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针灸对颈性眩晕的治疗
2014-06-30李鹏
李鹏
【中图分类号】
S853.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305-01
颈性眩晕(CSA)系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以头晕为主症的一类病证。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与颈部劳损、复感风寒湿邪,致使颈部经络气血痹阻不通,精血不能上注头部致清窍失养,而发作眩晕。 针灸是目前治疗颈性眩晕的主要方法之一,现就针灸对颈性眩晕的治疗做一综述。
1 毫针治疗
多采取以某组穴位为主,毫针针刺治疗。王希琳[1]取穴百会、风池、新设、大椎、百劳,主穴百会针刺时顺督脉方向向前缓慢进针约20 mm,得气后,留针8小时,治愈率70%,总有效率98.3%。朱国祥[2]取双侧天柱穴, 快速垂直刺入皮肤0.8寸,行快速捻转手法1分钟,或以患者出现酸、胀、麻、烘热感向枕部传导为度,之后在天柱穴下0.3寸处向上呈45度角再刺入一同样毫针,进针深度1寸,手法同前,静留针30分钟;余取穴选双侧颈椎5~7夹脊、百会、后溪、束骨,治愈率50%,总有效率96.9%。张超云[3]取双侧风池穴,快速进针,平刺透风府穴,强刺激手法,每隔5 min重复手法1次,留针20 min,32例治愈16例,总有效率为100%。
2 灸法治疗
范翠芳[4]于百会穴处涂抹凡士林(固定艾炷),将黄豆大小艾炷置于百会穴上,线香点燃,待艾炷燃烧2/3时,用压舌板迅速压灭艾火持续3~4 s,取下艾炷,涂沫凡士林,更换艾炷。灸处隔1~2日可结薄痂,无灸疮形成。发作期每日治疗1次,灸10壮;非发作期隔日治疗1次,每次6~8壮;辅针刺C3-C7夹脊穴。111例患者治愈85例,占76. 6%;总有效率100%。何颖妉[5]于患者百会穴处涂上万花油,把艾绒(约麦粒大小)置于百会穴上点燃。当患者有局部灼热感时,医者用右手大拇指将艾火压灭并停留片刻,使温热感向患者头内传导,每次5~7壮,3天1次, 3次为1疗程。45例患者中,痊愈25例,总有效率达95.6%。
3综合疗法
马俊玲[6]取穴颈椎4-6夹脊穴、百会穴,得气后百会穴温针灸2壮,颈夹脊穴局部TDP照射30 min,每日治疗1次, 10次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6%。钟超英[7]取穴以百会、大椎、风池(双)、百劳(双)为主,于上述穴位针刺时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同时在百会、大椎处以艾条温和灸,起针后,在风池、百劳、大椎处闪火法拨罐,留置10min,起罐后,在頸部敷上用活血舒筋液浸泡的纱布,然后再敷上场效应带,进行场效应治疗,痊愈率达87.8%,有效率为100%。吴家满[8]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以颈部“风”穴为主,风府,风池(双),翳风(双),风门(双),得气后接电针;并在百会穴加麦粒灸,总有效率98%。朱爱军[9]艾灸百会,每次灸50~60 min,至百会穴有热胀感为佳,每日1次,10次1疗程;同时点刺大椎穴,留罐5 min,使之出血约2~3 ml,隔日1次,5次1疗程,两疗程后治愈率33.3%,总有效率96.7%。孟培燕[10]于双侧风池和颈外夹脊穴注射当归注射液,每穴1 mL,出针后,再加针刺并配合推拿手法,总有效率为96%。
4其他疗法
求晓恩[11]采用腹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气旁, 施术时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对照组取穴颈夹脊,风池(双),手三里(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66.7%,二者相比P<0.05。薛由仁[12]采用腹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双)、滑肉门(双)、下脘上(下脘穴上5分)、气穴(双),常规针刺法,痊愈率57.1%,总有效率94.3%。
5机理研究
目前颈性眩晕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确,张栋[13]概述为由于颈椎发育异常、退变、骨折、寰枢关节紊乱、局部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周围的神经和血管;或颈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大,循环减慢;或椎动脉内膜损伤、壁内出血或假性动脉瘤形成等致椎动脉狭窄, 引起大脑供血不足。目前认为针刺[14]可抗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抗自由基损伤,抑制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反应,防止细胞内钙超载, 抑制凋亡。任秦有[15]艾条温和灸百会穴,至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 艾灸百会穴5天后,结果显示生理状态下脑血管搏动指数明显增加,脑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脑血流量增加,脑部供血有明显的改善。 张建宏[16]针刺风池、百会、风府、天柱、大椎及颈2 ~颈4夹脊穴, 治疗前VBI患者TCD异常率为75.00%, BAEP异常率为70.00%;治疗后TCD异常率为47.5%,BAEP异常率为45.00%,神经传导功能有明显改善。孙健[17]观察VBI患者针刺前后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ys)值, 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针后即刻的vsys值与针刺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低流速型P<0. 05;高流速型P<0.01)。曹玲[18]针刺颈部夹脊穴针刺治疗后血浆ET(可强烈收缩血管平滑肌,升高血压,减少肾血流量)含量明显降低。
