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石吟》的教学设计
2014-06-30李俊刚
李俊刚
我是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余年的教师,十分荣幸的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这场学习革命。通过参加市级骨干培训班的学习,我明确了课改的必要性、重要性,学习到了许多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在北京的新课改观摩课中,我丰富了教学体验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初一上岗的课改培训,更是把课改的新理念与语文教学的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更坚定了我对课改必胜的信念。带着这种神圣的使命,我走进了七年的语文课堂,用心打造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间。下面就《化石吟》一课谈谈语文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和作法。
《化石吟》是我代表学校向学院领导汇报的一节课。这是一首诗歌教学课。下面就这一节课某些环节做简单的说明。
一、课前三分钟长线训练
针对小学1~6年的教学状况,和九年一贯制的课程标准,我在七年上半年确定了古诗词积累和讲自己的座右铭的两个长线训练。古诗词积累主要针对小学生必读70首及一些优秀的诗歌,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诗句,用于加大学生的文学积淀,丰富学生的写作、口语交际及阅读,同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讲座右铭灵感来源与学生的标牌。开学初,为了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尽快认识了解,我让每个学生做了标牌,前面设计自己的名字,要求直观美观;后面写上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努力拼搏。为了加强促进了解和交流,延伸“这就是我”的语文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又让学生轮流把自己的座右铭写在黑板上,利用课前时间讲析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鞭策自己,影响同学良好品质的形成,让学生把他认为好的名人名言,连同學生的名字记在当日语文书的空白处,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
二、灌制录音,进行课外朗读训练
优秀的朗读能体现作品的艺术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给人感情的熏陶,因此,我确立用朗读和美读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途径。回想自己的中学生活,也是一个重文轻理的学生,有幸遇到一位刚毕业的年轻文雅、青春秀美的女教师,是她用悦耳动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领略到语文世界的奇妙与魅力,激发了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此,我被语文锁定,而今天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好范读,让我的情感连同作品的情感一并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改培训中,我学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重视朗读训练”等教学新理念,我确立以课前朗读练习为基础,课上朗读训练表演为平台,整体感知——局部揣摩——迁移创新的教学思路。为了便于检查和激发学生们对文章的诵读,我又让学生自制课文的录音。课下,学生查字典正音,理解字意、词义,有感情流利地朗读,十分投入地做好他们的创作——录音。课上,同学们听录音,圈出读错的字,并正音,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学生下一次更投入地预习——制录音。在学生优美的朗读声中,我领略到的不仅是课文的美,更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兴趣和好胜心,于是我搞配乐诵读,我每天晚上回到家,都要打开录音机,一手拿着教材,一手拿着麦克风,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诵读课文,二遍、三遍、四遍、五遍……直到把作品的情感内涵,音乐的情境,和个体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为止。课上范读给同学们听,从同学们的掌声中得以了鼓励,得到了钦佩,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再次激励了学生对预习朗读的投入。很多学生也跟着老师搞配乐诵读,看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感到由衷的欣慰。针对没有条件自制录音的同学,我又设计了课上朗读表演。通过学生的录音、教师的范读,我认真去做朗读的指导与练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形式不一的朗读表演,从朗读的表演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对文章的整体感悟理解。教学相长,真的促进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做到了“功在课外,利在课上”,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感悟、揣摩便水到渠成,而《化石吟》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三、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文章的感悟和揣摩
对文章的感悟和揣摩,注意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等课改理念,用课标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着力设计了“你喜欢哪些词(句子、段)?说明理由。”、“对……你怎么样想”等问题,让学生从内容、语言表达、结构、对读者的启示等方面多角度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的理解、表达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中不知不觉完成了课文优美的字、词、句段篇的感知、揣摩、分析、理解和归纳。针对课文的疑难,我又设计了“文中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先小组内探究解决,然后以组为单位提问,师生共同探究解决”。这类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解决疑难,明确重点,锻炼思维与表达,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课堂在教学中,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不断呈现学生质疑,学生讨论,学生评价,教师只是起引导和点拨作用的局面,学生积极思考探究,畅所欲言,交流的气氛非常浓,教师注重为学生创造既宽松又愉快的情境《化石吟》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的理念和作法。
四、注重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教学和学生课堂教学的空间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只是机械的学习和机械的记忆做法,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教学内容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树立与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大语文观。在迁移创新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化石吟》这节课里,我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仿写这一练习,让学生模仿诗的任意一节的形式或内容,写几句诗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然后课上交流,让学生在仿写中学习诗的写法和内容,大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采取多样、灵活的作业设计,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化石吟》一课我设计了“三选一”课下作业,给学生更广泛的自主空间。第一题是“读了这首诗,你是否对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课后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利用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的知识,养成利用书籍和网络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终生受益。第二题是“模仿课文的形式或内容,创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赞美之情,下节课课上交流。”这一题是课上“迁移创新”的延伸和发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会欣赏赞美人和物,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会学生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人格。第三题是“艾青有一首《鱼化石》的诗,找出来与本文作比较阅读,下节课课上交流。”让学生利用本诗的学习方法,学习新的诗歌,进一步做好能力迁移,同时在比较阅读中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以上就是《化石吟》的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浅谈课改的语文教学设计。课改的教学模式就是没有模式。教学是一项不断创新的人的活动,任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发展的方法,都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巧妙运用于教学之中,因此,我力争设计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