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2014-06-30余小利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知法法制舅舅

余小利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近几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仍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形势比较严峻。应当看到,致使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其自身的内因,即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等。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的种种现状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呢?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找准切入点,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在我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语文的各册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目涉及到一些法律常识,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二课《自选商场》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小熊住山洞》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册中的《欢庆》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等等,这无疑成为法制教育的大好时机。我们如何抓住这大好时机,那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涉及到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时机,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课堂教学瞬息万变,原本看似一节课与法制教育无关,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有可能在谈论到某一问题时学生不经意间就会蹦出与法制相关的话来,这时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巧妙渗透法制教育。这一点我在前不久听的一节课上深有体会。在这节课上,学生上的课文是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荷叶圆圆》,当这个老师讲到小蜻蜓、小青蛙为什么是荷叶的好朋友时,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蜻蜓和青蛙都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动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了,马上说到了可以捉蜻蜓青蛙来玩、有的人还捉青蛙来吃呢。这位老师没有惊慌,而是马上说到;“蜻蜓和青蛙都是庄稼的朋友,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哦,还有,对于某些动物,国家还专门用法律来保护呢,所以这样做是不对的,知道了吗?下面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其实,课堂上像这样的机会还很多,那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对学生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三、从作文教学入手巧妙进行法制渗透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作文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和公德教育。如前不久我们写了一篇题为《一件难忘的事》的作文,有个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那天我放学回家,看见舅舅正在偷偷拿爸爸衣袋里的钱,我对舅舅说要告诉爸爸,舅舅连忙对我说“不要揭发我,我给你一百元。”在金钱的诱惑下,我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因为后来他在作文中还提及到事后知道错了,很后悔之类的,但并没有清楚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所以我在给她的评语中写道:舅舅的这一行为属于盗窃,是违法的,而你不揭发他,属于包庇,也一种违法行为,严重的还构成犯罪,老师很高兴你能知错就改,但希望你能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从小做一个知法、守法的人。事后,我还专门找这个学生谈了话,让他从根本上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我想,这件事对他的成长应该是有一定影响的,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会自觉不自觉的做到知法、守法。

四、在常规教育中巧妙渗透法制教育

对于一个小学教师来说,学生每天来告状是在所难免的。经常都有学生会说:“老师,他打我。”当你询问情况的时候,另一个学生会说:“老师,是她先打我的。”这些事情表面看来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听之任之的话在某些学生的心中就会形成这么一种意识,别人对我做了什么,我就可以对她做什么,甚至有学生会认为,别人怎么做,我就可以怎么做。久而久之,不就什么问题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处理了吗?想想是多么可怕。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几年前金沙县沙土镇第一小学六年级的一个班发生的用刀伤人事件,当时就仅仅因为在球场上打球,其中有一个同学开玩笑似的摇了一下篮板,打球的其中一个同学二话不说,拿起刀就给他一刀,幸好在场的人及时制止才不至于酿成大祸,这都是学生平时行为习惯没有得到规范酿成的祸根哪。因此,当学生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告状时,我们不要怕烦而对他们说:“以后不许来告状。”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时机,让他们认识到打人是犯法的,而被打的人去打他也是犯法的。这样,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下,一定会对法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定可以慢慢地成为一个知法、守法的人。

语文与法制,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和引领,便能如此密合交融、浑然一体——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其间会发生些什么我们根本无法预料,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真正做到“巧妙”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棵常青树,那么法制渗透就好像嫁接到语文教学这可常青树上的长满花骨朵的枝条,而教师就是这个农艺师,花骨朵开得是否灿烂,那就得看农艺师是否能“巧妙”嫁接了。

猜你喜欢

知法法制舅舅
未婚舅舅故去,债权债务如何处理
大断面公路隧道岩溶探测及施工处治技术探讨
了意
论法官知法原则在商标行政纠纷中的适用
发红包
磕头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关于法制新闻的几点认识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明天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