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真菌性阴道炎应用微波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
2014-06-30李茂
李茂
摘要:
目的:分析微波联合伊曲康唑在真菌性阴道炎的应用疗效。方法:于我院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86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法将所有患者分为43例治疗组和43例参照组,给予参照组患者单纯伊曲康唑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微波联合伊曲康唑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总有效率(97.67%)高于参照组(93.02%),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真菌性阴道炎应用微波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的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真菌性阴道炎;微波;伊曲康唑;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1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069-02
真菌性阴道炎[1]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它的传播和复发确实与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也属于性传播疾病之一。临床上一般称真菌性阴道炎为霉菌性阴道炎,以霉菌感染为主,而霉菌种类中又以白色念珠菌属种类为主。据资料显示[2],阴道感染80%~90%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本文就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86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采用微波联合伊曲康唑的临床效果展开以下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臨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86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经临床检查诊断均确诊为真菌性阴道炎。临床表现为:白带异常增多,外阴及阴道灼热瘙痒,水样直至凝乳样白带,阴道粘膜高度红肿。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糖尿疾病、肝肾疾病、精神疾病者,且无孕期与哺乳期者,无其他并发性妇科疾病者,对伊曲康唑无过敏反应。其中,年龄在21岁至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5±0.5)岁,病程在7天至11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5.1±0.3)个月。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43例)治疗组和(43例)参照组,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病史、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参照组患者伊曲康唑治疗,患者每日口服剂量为100mg的伊曲康唑胶囊,一日一次,进行一个疗程治疗(7天/疗程);治疗组患者采用微波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给予患者顿服伊曲康唑,剂量为200mg/d,一日一次,于餐中或餐后服用。进行微波治疗时,患者应采取膀胱截石位方式,先将避孕套涂润滑剂外套探头,随后置入阴道深处同时使力将其往宫颈方向上举(以便阴道穹窿部在微波辐射区域范围内显露),治疗时间维持在大约20分钟/次,一日一次,治疗功率以15W为起始功率,随后根据患者的敏感度进行调节,调节标准为患者受热为准,进行7天治疗/疗程。两组患者中若有同居者,男方亦同时接受相同治疗,并且在治疗期间暂时停止性生活。此外,注意保持个人衣物的卫生干净,若条件允许,应将贴身衣物、浴巾等进行开水消毒并置于阳光下晾晒。
1.3 疗效判定指标:
无效为患者经治疗后真菌性阴道炎相关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甚至有加重趋势,检查结果为阳性;有效为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病症有所改善或明显减轻,检查结果呈阳性或阴性;治愈为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除且检查结果呈阴性。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运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3]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对比,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真菌性阴道炎实际上也称为珠菌阴道炎或阴道念珠菌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白色念珠菌[4]是引起真菌性阴道炎的主要因素,是一种腐败物寄生菌,亦属念珠菌,通常寄生于正常人体的皮肤、粘膜、消化道或其他脏器中,经常在阴道中存在而无症状,白带增多的非孕妇女中,约有10%。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阴道炎,伊曲康唑是一种高效、广谱、口服的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具有高亲脂性、亲角质性特点。口服伊曲康唑可以迅速扩散于阴道粘膜内,加上其浓度比血浆浓度大,故能维持较长时间的药效。此外,伊曲康唑可以在肝脏代谢过程中,经胆汁或尿液排出,并以3%~18%的原形从粪便排出,故无明显毒副作用。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通过生化效益作用促使组织蛋白性质发生变质与凝固,最终将其破坏消灭。通过联合微波与伊曲康唑可以提高伊曲康唑的抗菌杀菌作用,达到消灭病原体的效果。
综上所述,运用微波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伊曲康唑治疗效果,且具有药效持续时间长、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凌建红.微波联合伊曲康唑在真菌性阴道炎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03):207-208.
[2] 刘媛媛.念珠菌性阴道炎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2,(04):43-44.
[3] 冯玉梅.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阴道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09):85.
[4] 陈小红,邱先桃,鲍俊杰,张素娟.妇科门诊患者阴道真菌感染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J].广东医学.2010(16):2119-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