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面瘫46例临床观察
2014-06-30郭霖
郭霖
关键词:针刺;药物; 面瘫
【中图分类号】
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52-02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又称“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障碍,发生眼口歪斜,亦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⑴。自1996年以来,我科采用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面瘫患者4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6例患者中,均为门诊收治,其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8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0年,多数为10~30天。治疗次数最少7次,最多40次。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根据病程的长短及面瘫情况取穴。
病程在一周内者取:风池、太阳、翳风、合谷、外关、列缺。
病程在二周内者取:太阳、翳风、头维、地仓、合谷、外关、列缺,太冲。
病程在一月以上者取:太阳、印堂、翳风、头维、睛明、合谷、外关、列缺,足三里、地仓透颊车。
2.2 药物: 自制牵正散,根据病程的长短及临床症状的不同,方药组成:白附子、全虫、姜蚕各等分。病程在15天一内者,加防风、细辛、白芷、羌活等。病程在一月以上者,加川芎、当归、黄芪、党参等。
2.3 具体操作:以2吋毫针,针尖与表皮呈15度角,沿皮进针,使针感放射到整个患侧颞、口、鼻、面部及耳后的乳突下方。药物则共为细面,每次3~5g,日2~3次,可用适量黄酒送服。冬季注意防风保暖,外出戴口罩,晚上临睡前用热毛巾敷面,注意避开眼部,且保护暴露的角膜,如滴眼药水等。
3 疗效标准
痊愈:在这治疗一月后,临床症状消失,外观恢复到病前容貌。
显效:在这治疗一月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做面部表情时稍有偏歪或肌肉有时有轻微痉挛。
有效:在这治疗一月后,症状部分有改善,做面部表情时有明显偏歪或痉挛。
无效:经一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4 治疗结果
本组46例中经综合治疗一个月后,统计疗效:
痊愈:32例,占69.57%;显效:11例,占23.91%;有效:2例,占4.34%;无效:1例,占2.18%;总有效率:97.82% 。
5 典型病例
盛××,男性,56岁,驻马店市正阳县永兴乡人,小学教师。2007年6月,因劳累受凉,早晨起床后发现右侧面部,口眼歪斜,舌前2/3木麻无味觉。在当地医院及159医院治疗3月后症状无好转。经人介绍来我科治疗。症见:右侧口眼歪斜,口部尤甚,鼻唇溝变浅,病侧额纹消失,右眼流泪,闭合不全,眼裂扩大,右侧口角藏食并流涎,口角下垂。舌体肥胖有齿痕,味觉迟钝,右面肌肉松弛,乳突下明显压痛。脉细涩无力。症属:正虚脉络阻塞型面瘫。治则:祛风散寒,温补通络。针刺取穴:凤池、翳风、印堂、太阳、阳白、迎香、地仓透颊车、外关、列缺、合谷、足三里等,行补法,留针20~30分钟,日一次,十天一疗程,休息一周。共计三个疗程。方药:全虫30g、姜蚕30g、白附子30g、防风20g、白芷15g、黄芪30g、当归20g、川芎20g等共为细末备用,每次3g,日三次,适量黄酒送服。持续服药一个月,诸症消失而搞愈,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6 讨论
面神经麻痹,简称面瘫。《金匮》:“正气引邪,喎僻不随,邪在于络”。祖国医学属中风范畴,病在面部,不涉四肢,多以风寒为诱因。症状表现,有轻重之别。并有阴症阳症之分,从四诊可以鉴别,阳症易治,阴症往往迁延日久或数月不愈。宜早期治疗之,超过半月者不易恢复⑵。本症以头面部穴位为主,再随证配以体穴为辅,采用透刺针法纵横贯穿整个面颊,手足三阳经均循行或交会于面部,故针刺有调节三阳经气血,增强调节疏通经脉之力,使开合有度,枢机畅通,则偏歪可正也。若本病迁延日久,由阳症转阴症,手足三阴经受病致奇经八脉功能障碍,可配太冲、内关、照海、头维等穴,以调节奇经八脉之经气,对久治不愈之患者,能收到显著效果。注意:透穴时毫针要长(3~5吋),针感要强,以患者的耐受为度。穴位产生的提拉力方向要一致,提拉方向不一致时效果不佳,适当调节针尖方向与进针角度可达此目的。配合中药散剂加强了祛风通络活血之功。方中白附子善祛头面之风,姜蚕善祛经络之风,全蝎活血祛风而善止痉,三药均直走头面经络专对中风之口眼歪斜之症,再辩证配伍其他药物以加强疗效。针刺加药物合用的双重作用,共同达到见效快捷之目的。另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亦可参考上述治法而治之。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主编的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
[2] 彭静山著的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秘验》,P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