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07-01徐斌
徐 斌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固然重要,但是身体素质更是人们追求幸福、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尤其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关于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行为态度的研究越来越多。各项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在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上的表现尤为明显,这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促进大学生消极体育态度的转变,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1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学业的完成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大事,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预防医学的发展,我国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却呈现出极端下降的趋势。尤其是针对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预期寿命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中高级知识分子的预期寿命比全国人均寿命短10年左右,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知识分子更是大有人在,“过劳死”的现象也已经屡见不鲜,所以提高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势在必行。
体育运动作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大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怎样,对体育的认知、兴趣爱好、行为意向和体育行为现状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问题的洞察和了解,对进一步优化和落实高校体育教学方案,端正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态度,改善参加体育运动的行为方式,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加快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当代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旨在探索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客观规律,发现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为管理部门进行高校体育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本校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本校的电子图书馆查阅了近年来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与书籍,为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过程中,请有关专家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问卷具备有效性。对本校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活动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男生150份,女生150份),回收295分,回收率98.33%;其中有效问卷290份(男生148份,女生142份),有效率96.67%。
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有关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认知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业余娱乐、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但是在培养公平竞争意识、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的认识还相对不足,如表1所示。因此,高校要想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需要加大对体育运动隐性价值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的潜在价值,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表1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知水平
3.2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分析
由表2可以可出,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喜欢参加体育运动,但是男生与女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男生很喜欢和喜欢的占比达到了72.4%,而女生很喜欢和喜欢的占比只有40.8%左右,一般、不喜欢以及反感的比例却占到了59.1%。这表明当前高校体育运动环境比较适合男生,真正适合女生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待进一步的发掘。例如,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部分男生的运动需求,但是却很难满足女生的运动需求,所以在未来需要加大对女生运动兴趣、运动需求的研究力度,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
表2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态度的基本情况
3.3 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分析
表3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能够达到1小时的男生比例和女生比例分别为69.2%和43.6%,这表明男生参加体育运动时间践相对较长,女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较短,而且主要是以体育课为主,在课外时间主动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非常少。因此,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是严重不足的,这也暴露出了高校在体育运动引导管理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需要高校建立更加科学的体育教育引导机制。
3.4 大学生主要体育锻炼形式的选择
由表4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主要是以学校组织、自发组织为主,其中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主要是表现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自发组织则主要是通过同班同学以及朋友的形式自发开展,而学生单独进行体育锻炼以及通过体育社团进行锻炼的方式比较少。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因为该行为方式在大一、大二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时候还相对合理,一旦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如果体育社团等体育组织不能很好地发挥相应的组织和引导职能,学生又缺乏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则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
表4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形式的选择情况
4 培养大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的有效对策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身心素质逐渐下降,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令人担忧,所以目前更加需要人们重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在提高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同时,舒缓大学生平时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保证未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参与社会竞争。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的培养,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在大学期间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使自己受益终生。
4.1 建立培养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的长效机制
在构建培养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的长效机制时,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与管理,学校只有从源头抓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提高整个校园的体育运动氛围,为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参加体育运动提供有效保障。对此,体育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工作,必须具体落实到校级领导层面,当校长以及主要领导明确相应的责任后,才会把加强学生体育教育的工作提升到学校重点建设工作上来,将体育教育的贯彻落实作为评价教师领导的具体指标,真正的从心里产生足够的重视。对此,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个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与设计,并把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尽快提到学校议事日程上来,针对没有专人管理或少人管理的局面,高校应积极引进专门的体育教育与引导管理人才,对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引导和帮助,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的不断改善。
4.2 凝聚先进育人理念,健全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的改善,需要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做指导,促进高校体育管理制度的不断改善。对此,高校体育教育与管理部门要积极学习国内外优秀高校的办学经验,凝聚出先进的体育育人理念为己所用,形成对高校自身体育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哲学思考,逐渐形成科学的体育教育观,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高质量、上水平。同时,高校体育教育要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的改善,一定离不开体育管理制度的建设,所以高校必须要有稳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校园章程作为基础,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和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合理性。对此,高校在制定体育管理制度时,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原则,做到尊重生命、关注大学生成长、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等,适当延长体育场馆以及运动设施的开放时间,充分保证大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4.3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心智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所以体育教育管理者如果采取“硬性”管理手段,往往很难帮助学生端正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体育管理者要重视管理与培养方式的转变,积极实现从“硬性管理”向“软性管理”的积极转变,其中校园体育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此,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文化在学生管理方面的教育引导职能,通过体育活动环境以及氛围的改善,建设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用大学生身边的体育文化现象去教育、激发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归属感和依赖感,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高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当中,从而对大学生的各种体育行为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与体育态度的改善。
4.4 坚持因人管理,促进大学生体育个性化素质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都有巨大的内在潜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和体育态度时同样如此。因此,在高校的体育管理活动中,能否展现出每个大学生的体育特质,尤其是发挥巨大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体育运行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体育素质的发展,是衡量管理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教育是极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高校体育教师及其管理者在面对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时,必须坚持因人管理,首先要做到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充分尊重,准确把握住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基础、运动习惯、运动偏好等因素,然后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因人制宜地制定体育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让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首先选择自己喜欢和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然后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情感和终身体育意识,这对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体育态度的改善都是大有裨益的。
4.5 加强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高校体育资源多寡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所以高校要积极寻求学校体育资源的深度融合途径,提高体育教学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留给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充足空间,这样才能保持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对此,高校要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高校学生人均体育资源的占有比例,尤其是在当前高校不断扩招的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资源日益紧张的弊端开始逐渐暴露出来,高校必须在持续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对当前的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深入的优化与整合。例如,在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上,可以将社区中的体育专家聘请到学校中来,与学校共同研发有关传统体育项目的创建与发展,如踢毽子、民族舞、太极拳、柔力球等,使民族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承与发扬,打造学校的特色教学课程,丰富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内容和渠道,进而改善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养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
5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虽然对体育运动抱有相对积极的态度,但是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和途径上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环节,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优化体育锻炼环境,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理。但是,大学生体育行为与态度的培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遵循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提高在体育运动中的快乐体验和成功体验,这样才能完成改善学生体育行为与态度的目的,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1]周屹嵩,周文凯.关于“以学为本”体育思想的新思索[J].考试周刊,2010,(55).
[2]孙自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与发展趋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3]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06).
[4]任波,高健,宋金凤,桥本公雄.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对无聊状态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03).
[5]闫松.应用型本科院校男、女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比较分析[J].蚌埠学院学报,2014,(01).
[6]高麟莅.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研究——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