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
2014-06-30孙慧敏谢吉龙姜涛刘晓春
孙慧敏 谢吉龙 姜涛 刘晓春
摘要:本论文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特色以及当前就业形势,提出对高职教育与校企合作的建议,其中包括:校企合作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可采用的多样模式等。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离不开与企业合作,而高职教育与企业最好的合作方式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合作方式达到利益共享的一种教育模式,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学校与企业在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先进技术信息平台,引进现代企业的先进理念、先进装备、先进技术、先进管理,重点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现代企业场景化的实验实训环境,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
1 校企合作应具备的条件
1.1 选择与校内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促成校企双赢。
1.2 所选的企业首先是专业领域中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主营国家或地方的支柱产业,有能力与校方共建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且业绩必须领先于同行业其他企业,本着长期合作的态度与校方积极谋求合作。
1.3 校企合作项目中,凡是国家或行业协会明令禁止的设备、材料、工艺、技术,不能单纯进行商业性生产经营;项目要符合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有助于高校发展“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校企合作必须合法、合规。
2 可采取的合作模式
2.1 工学交替模式。按照教学组织设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通常分为高校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两种形式。
高校主导型: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采取“教学工厂”的教学组织方式,更新技术和设备,通过项目课程教学,达成理论与实践整合并交替进行专业教学的目的。
企业主导型: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实行交替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用一半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工作者。
高校主导型教学模式与企业主导型教学模式虽然组织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提前进行岗位实践。
2.2 “订单培养”合作模式。采取“订单式培训”的模式,根据新生的文化程度、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意愿选择和所属专业等实际特点,按照“提前拟定岗位、对口培训、岗位前移、提前进入角色”的思路,充分利用校企的教育资源,安排新生参观企业实训基地,了解岗位职能,掌握所在单位职业技能等,让新生提前接触企业和岗位,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2.3 教学见习模式。通过组成企业联盟,将教学环节中的部分实践课程与企业项目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协同合作,及时了解企业对各方面技能的需求,进而不断完善教学培养方案,实现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无缝衔接。
2.4 顶岗实习实践模式。近些年,大多数高职院校均采取“2+1”的教育模式,即校内学习2年+校外顶岗实习1年。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的工作环境,清楚岗位需求,从而提高对工作的适应性。顶岗实习是学生先在高校中完成理论学习,继而通过本校推荐或自荐到企业中实习一年。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与高校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义务,使学生全面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技术人才。
2.5 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合作育人为中心,以合作平台建设为切入点,以增加投入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构建“两个共建,三个合作”的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即学校与合作单位全面落实合作共建专业、共建资源,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研究,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师教学研发能力以及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2.6 双方共建实训基地模式。按照“校内实训工厂化,校外基地学院化”的建设目标,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共建新模式,积极探索“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新模式。由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实训,推行工学结合的校企共建、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以期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
2.7 引企入校,共建园区模式。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搭建校地合作战略平台,与企业、事业单位构建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共建专业、共建资源等实践教学平台,共建实训基地和产业园区。一方面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2.8 合作建立职工培训基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校企双方应深度合作,依托高校的人才资源和企业的技术资本构建职工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可以选在高校的实训基地,也可以建在企业中。
参考文献:
[1]邵庆龙.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中校企合作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2]曹钰.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27).
[3]李海.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激励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GZ010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慧敏(1983-),女,哈尔滨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谢吉龙(1979-),男,哈尔滨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办主任,工程师,研究方向:校企合作;姜涛(1980-),男,哈尔滨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办主任,研究方向:校企合作;刘晓春(1981-),男,哈尔滨人,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研究方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