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本体观对德育培养目标的影响

2014-06-30张萌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本人本德育

【摘 要】中国儒家的“民本”思想影响深远。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地深入到现行德育领域。本文以现行的高校教育德育培养目标及实施纲要为例,分析了中国儒家“民本”思想对现行高校德育培养目标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的不同,阐述了人本思想关照下的以学生为本德育的内涵及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民本;人本;生本;德育

一、民本思想及其对德育的影响

1.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民本思想传统,从《尚书》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到《管子》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从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到孟子的“民贵君轻”,无不是对《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阐述和宣扬。儒家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以,他们主张必须对民众施教化,行仁政,顺民意,取信于民,爱民而不可以民为敌等。因而,国家的兴衰存亡全在于是否得民心。“儒家认识到得民心的极端重要。能得民心,受民众的拥护,政权就能巩固;丧失民心,国家就要灭亡。”

2.民本对思想对德育的影响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民本”思想的根本含义是相对于“官”而言的。在封建等级社会的“民”与“官”的关系中,“民”的本质定位只能“臣民”。这种“臣民”并非本体,并非目的,不具有独立性和完全的自由,不具有完满的人格。从表面上看来,民本思想是以“民”为本,但实际上,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本性,培养的是一种“顺”民。“民本”思想在中国影响深远,并且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高校里,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思相品德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尤其是在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方面。具体说来,民本思想对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以下有几个方面的影响。

(1)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现行德育目标的制定以国家、集体为本位,或者说,将国家和集体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所以重在强调对“民”实施教化,要求“民”随时随地以国家的利益、安危为重。在我们现行的德育培养目标中也有这种倾向。以国教委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为例,《纲要(试行)》中规定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等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种规定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出发,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这样的规定从教育者自身的渴求出发,很少考虑到学生自身人格成长的需要。它以教育者的“本体”消解受教育者的“本体”和“主体”的资格。这样的德育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这些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人格素养的发展,使学生的人格看似高尚但不完整。

(2)德育内容的空疏。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儒家德育的“空疏性”(圣人教育,“存天理,灭人欲”等),只注重理想德育,而忽视了情感的培养。《纲要(试行)》中规定“高等学校德育内容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中学德育内容的深化和延伸,要针对高校学生及各学习阶段的特点安排德育内容,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纲要(试行)》过多重视了理论学习,如“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深层思想情感培养,使德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长此以往,将会使德育生命力日趋萎缩。由此看出,我国现行高校德育目标存在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情感培养的问题。

(3)“人”在在德育中的缺位。以“民”为本的德育重在对学生的规训,这其实是约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不是张扬学生的个性;重在促使学生服从安排、遵守纪律,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如《纲要(试行)》中这样规定“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从此规定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应如何爱护“祖国”、“社会主义”、“人民”、“学习”,却很少有学生“自己”。这样的规定,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本性。人首先应爱自己才有可能愛他人,爱集体,爱国家,因为人总是优先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这是人之本性。而此目标的规定,超越了人的本性,似乎是一种圣人标准。

二、人本思想对德育的影响

1.人本思想的内涵

关于以人本为的内涵和实质,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广泛讨论。从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理解以人为本。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如实反映,它对一切时代、一切社会都是天经地义、至高无上的。①从唯物史观上理解以人为本。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②“人本”的含义是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的。在整个世界中,人是世界的本体,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人永远在场。人是主体,是本体,是目的,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人是关键,是价值的本源和前提,因此,人应当独立、自由和具有完全的人格,并且走向自由和完美。在“人本”范畴中包含着人的一切“属人”的特性。

2.以人为本的思想反映到教育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的道德大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道德是人为的,道德是为人的,同时,道德也是由人的。”道德的人本特质决定了人本德育的理论合理性,决定了围绕学生或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实施德育计划的合理性。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学校德育应真正把人、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的核心的、本体性的地位。具体言之,就是要在德育中,以促进学生道德之发展、道德生活之完满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以学生更好地认识、体验、实践道德生活为己任,以人对人的方式——对话、关切等作为德育的基本方式。具体说来,德育以学生为本包涵了以下含义:

(1)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与“民本”思想关照下的德育强调学生的服从意识不同,以学生为本的德育以自主性道德人格培养为德育目标。它突出强调学生独立、理性、自觉、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培养;强调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培养。

(2)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强调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与民本思想影响下的德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以学生为本的德育从学生生活而不是从规范出发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学生德性的形成和发展中突出了主体的活动和交往。在活动和交往中,让学生的主体德性展现出具有个体生命价值的一面,使学生的德性有了价值创造,通过学生对客体的价值改造,使学生的德性品质与活动对象有了充分的结合,德性得到了符合社会实践要求的改变。

(3)以学生为本的德育重视德育过程的人性化。以“民本”思想为基础的德育关注“民”的特性培养,忽视人性。而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把人性法则贯彻到学校德育的始终,用“人”的方式去理解和教育学生,突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制定。民本思想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人是教育的对象,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利用学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陈德述.论儒家民本主义及其现实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1993(1):71-7

[2]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04(5):13-18

[3]秋石.全面准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J].求是,2005(7):21-22

[4]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德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1):6-9

作者简介:

张萌(1983~),女,广东深圳人,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民本人本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人本计算
谈人本理念在新闻采写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