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称谓语“亲”探微

2014-06-30朱丽萍

文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群体交际心理

朱丽萍

内容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称谓语是交际的先行官。近年来社会称谓语“亲”广泛地被使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可是对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通过对它的产生、演变历史以及对其流行原因的分析,说明“亲”这一社会称谓语的出现和流行并非偶然,并对其未来的生命力持有相对肯定的态度。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 “亲” 内在原因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社会称谓语是语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中的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是相对于亲属称谓语而言的,它是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语言应用研究》)。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称谓习俗,它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社会称谓语是交际的先行官。一般情况下,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社会称谓语都出现在对话的最开始,反映出说话人对对方职业、年龄、身份等的最初判断和认识,也是说话人留给对方的直接话语印象。因此,它直接影响到对方的心情,更关系到双方的对话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同时,社会称谓语作为社会的产物,与社会的变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往往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反映出社会中的人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取向,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因此,社会称谓语也被赋予了浓厚的时代色彩。本文试对“亲”这一近年来流行的社会称谓语做一简要分析。

“亲”这一社会称谓语流行于2011年,被收录进“2011年十大流行语”。作为社会称谓语的“亲”其实是“亲爱的”的简称,它最初仅仅是一百多年前为了翻译西方语言的方便而新造的一个词,相当于英语中的“dear”和“darling”,它也仅仅是作为名词或者形容词出现在对与说话人比较暧昧的人的称呼上。

真正使“亲”作为一个社会称谓语流行起来还要归因于淘宝网。淘宝网上卖家对商品经常以“亲,·……哦”这样的句式描述,人们称之为“淘宝体”。后来,“亲”这样亲切、可爱的方式便逐渐走红,并被人们接受,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更成为人们乐意使用的社会称谓语。

两年来,“亲”这一社会称谓作为对对方的面称,仍然活跃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它用于年轻的女女之间、男女之间、男男之间,但以女女之间最为常见。交际双方既可以是同学、同事、朋友,也可是陌生人。如:

(1) 亲,我们去逛街吧。

(2) 亲,麻烦让一下,谢谢。

(3) 亲,这件衣服你穿很漂亮,价格也不贵。

很明显,(1)句中的交际双方是熟人,而(2)(3)两句中的交际双方则是陌生人。“亲”这一称谓彰显出熟人之间的亲密、友好程度,拉近了陌生人之间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使得交际能够更加融洽、有效地进行。在当下“美女”、“帅哥”这样的社会称谓语泛化的情况下,使用“亲”这一称谓语可以减少对方的反感与抵触,体现出说话人的真诚,给人以亲切感。

当然,任何事物的出现以及流行都会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称谓语“亲”的流行做出解释。

1.称谓语困境。言语交际中一直存在着称谓难的困境。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感受到,有的时候无称可呼或者不知道该选取哪个称呼。因为,我们在选择用什么称呼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头衔、服饰等情况,否则一旦造成差错,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造成交际上的障碍。

诚然,在当下人们的交际过程中,仍然会有很多人在称呼陌生人时,选择“美女”、“帅哥”这一社会称谓。但是随着这两个社会称谓语的泛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对社会称谓语产生反感,也就是说,对于那些对于自己的外貌不自信的人来说,他们很可能从这对称谓中听出嘲笑与讽刺的意味,从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接受心理,因此面对这样的尴尬语境,说话人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称呼他们。与此同时,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更加地多元化,很多人热衷于“中性”这一风格,有的人甚至完全把自己当做是另一性别来生活,这导致说话人仅从外貌很难判断出对方的性别身份,从而在社会称谓上给说话人带来困惑。

“亲”这一称谓就很好地避开了上述困境。首先,“亲”并没有性别限制,无论对方是男性还是女性,说话人都可称呼对方“亲”,其次,“亲”也避开了类似“美女”、“帅哥”一类容易给对方造成心理反感的称谓,说话人干脆将性别模糊化,同时又没有削弱这类词汇的优势和效果。所以,从这两方面来看,“亲”有更广泛的受众,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2.最小化原则。“人们在交际中倾向于使用简单的表达来称谓对方,这就是人类语言中普遍适用的的省力原则,用最小的代价换得最大收益”(《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何乐不为呢?最小化原则就是省力原则直接作用的结果。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更倾向于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努力去获取最多的交际信息,这在称谓语的表达中同样适用,这也就是说,既然说话人可以用一个合适而又简短的称谓来称呼对方,那就不必选取那些复杂而又不一定合适的称谓了。从这一点来看,“亲”完全符合说话人的要求。在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的面称中,甚至在整个汉语社会称谓语中,像“亲”这样只有一个字而又可以恰当表达的社会称谓语并不多见。

3.求新、仿效的社会心理。 求新、仿效是非常常见的社会心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变得愈加新颖,这从每年的流行语中便可看出来。“亲”这一从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的社会称谓语迎合了人们的求新心理,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也是新事物、新现象的最先受众。同时,当一种新事物、新现象被某一群体中的人们普遍接受,那么该群体的其他人也会去接受和仿效。因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已经被社会化了的人不愿意被称为不合群的人,他们担心自己会被排除在外。而如果一个人不选择使用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的称谓语,而倾向于用已经被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抛弃的词汇,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被群体抛弃。另外,他们认为遵从群体意见或仿效群体行为,将有助于自己在所在的群体或者社会中获得便利。

在当下“亲”这一社会称谓语被广泛使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它也是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的。一般来说,这一称谓语用于年轻人之间,所以当说话人的交际对象是儿童、中年人甚至老年人时,就算是为了获得对方的亲密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我们也不能轻易使用这一称谓语,而要依据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等作出合理恰当的选择。也就是说,在社会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度”的把握问题,过犹不及。

作为一个近年来流行开来的被广泛使用的社会称谓语,从现在来看,我们对“亲”这一社会称谓语的发展变化趋势应该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因为它不是负面的、消极的词汇,它给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便利,而它的生命力的持久与否应交给时间来检验。

参考文献:

[1]李璐:《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语言应用研究》,2008年6月。

[2]李东明:《现代汉语中社会称谓语的选择模式》,《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6卷第12期。

[3吴莹莹:《社会称谓语的语用变迁》,《文教资料(语言学研究)》,2012年11月号下旬刊。

[4]王劲松:《“美女”称谓语泛化的原因及文化底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34卷第5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体交际心理
心理小测试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两块磁的交际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心理感受
调查
中间群体
心理小测试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