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服务国计民生,倡导行业有序竞争
—— 两会代表委员谈航天

2014-07-01高菲

卫星应用 2014年4期
关键词:北斗火箭航天

航天服务国计民生,倡导行业有序竞争
—— 两会代表委员谈航天

★ 中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部分政协委员 (宿东 摄)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人大代表 (陈龙 摄)

2014年3月3日和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共有7名全国人大代表和14名全国政协委员参会,与其他代表、委员一道就航天发展及社会民生积极献言献策。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4名人大代表分别是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恒,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某型号系列总设计师祝学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空间站工程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航天技术推进研究院院长谭永华。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9名政协委员是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某型号副总设计师夏宇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顾问兼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兰州物理技术研究所原子频标技术研制中心主任崔敬忠,以及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周伟江、曲伟。他们在会上探讨了与航天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议题。

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3名全国人大代表是防御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马杰、061基地主任李权忠、运载技术研究院某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5名全国政协委员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宋欣、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江宁、防御技术研究院25所副所长董胜波、中国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窦晓玉以及飞航技术研究院院长魏毅寅。他们关注的焦点主要有设立“航天日”、航天技术如何监测雾霾污染源等。

政府工作报告赞航天

“神舟十号遨游太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这表明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有智慧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以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航天科技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报告中很多内容都与航天紧密相关,2014年工作重点第六条中提到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创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据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把技术创新置于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突破和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打造项目核心竞争力。“十二五”以来,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大民用产业科技创新力度,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5.3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在3月6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北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会上,张建恒介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河北固安航空航天产业园中占地5000亩,目前已经有多家单位入驻产业园中。

加大北斗研发力度,警惕产业“圈地运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接受采访时说,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组网已顺利实现,在亚太地区的精度和级别不差于GPS。目前北斗系统在技术上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的芯片水平、卫星寿命、卫星钟水平、接收机质量等都是限制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因素,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杨元喜说,“北斗目前的跟踪站都是建在国内的,要真正实现全球布点可能还需要长期的谈判和协调。”“目前国际卫星导航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估计到2020年前,空中可用卫星将达到100颗以上,中国北斗要想在卫星导航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必须做到能与其他系统的兼容与互操作,并确保系统的高精度、高稳定、高可靠,还必须有透明的政策,消除国际卫星导航接收机厂商和广大用户的疑虑。”同时,杨元喜还指出,我国导航产业的政策还不完善,管理比较混乱,需要国家制定更加详尽的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很多省都在大建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园区,动辄上百亩,我从来没有见过国外哪里在建GPS产业园,全国有上千家关于北斗卫星导航服务的企业,这些北斗产业园和公司有多少是在真正为导航产业发展服务的呢?”“现在,很多省市利用北斗产业园区的招牌到处圈地。我可以不客气地讲,他们圈的这个地,不是真正为北斗导航产业服务的,一定有别的用途!”“真正的北斗导航是不需要太多厂房的,因为它是高技术产业,不需要那么多地皮。”他说,“中国如果有一个北斗产业园区,我能理解。但很多省市都有,我就不能理解了”。“如果中央没有一个强硬的政策机制去约束这种乱圈地的行为,北斗招牌迟早被他们糟蹋了。”杨元喜说,“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导航产业的政策法规,倡导有序竞争,规范导航产业的发展。”

建造货运飞船,负责物资运送

神舟飞船是我国在自有工业基础上完全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周建平认为,我国的神舟飞船功能完整,技术能力完善,其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能够胜任空间站任务。“我国将继续保持载人飞船技术状态的稳定,并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周建平指出,未来的载人航天,应兼顾不同的任务,考虑如何以更经济的成本,充分利用当代技术实现任务目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安全可靠。”

张柏楠介绍,货运飞船目前研制进展顺利,将随天宫二号发射上天,主要负责运输推进剂、航天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以及航天垃圾等。他表示,现在货运飞船还处于试验阶段,试验成熟后,上天会成为常态。张柏楠说,“它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一段试验成熟后,就会和神舟飞船一样,执行上下行的运输任务。”

周建平透露了明年年底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站有十几年的寿命,支持航天员长期在轨的驻留,单体飞行器的复杂性也远远超过过去的复杂性。而且中国建空间站,是要通过这个工程,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就是说我们要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应该说从规模上讲比国际空间站还小很多,每个舱段20多吨,3个舱段60多吨,全部对接上有80、90吨的规模,而国际空间站现在是400多吨。

