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的三个维度
2014-06-30薛宁
摘要:教育理念是影响教育活动的主导性因素。真善美是人类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当然原则,更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评价尺度。以真善美维度出发,深入剖析教育理念应有之内涵,有利于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关键词:教育理念 真善美 教育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看法,是指导具体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念与意识,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观、教学观、人才观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教育评价标准上。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与灵魂,是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导性因素。而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就有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追求。真善美是人类一切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当然原则,更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评价尺度。在这个意义上,从真善美三个维度,重新诠释教育理念,有利于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1 求“真”
“真”属于认识论范畴,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得的真理性认识,体现为主体对客体本质的把握。“真”有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分。所谓内在价值,就是指“真”所具有的认识价值。人们之所以追求“真”,是因为它本身是值得追求的东西,而不是因为它可以作为导出或得到其它东西的手段。外在价值,则是指人们获得的“真”可以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这个功利目的服务,体现为一种工具性。可以说,外在的工具性价值,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内在的认识价值,不断驱使着人类积极对整个世界进行探索。
以此关照教育活动,可知其之所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是因为教育承载着人类对“真”的价值追求。它能有效地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对“真”的认识,即真理性认识传承于后人,使后人始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进步,逐渐去接近、迫近世界的本原。在这个意义上,“求真”的理念对于教育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一方面,教育实践作为人类“求真”的一个快捷途径,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传授“真”(真理性认识)。因此,教育中必须坚持“求真”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保证教育的内容要真,即教育者向学生所传授的内容必须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即客观真理。这是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也是教育与生俱来的特性。其次要注意教育必须按客观规律运行。规律是事物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客观存在。人的任何实践活动只有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目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有全局意义的规律,有协调控制规律、适应超越规律、内外化规律等,它们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教育者必须按照这些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既是教育理念中真的体现,也是教育科学化的需要。
另一方面,教育实践最重要的职能是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真理的能力和精神,使人类逐渐接近世界的本原。这是“真”内在价值的要求,体现了人类对“本体真”的追求与渴望。而且,人类对“真”的追求是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也正是终身教育产生的缘由。可以说,终身教育理念的本质就是不断“求真”,这恰好与求真的教育理念的本质要求一致。可以说,一个孜孜追求科学、真理的国家、民族,才有可能振兴强大、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必须牢记这一首要理念。只有在教育中时时刻刻注重贯彻和坚持“求真”的理念,才会取得成功。
2 求“善”
“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善,即道德善,指道德上合乎规范。广义的善,不仅限于道德善层面,还包括使人在自然和社会关系中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即善的本质在于合目的性、合功利性,因此功利的正价值都可以称为善。目前,造成教育困境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实践中往往过分重视教育的广义“善”,忽视了狭义“善”。
广义“善”强调教育的合目的性,指出教育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功利性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片面理解了教育的这个功利性,将其狭隘的归结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就导致了教育的畸形发展。过于重视能够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理工学科,而相对轻视不能够直接产生经济利润的人文学科。可以说,这也是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的原因之一。对此,要正确理解教育的功利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狭义“善”提醒我们,除了培养学生获得真理性知识以及求真的能力和精神,除了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和思想,教育还有承担对学生“道德善”培养的职责。在儒家文化的传统熏陶中,我们一直向往和推崇“至善”的人生境界,这里的“善”正是道德修养。也就是说,学生应该不仅拥有学富五车的学识、有贡献社会的能力,更应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与品性修养。
3 求“美”
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对于教育活动而言,我们做到了“求真”与“求善”还不够,还需要“求美”,从而达到教育的美之境界。教育不是为了进行简单的知识传递,不是为了培养毫无个性、创造性的千篇一律的机器人,不是为了培养满腹经纶却自私自利的人,更不希望成为束缚人类的桎梏。教育也要达到一种境界——美的境界。而教育的美就体现在对人类全面自由的呼唤。因此,教育的最终任务就是使人类达到自由状态。这也正是求美的教育理念的本质内涵。
求美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培养学生达到自由这个最美的境界或状态。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以培养学生走向自由所必备的素质入手。
首先,塑造学生追求自由的精神。精神的本性是自由的,自由既是人类精神的本然状态,又是精神发展的终极价值。只有在自由奔放的状态之中,人类精神才存在不断攀升和跃迁的可能,才能不断迈向富足。所以,要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自由状态,必须使学生的精神达到自由之境。而自由的精神就是敢于怀疑一切,因为在怀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精神是自由的,而这种精神的自由必然会推动自由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提倡学生的“怀疑”精神,而不是乖巧的顺从。
其次,培养学生追求自由的能力。教育的最美境界是引导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开发和充分发展,最终走向自由状态。这种主张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宗旨一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而且,在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一个人创造力的大小决定着其自由的程度。另外,我们必须使学生认识到人的外在自由,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统一发展的自由状态。因为只有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同时实现,才是真正达到自由状态。倘若只注重追求自身的内在自由而忽视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应有的和谐关系,便会走向与自由相反的一端。反之亦然。
4 真善美的统一
综上所述,“真、善、美”理念体现着不同层次的教育价值要求,但三个维度的不同内涵却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内在特性。其中,真即规律性,指明了教育运行的基本法则;善即目的性,规定了教育存在的理由、意义;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为自由,指明了教育的最高理想。这三者中,美比真和善处于更高级的层次,真与善是美的前提。可以说,三者缺一不可。只求真不求善,真就会失去实际价值和意义;只求善不求真,善就难以实现,求真就必然会成为自发、盲目的活动;只求善不求美,就会造成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关系、秩序、风气)的破坏和恶化;只求美不求善,就会磨灭审美活动对现实生活的激励功能,滑向过度的情感消极宣泄。可见,“真、善、美”理念对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应把“真善美”理念融入到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既合规律性(真)、又合乎目的性(善)、并能实现全面自由(美)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声远,陈绍武.试论新世纪的教育理念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2]张正江.真善美教育及其实施构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李震.教育理念概念、特点和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4-04-13.
作者简介:薛宁(1984-),男,硕士学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改革开放与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