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富伦理与企业的社会责任
2014-06-30韩杰王聪
韩杰 王聪
摘要:财富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有人为了敛财甚至不惜践踏国家法律、违背人伦道德。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系列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的不良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看待财富问题,对财富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积极的财富伦理观的引导,忽视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文从财富的本质和财富伦理的内涵入手,阐述了企业树立财富伦理观的重要性和应遵循的原则,并号召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财富 财富伦理 企业的社会责任
1 财富和财富伦理
自从私有制社会开始,财富就成为历代人们竞相追求的目标,古语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财富(wealth)的解释是:具有价值的东西:自然财富、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创造财富。现实社会中,一般人认为财富主要是指自然财富、金钱房产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确实,这些物质财富能给人们带来温饱、安全和健康,能让人们生活的更好,过上更体面的生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支撑。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财富首先是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直接关系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财物。“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1]所以,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就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需求,但是这种物质需要是人类最低层次的需要。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的更好,就必须不断的生产物质财富,并积极参与交换、分配和消费。从根本上来说,人们追求和创造财富是为了满足生活多样性的需要。而财富在数量上的增多和质量上的改变也正反映了人类物质生活质量和生活层次上的跃迁。
但是,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们生活的很幸福,财富和幸福之间很难划上等号。更何况财富如水,财富本身具有流动性,它不会一成不变的固定在某个人手中。生产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幸福指数也并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相反,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幸福感却在减少。
而在人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财富的活动中,总是带着自身的伦理价值观念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伦理思想、伦理观念、伦理精神等就是财富伦理。财富伦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物质财富的本质、价值和用途等的认识和领悟,它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力量指导和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财富伦理告知人们,人类创造财富的劳动是无比光荣的,它要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要诚实劳动;在物质交换中应该遵循诚信原则,货真价实,反对欺炸和假冒伪劣;在分配领域要最大限度的体现公平正义,在消费商要以适度为准,反对铺张浪费。对于那些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所获得的正当财富,是物质善,应该提倡和发扬;而对于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坑蒙拐骗、钻市场和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或不劳而获得来的财富乃是不义之财,是非正当的,也是邪恶的,人们要从法律上、道德上坚决予以抵制和制止。对于那些损人利己的行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的正当权益而获取的物质利益等要在道德上加以批判。
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这种追求和喜爱也要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正确对待财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一些人把财富占有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基础,为了达到占有财富的目的不择手段,把对物质财富的图腾崇拜当做偶像而被财富俘虏。在他们看来,一个人是否富有和成功,主要是看这个人所占有的金钱、房产等物质财富的多少,占有的越多表示这个人越富有、越成功,越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很多人相信有钱就有了一切,有钱就能生活的更幸福,有钱就有权,只要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没有金钱摆平不了的事。正是在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影响下,才出现了“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和“土豪,我们交朋友吧”的荒谬现象。更有甚者,为了敛财目的,不惜践踏国家法律、违背人伦道德,目前经济领域出现的毒牛奶、地沟油、皮革胶囊等一系列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在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缺乏正确的财富伦理的导航,没有树立起健康积极的财富伦理观。
2 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在一切历史时期,凡是可能的地方,都存在着不受道德约束、无情谋财富的现象。”[2]在追求财富的过程当中,中国近几年以来在经济领域出现了惊人的道德失范现象。各种行业惊现不同程度的道德危机,一些人不愿意履行职业道德责任或者依靠合法劳动取得财富,而是借助权力,以权谋私,破坏游戏规则,无视道德准则,从而谋取不正当利益;一些人为了敛聚财富,不惜坑蒙拐骗,甚至谋财害命,却又设法逃避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经济发展了,而人们的思想道德却滑坡了,金钱战胜了良心,迷失在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中。最根本的因素在于中国人缺少正确的财富伦理的导航,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刻不容缓。
财富伦理观是人们对待财富的一种态度,一种认识,是一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模式。有什么样的财富伦理观,就有什么样的财富追求方式和手段。对财富的贪欲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社会现象,“金钱欲”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没有人会反对社会成员对金钱和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向往,关键是要在正确的财富伦理观的指引下,把这种对金钱的渴望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把握一个度,即在不损害他人生存和发展的范围之内发财致富。合理的追求财富,不但能够刺激和鼓舞人们积极努力的去创造财富,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时不但要重视广大民众的素质提高,而且要注意塑造积极健康的民族心理,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富伦理观。而这里所提倡的财富伦理,不是虚伪的利他主义,也不是单纯自私的利己主义,而是理性的功利主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它体现了财富伦理的基本精神:在面对财富时,人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作为一个君子,就应该是一个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富有责任心、讲究公德的人;在追求财富时,人们应该遵守合理的“道”,也就是采取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方式和方法,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的正当权益。
树立积极向上的财富伦理观,具体说来就是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恕道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不想要的东西,不能强加给他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能勉强别人做到,应该尊重他人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在追求财富的时候,不能把自身利益建立在损害别人的利益基础之上。二是人道原则,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要首先尊重别人;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要先帮助别人。自己要独立自强,也应该让他人独立自强;自己要兴旺发达,也要让他人兴旺发达,自己在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别人发展。三是责任原则,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加强责任感,这也是道德基础的基本原则。这种责任感要求每个人对自己一切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没有基于道德基础之上的责任感,任何职业或经济行为都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四是和谐原则,即“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一体之仁”,这一原则强调人和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能和谐相处。中国人提倡“天人合一”,要求人们在追求财富的时候,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所获得的财富,从社会伦理上讲应该是清白无污染的财富,从自然伦理方面应该是绿色无公害的财富。
物质财富是人们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人的一生离不开财富,但人生不能为发财而发财,人生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幸福。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过人的五种“需求层次说”,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饮食、睡眠、性欲等);安全需求(住宅,工作场地等);归宿需求(爱情、友谊等);尊重需求(地位、角色等)和自我实现需求(理想、价值等),其中前两个层次属于低级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后三个层次属于高等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只有追求与满足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每个人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高尚和有意义。
只有在积极健康的财富伦理观的指引下,人们才会清楚应该怎样创造合理的物质财富,应该遵循怎样的交换原则,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才是公平正义的和怎样的财富消费才是有意义的。
3 企业要加强伦理文化建设,担负起社会责任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已成为市场的活动主体和国民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与所有人的生活发生联系,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市场了,但企业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广大的消费群体,这就好比是鱼和水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否则便无法生存,没有鱼儿的水也必将是死水一潭,缺乏活力,也不会泛起涟漪。
所以企业在行使自身的天然使命时,也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对广大消费者的生活和生命健康安全负责。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遵守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注重企业伦理文化建设,在健康向上的财富伦理观的指导下创造合理的、正当的财富,积极主动的担负起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企业只有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财富伦理观才不会失去发展的航向,才能永续经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关注民生,帮扶弱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页.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理查德T.德·乔治著.经济伦理学[M].李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沈善洪著.中国伦理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2005.
[5]刘再国,陈良著.透视腐败[M].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6]亚伯拉罕·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韩杰(1982-),女,河南人,苏州科技学院伦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王聪(1985-),男,河南人,苏州科技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哲学,西方科学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