6现状和展望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不仅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松解粘连达到解除眩晕的作用;而且由于畅达人体气机,可防止其它病证的发生。从近五年资料看,针灸治疗颈性眩晕选穴各异、方法不同,皆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百会、夹脊穴,这些穴位已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而其它如耳穴、腹部穴等在临床使用也可取得相同疗效。此外,一些医者采用各方法配合应用,如针灸并用、针推并用、针刀疗法、挑治、电针、穴位注射等,极大的丰富了临床实践,有力的推动了针灸学科的发展。但这些治疗的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刺激量、留针时间不同对病症疗效的影响及其机理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研究的验证。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恰当治疗。临床医师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治疗方法、积累了各自不同的临床经验,虽然都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但很难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使得人们对针灸治疗本病的理解处于迷惘之中,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难为循证医学所接受,限制了针灸向全世界的推广,因此,在充分吸收各种疗法优点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统一的治疗方案尤显必要。怎样才能制定一个有着最佳疗效的方案,在现阶段,我们可以观察单用针刺或单用艾灸或针灸结合之间的疗效差异,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以明确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最佳方案;同时,我们有必要究其理,穷其源,只有更好的了解发病机理及针灸治疗机理,才能为针灸开辟一条更为宽广的路。
参考文献
[1] 王希琳,黄海燕.百会穴久留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6):415-416
[2] 朱国祥,岳红,陈华德.傍刺天柱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11):665-667
[3] 张超云,陈惠贞.风池穴透刺治疗颈性眩晕3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3):29
[4] 范翠芳.无瘢痕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11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125(1):30
[5] 何颖妉,王继宁.百会穴压灸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4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0):3
[6] 马俊玲.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l26(6):2
[7] 钟超英.针灸为主综合外治颈性眩晕66例[J].中国针灸,2004,20(2):26
[8] 吴家满,邓小娟.颈部“风”穴为主配合麦粒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针灸临床杂志杂志,2007,23(8):29
[9] 朱爱军.大灸百会、大椎刺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6):29-30
[10] 孟培燕,严红梅,吴绪荣.针灸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7):14-15
[11] 求晓恩, 周红波.腹针治疗颈性眩晕30例[J].中医杂志,2007,48(8):716
[12] 薛由仁. 腹針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6, l25(1):14-15
[13] 张栋.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探讨[J].中医正骨,2007,19(6):62-63
[14] 周利,郑国庆.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3,23(5):303-305
[15] 任秦有,赵宁侠,郭瑞林,等.艾灸百会穴对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28(3):48-49
[16] 张建宏,范建中,齐志强.针刺对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和BAEP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5):348-350
[17] 孙健,贾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流速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9):11-12
[18] 曹玲,王顺. 针刺颈部夹脊穴对颈源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影响的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