加紧航天立法,规范航天活动

张柏楠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航天立法的议案。据他介绍,目前我国在航天方面,还没有一套健全完备的法律。随着我国大的改革进一步展开,我国的军工等部门也会加快社会化发展,向社会开放。“以前这些部门都是国有企业,有自己的管理渠道,但社会化后,一些问题就会出来,比如怎么去规范商业性的航天行为,这就需要立法语义明确,而不能仅仅依靠行政管理了。”张柏楠建议,国家要加紧对航天的立法,规范整个航天活动,履行国际义务,也进一步保护我国的航天权益。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探月三期总设计师胡浩也建议加快制定航天法,为航天发展保驾护航。我国是极少数没有航天立法的主要空间国家。胡浩认为,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航天活动范围日趋广泛,参与主体日益增多,已经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行为,逐渐演变为多头管理、多元参与的格局。航天产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商业化发展对现有制度和体制提出新要求。胡浩建议,以法律形式明确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维护外空安全的基本原则,明确空间资产的法律地位,为有效保障各类航天器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运载火箭实施“百发工程”,“太空摆渡车”首飞在即

我国新一代火箭发动机目前已转入工程应用阶段。该发动机推力达到120吨级,于2012年6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技术推进研究院研制成功,以液氧煤油为推进剂,绿色环保优点突出;首次采用补燃循环、自身起动、变工况调节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谭永华介绍说,下一步将配合总体进行整个火箭级的试验,将发动机与火箭其他部分组装起来,进行动力系统试车等研究试验工作,最终产品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交付,与国外主流水平持平,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提供动力保障。

今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迎来1970年以来的第200次发射。梁小虹介绍说,到2020年前,据相关机构估计,国内将有270余颗、国外将有460余颗有效载荷的发射需求。为应对挑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量身打造了运载火箭“百发工程”,涉及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F和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等,自2013年开始的未来8年,以一次性谋划100发火箭的生产组织为载体,分批投产,顺序交付,即时发射服务,将进一步实现运载火箭的规模生产。

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大、中型运载火箭中的“主力军”,将分别执行探月工程三期、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目前,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平台在海南发射场进行组装调试。2014年长征五号将完成以全箭模态试验、芯一级动力系统试车、直径5.2米、长度20.5米整流罩分离试验为代表的大型地面试验,开展火箭生产、总装和测试。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火箭将于2015年首飞,长征五号的“首秀”则可能更晚一些。

姜杰透露,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四级火箭——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2014年第四季度将首飞。姜杰介绍说,与以往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不同的是,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火箭是在原本三级的长三丙火箭上面增加一级,从而变成四级火箭。“该火箭实现了运载火箭技术上比较大的跨越。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中国很多三级火箭都可以变为四级,四级火箭的主要任务是搭载可以直接入轨的卫星。”姜杰解释说,长征三号丙/远征一号发射属于“一箭一星”直接入轨发射。而2015年将迎来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四级火箭的首飞,该四级火箭届时将实现“一箭双星”首次直接入轨发射。

梁小虹介绍说,我国首个“太空摆渡车”今年将首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远征一号上面级是一种由基础级运载器发射进入准地球轨道或地球轨道,能够进一步将有效载荷从准地球轨道或地球轨道送入预定工作轨道或预定空间位置的具有自主独立性的飞行器。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先后研制出多型固体推进剂上面级,共进行了10次飞行,全部取得圆满成功。但此前的上面级均为满足某种单一任务而研制,远征一号上面级则同时具备了多种特性,被火箭设计师称为真正意义的“太空摆渡车”。梁小虹介绍说,“太空摆渡车”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兼具运载器与航天器的技术特性,是在运载火箭或重复使用运载工具上面,增加的相对独立的一级或多级,可依靠自身动力携带航天器继续飞行。二是可多次启动。运载火箭将其送入太空后,“太空摆渡车”能多次点火启动,满足不同发射任务的需求。三是工作时间长。长于运载火箭的工作时间,可以达到数小时、数天乃至数十天。四是可以先后把不同“乘客”送到不同目的地。在太空,“太空摆渡车”接力火箭继续执行飞行任务,可通过飞行轨道的变化,将携带的一个或多个航天器直接送到工作地点。此外,此次研制的远征一号上面级首次采用了液体推进剂,在轨工作时间为6.5小时。“太空摆渡车”的问世,将大大增强我国运载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嫦娥”不走寻常路,中国有能力登陆火星

叶培建介绍说,今年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返回试验器,这将是中国卫星首次尝试从月球轨道返回。嫦娥五号是嫦娥工程的第三期工程,计划2017年左右到月球采样,不过嫦娥五号月球返回的过程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叶院士表示他们正在研制它,解决遇到的困难。目前“玉兔号”月球车正在度过月球漫长寒冷的夜晚。叶培建介绍,月球车驱动部分的电子线路出了问题,不光影响行走,也影响太阳翼的打开收拢等动作,尽管已做维修努力,但目前还没有效果。他希望当月球再次进入白天,且达到一定太阳高度角时,“玉兔”能醒过来,“上一次醒过来的时候能工作,这一次我相信也能”。 “原来希望它能走好几公里,现在只走了不远的地方。”叶培建指出,“玉兔”遇到的问题将使原先的科学目标受到部分损失,比如不能去更远的地方拍图,但月球车的功能已经全部验证,此外,着陆器还将在月球上工作一年。

