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对我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2014-07-01肖婷
肖婷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延迟退休对我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
肖婷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逐渐来临,延迟退休年龄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应对策略,西方国家延迟退休年龄初衷是为了增加劳动参与率,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财务状况的可持续性挑战才是我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主要动因。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缓解养老保险财务状况的初衷不应覆盖延迟退休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制度的实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否则,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将直接导致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反而将从负面影响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文中就延迟退休政策制定之前对其可能对国民就业产生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供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时参考。
延迟退休;养老保险;就业
一、我国退休年龄历史沿革
中国现行退休年龄法规始于1951年2月23日政务院第73次政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性工人职员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工人职员退休年龄为50岁。1955年12月2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将女性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年龄提高至55岁。1957年11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批准、1958年2月9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颁布《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将所有女性工人职员退休年龄提高为55岁。从此,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延续至今。之后通过和颁布的相应法规主要有1978年5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5年4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务员法》则没有直接明确退休年龄。这些法规除了进行一些微调外,维持了男性60岁、女性55岁退休的基本原则[1]。
二、我国延迟退休政策的演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5条决定:“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之后,之前一直通过各方消息早已传得沸沸扬扬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已经提上日程了。早在2008年,由人社部等部门共同举办的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上,就有与会专家透露,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三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按照与会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牵头完成的国家战略研究项目《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建议到2030年,我国职工的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一石激起千层浪,至今对于这项政策的议论声不绝于耳,其中批评不满的声音占绝大多数。对于这项政策该如何执行、以怎样的进度执行、如何争取国民的理解以保证政策顺利执行等问题依然有待研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态,将以“一年提高几个月”的推进方法,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延迟退休年龄。就此,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具体方案似乎露出了一点轮廓。
退休年龄的重新确定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公共政策,牵动着国民的利益分配格局,政策的决定与出台不应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站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制高点上,承前启后,着眼于长远,使得养老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因此既然延迟退休已成必然事实,我们就需要谨慎考虑政策制定的方方面面。
三、延迟退休对就业的负面影响。
1、延迟退休对年轻一代就业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唐钧认为,中国每年都有新增劳动力2000万-2400万人,但是新增的工作岗位只有1000万左右,其中在新增岗位中,有30%是“自然更新”,即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老一辈退休让出来的岗位。原本的岗位供给本身满足不了庞大的新生劳动力就业需求,延迟退休政策安排将直接影响到新老劳动力交替,岗位交替影响的大小与延迟退休政策的跃进程度成正相关关系[2]。
2、延迟退休对老年人就业的影响
延迟退休是一项发挥老年人职业生涯余热的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对于企业减少人力资源频繁流动,留住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60岁往上走的老年人无论是在体力还是在脑力消耗上都难以与年轻人相提并论,这就会导致某些从事第一、二产业、活动在生产一线的老员工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即使是活动在第三产业领域的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也因体力和脑力消耗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以及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就业形势,企业无疑偏好雇佣年轻人,老人更容易失业。失业的老人首先面临的是再就业难,而领取养老金又不够资格,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老年人要么啃老本,要么只能靠子女。
四、延迟退休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首先、延迟退休导致政府公信力减弱,国民对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怀疑加深。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而且是循着实践先行、立法滞后的发展路径,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了解本就不深,在尚未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条件下,说服国民积极参加社会保障事业本非易事,政策的朝令夕改更是让民众心里没底,所以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将引起一股退保潮。
表1 2003—2012年全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情况单位∶万人、%
由表1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府以及公众部门对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大,我国公民对社会保险制度的认识不断加深,国民参保率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但是短时间内公民对社会保险的认识还是比较有限,参保增长率随着我国社会保险政策的变动而变动,如2008年相关部门开始酝酿延迟退休政策,导致2012年参保增长率出现大跌现象。
其次,延迟退休的普适性值得怀疑,可能直接导致灵活收入人群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如果延迟退休从2015年起开始实施,那么第一批受此政策影响的老人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这一辈人中有的经历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一部分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有所发展,更多的人成为社会底层的工作者,知识水平低,无法紧跟时代的节奏,在现有制度下这一部分人承担着比一般城镇职工更重的缴费负担,社会保险政策的公平性受到质疑,延迟退休将会导致更进一步的贫富分化。
五、延迟退休政策在我国乃是一项权宜之计
目前全国养老基金“空账”已达1.3万亿元,基金支付压力加大。但是提高退休年龄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不应仅仅是为了减少国家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称,中国拟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每年可减缓养老基金缺口200亿元。固然应当承认退休年龄相应延长的必然趋势,但如果以“延迟退休”作为缓解养老金收支失衡的“猛药”,会带来不可避免的副作用。
表2 2003—2012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情况单位:亿元、%
从表2可看出,我国经历了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05、06、07年的人口红利以及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增长率要高于总支出增长率,此后到2012年,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增长率减缓,总支出增长率不断攀升,财政支出增长率也有所减少,养老保险基金面临收不抵支的状况。
六、相关政策建议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首先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需要对老年人工作方面的权利加强保护,对于恶意解除与老人的劳动合同关系、对老人持就业歧视的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制裁措施,企业对老人的劳动保护应做更为详细的规定,以更好地保障老人的权益。
2、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保证劳动力就业。吕志勇、韩鑫、姜英霞等人就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影响进行了计量模型研究,提出就业弹性系数的概念,即某一产业不同时期 (阶段)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变化,就是就业弹性系数的变化。在实际中,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不同,即各产业部门的就业弹性系数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如果按照传统的产业划分方法,以各类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大于以重化工业和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又大于以农业和采掘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3]。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是缓解延迟退休带来的就业影响的根本方法。
3、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进应加以严格的社会保险精算。一般来说,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总量与延迟退休年龄推迟的年限长短呈正相关。延迟退休的年限变动越小,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总量的增量就越小,其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就较小。同时,退休年龄推迟年限的大小与社会保险缴费贡献率以及退休后的保障权益享受的多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这些都需要依靠社会保险精算作进一步解析。只有这样,才能使退休年限的延迟变动,无论从变动的时间上还是变动幅度上都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避免严重冲击劳动力市场,避免影响社会的安定。
[1]金刚.中国退休年龄的现状、问题及实施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0,(2).
[2]唐钧.延迟退休实行条件尚未成熟[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5).
[3]吕志勇,韩鑫,姜英霞.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2).
F842
A
1671-5136(2014)04-0029-03
2014-10-07
本文系殷俊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保障精算研究》(项目编号:11JJD840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肖婷(1990-),女,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