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的声音

2014-06-30吴越

中华手工 2014年5期
关键词:鸽哨首都博物馆剪子

吴越

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

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

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北方苦寒,日短夜长,并不适合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

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

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

一位女工作人员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

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

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

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

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

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做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主动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

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

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

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

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起来。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

然而,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

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endprint

猜你喜欢

鸽哨首都博物馆剪子
鸽哨,蓝天下的北京声音
如果剪子会说话?
古陶瓷修复中有色补配材料筛选实验研究——以首都博物馆馆藏青花鱼藻纹大缸为例
以博物馆受众为核心的微信运营模式探究——以首都博物馆为例
100次发射(外一首)
首都博物馆藏古代书画精品
神奇的鸽哨
鸽群与鸽哨
首都博物馆画院2015年度中国画作品展
磨刀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