叶培建指出,嫦娥三号任务的成功,意味着第二步“落月”已圆满实现,今年中国将先发射嫦娥五号试验器,首次试验从月球返回的技术。这个试验器并不落月,也不取样,只是在地月之间走一遭,以便获取从月球返回时的轨迹。叶培建认为,不应该让嫦娥四号再做与嫦娥三号重复的事情,而应该去做更有创新、更有意义的事情。

说到前些日子他讲到的关于中国登陆火星的远景,他再次表示,现在中国具备去火星的技术条件,“从技术上没有可以阻碍我们去的问题,但国家还没计划。如果国家有计划,我们是可以加快实现对火星的探测的,”他说,“火星是最类地的一颗星球,无论从科学意义、工程意义,还是从将来研究人类能不能在火星上居住的问题方面,至少在目前太阳系里来说,这都是一个最应该去探测的地外天体。”

★ 叶培建院士接受采访 (宿东 摄)

解决数据获取瓶颈,抢占国际空间信息制高点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德明在《加快资源三号后续卫星发射和高分七号卫星立项》提案中指出, 2012年初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民用测绘卫星资源三号卫星,为解决自主数据获取瓶颈等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目前测绘卫星数量、品类还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的需求,相关卫星发展规划迫切需要加快落实。他在提案中建议发改委、国防科工局、财政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加快资源三号后续业务星发射进程和高分七号星的立项进程,确保2014年发射资源三号01业务星,争取2017年发射高分七号卫星,以尽快提升我国地理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缓解国家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紧迫需求,保障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抢占国际空间信息领域竞争制高点。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在《关于确立天地图为国家战略信息平台》的提案中建议国务院将天地图作为国家战略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并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地理信息平台予以支持,从而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利益;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将天地图作为国家重点项目给予立项支持,进一步提高天地图的核心竞争力。在《关于加强测绘地理信息装备和应急能力建设》的提案中,李朋德建议国家发改委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作用,在信息化测绘技术装备建设、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测绘卫星后续星立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我国地理信息获取能力明显提升。

航天应用就在身边,提议民营资本进入航天

在今年两会上,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工程、深空探测等领域后续发展又有了最新的消息,但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这些重大航天工程似乎离自己很远。“其实,航天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张建恒介绍说。在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上,航天推进剂燃烧技术转化开发了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用于化工产品、化肥生产、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燃煤发电等领域。航天风动设计技术转化开发的烟气脱硫脱硝成套工艺及技术装置,可以有效控制发电厂、炼油厂等排出的含硫、含硝工业废气,能够在雾霾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张建恒介绍,当前集团公司将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放在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托航天动力、航天电子、航天材料和航天制造等技术优势,大力推进航天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链延伸,在制约我国发展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核心技术缺失等方面破解了一系列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航天军民融合特色的发展之路。

叶培建表示,航天其实离老百姓并不遥远,网上关于国家“不解决民生问题反而投钱去搞离老百姓十万八千里的火星登陆”,这样的论调并不公允。“老百姓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非常理解,说明我们的普及工作没有做好。”叶培建院士说,“第一,我们航天花的钱不多,中国的经济实力要比印度强的多,我们航天方面花的钱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比印度还要小的多。”“第二,大家都在享受航天的成果,不要说没有关系。大家都在享受航天的成果,这些并不是离你很远。其实很近,几乎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现在没有人没用过航天成果,”他说。 “第三,确实,航天还有很多东西不是为今天用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要解决当前的问题,也要看的更远一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必须解决当前的问题,也要考虑今后的发展。”

5年来,梁小虹一直呼吁设立中国航天日。目前,具体定在哪一天,社会各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梁小虹建议定为10月15日,因为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首次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梁小虹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首要工作就是进行大量的科普,航天工作者要多到青少年中间去,讲解航天知识,之前航天员王亚平进行的太空授课就是很好的例子,必然会有学生因此而对航天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有倾向性地选择长大后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此外,航天和科技工作者还要通过“航天日”牢记自己对人类发展所负有的科技创新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大家对科技创新的欲望。梁小虹认为,航天技术在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加先进、便捷的服务方面有巨大的转换空间,因此要加强前沿技术的利用力度,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互联网人士李彦宏提案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通过政策修订简化火箭、卫星等的研制、生产与发射审批流程;另一方面鼓励民营企业开展火箭、卫星等的研制、生产和发射业务,加深航天事业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和人才开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与国有航天企业的合作,推动航天产业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逐步解决相关领域现有的审批程序复杂冗长,以及市场封闭、缺乏竞争等问题,促进航天产业降低成本、吸引人才、鼓励创新,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本刊记者_高菲 综合报道

猜你喜欢

北斗火箭航天
北斗时钟盘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逐梦航天日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