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涌动着的生命活力

2014-06-30王雅芸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创造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王雅芸

【摘 要】高效课堂模式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得到充分的展示,读出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就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的详实准备和工作方式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语文阅读;探究;创造

在新一轮课改的要求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高效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作为教育组织者的教师,是课堂改革的最直接的一环,或者讲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

在初中的教学实践中,我针对中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钻及求知欲、成就感非常强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色,在五备(备学生、备自己、备教材、备教法、备语言)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教学原则,不断尝试高效课堂模式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大都是通过阅读教学直接或间接地落实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探究”和“创造”两个环节。

“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这种阅读主要依靠对语境的深刻了解,对文句之间关系和联系的把握,对文本字里行间蕴义的揣摩以及从写出来的文字中预测出未写出来的意思的能力。“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学,对课文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据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具备“探究”和“创造”这两种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课堂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平等对话,自主建构

传统的阅读教学视教师和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矛盾的双方,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对文本理解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探究”和“创造”的阅读教学则强调学生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使学生由既定文本意义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文本意义的自主建构者,而教师则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作为帮助者,教师不要用自己的解读结论或教科书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思维,要充分相信学生能自主地、有创见地解读文本,设置能激发学生探究、创造欲望的学习情境及向学生提供其解读过程所需的信息。

作为合作者,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一方面虚心向自己的教学对象学习,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课本;另一方面以求知者的身份参与对文本的探究,并以自己丰富的阅读经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作为促进者,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双向的、多向的交流,没有什么比让学生知道你赞同他的解读,肯定他的探究,赏识他的创见更能激发其探究、创造的热情了。

在这样的课堂上,一言堂将被群言堂所取代,师生共同参与阅读,一起分享对文本解读的过程和成果,教师的欢乐与学生的欢乐就融为一体,因为创造和快乐是不可分的。

二、活用文本,注重拓展

正因为在高效课堂上,传统意义上的师生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教师施教的材料——教材在性质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生学课文,而是师生共同研读文本。

只有视“教本”为“读本”,阅读教学才能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从而使师生共同获得对文本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建构。在这里,教师阅读经验和教育智慧能充分展现,学生自主求知、创意阅读的热情能充分燃烧。

强化“读本”的功能,师生将冲破“教本”指导性的“束缚”,教师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出发去拓宽掘深“教本”的空间,学生则能摆脱做“教材”、“教参”结论的“奴隶”的命运,奔向开放、自由的阅读天地。

“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5月)重视课程资源的拓展,把阅读教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学生才能用更广阔的视野去进行不断地探究和创造。

三、多元解读,宽容开放

随着师生角色的变化和教材定位的变化,阅读教学的方式也就要来个根本性改变。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充分肯定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只有尊重学生的解读结果,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有自信心才会有创造。因此,“探究”和“创造”的阅读课堂,应是一个宽容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

但是,我们在肯定学生创造的同时绝不可以放弃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职责,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初步解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意义在深度、广度上进行多角度的挖掘,使其享受更大的成功。

总之,“探究”和“创造”是不断“生成”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调整,不断发现、创造出新内容。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旨在教会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置于更为全面的文化背景中去解读。因此我们在教学策略选择上应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得到充分的展示,并得到别人尤其是教师的关注、鼓励和肯定。这样,他们的主体意识将更强,自信心将更足,便能更有兴趣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所谓良好的读书习惯就是“自己能够读,自己喜欢读”,如果学生都“能够读”,而且“喜欢读”,那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便达到了。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最重要的是对文本能读出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教师对课文特定的解读和理解,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有限的天地。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打开的是五六十个色彩各异的世界。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约定:老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她)自己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使得教育教学形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在课程标准新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合作、促进下,对文本的意义在深度、广度上进行着多角度的挖掘,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视觉,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而享受更大的成功。教师在学生的推动下,不断生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课堂中不断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这,就是我们在课程标准下开展“探究”和“创造”这两种阅读教学实践的意义。

猜你喜欢

创造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的思考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