目研究员认为促进学习意愿与学习结果相互作用的能量就是学习力,它处于DNA链的核心,也就是生命。双螺旋结构有两条平行永不相交的链,一条是个人发展,另一条是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和理解(见图2)。两条链虽永不相交但却相互调控相互影响”。
图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而笔者的知识能力模型与学习力模型有类似之处,笔者认为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是两个永不相交的平行面,而ELLI项目研究员认为个人发展与知识技能学习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链,所不同的是,笔者的能力培养是融入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的综合素质。而ELLI认为,个人发展与知识技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学习力来完成的。
笔者认为英国学者此观点成功的地方是将生物模型与理论模型融合通过理论回归自然方式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巩固。但是我认为此理论值得探讨的恰恰是过分倚重生物模型与理论模型的统一,实际上个人发展、知识技能学习能分别在两条平行链上积累吗?理论模型设计的缺陷可能导致研究的失范。
四、知识、能力模型与因材施教
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育人,还必须发现人的强势发展方向(潜能),在这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全面发展”、“木桶原理”、“知识改变命运”,在当代社会已成为悖论,因根本无法解释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苹果”的乔布斯,“学生时代数学物理考不及格的台球高手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贾佛埃”,莫斯科理工学院学生时代数学物理成绩二流、英语三流的2010年物理诺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及以倒数第一名进入东京大学后获2002年物理诺奖得主小柴昌俊,电影《阿凡达》导演卡梅隆等人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功而凸显不合时宜。我特别能理解“耶鲁改变了我一生的”留学生张磊2010年1月28日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万美元的行为。教育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而不只是对学生的当前负责。“美国高中比较放任学生,基本过得去就行,只要有潜能,学校、老师一定会想办法提供最大的支持和滋养,基本合格+特长优势形成了美国高中学生个个是人才的办学特色。”“美国洛杉矶爱德沃德中学每周三都安排一种特殊小课程,小到了只有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可这门课的代价又极大,大到仅仅为了一个有小提琴专长的学生上一节课(全美最高水平老师的课),就要跑出学校,一次往返六百里路。”美国人认为“对特定领域有相当了解的学生才具有最强的思维能力”。“芬兰埃肯纳斯中学的自由选修课例如数学,如果你的学习程度高,一进校就可选深层次的课程;反之你的数学程度低,你就可从低层次课程学起。你的学习积极性高,可以多选几门课程学习,每一天排的课都非常满,这样你就可以提前半年或一年从中学毕业。”在强势方向上的强势发展充分体现了西方教育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一个没有强势方向和特长的人很容易成为平庸之人。一个没有选择、人生错位的人更容易成为平庸之人,而当今教育既缺乏选择却又在加大和制造学生的人生错位。“方向比努力重要”,作家毕淑敏说:“就是做一条狗都要有目标,何况是人。”教育的力量在于发现,优秀需要积累,更需要在正确方向上的积累。教育必须要点亮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灯,而这个希望之灯就是要找出引领学生发展的强势方向,所以,理想的牵引赿早赿好,教育要对永恒负责,学生现在要为未来埋下发展的种子,学生是自己的命运的建筑师。教育不应成为埋葬学生理想的工具,而捕捉兴趣点、紧跟专注点、发现突破点、抓住创造点(见图1)的方法、意识、渴求、欲望通过不断积淀形成能力引而不发,在人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寻找突破点是关键,也许要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一旦发现将势如破竹,不可阻挡。2011年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刘路,在大学三年级时独立解决了英国数理逻辑学者西塔潘提出的一个猜想,在国内引起关注。而这种神奇不正在现实世界中不断被复制吗?
五、结语
知识无能力牵引不能修成正果,能力无知识支撑发展高度受限。
[1]藏玲玲,唐俭欣.美国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2).
[2]陈建华.现代脑科学与基础教育的“桥接”:西方学者的观点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5).
[3]百度空间.怀念辉煌的90年代Bai空间[DB/OL].http://hi.baidu.com/cuiyoni1003/item/6a4d99ebe9f2c92087d9de1e
[4]Gary Borich&Martin L.Tombari.中小学教育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74,80.
[5]杨欢,沈书生,赵慧臣.英国ELLI项目学习力理论解读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9).
[6]李俊,王清.阿凡达究竟有多牛[N].文摘周报,2010-01-05(16).
[7]张鲁生,张磊.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DB/OL].中国作家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0-01-26/41685.html
[8]曾本友.中美高中质量极性追求与教育模式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9).
[9]靳忠良.国外名校新课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2,74.
[10]百科名片.刘路[DB/0L].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3106.htm.
G642.0
A
1674-9324(2014)21-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