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道路绿化设计研究
2014-06-30吕文选
吕文选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广州市内道路绿化配植的情况,对桥底绿化带、行道树绿化、道路外边线与道路红线间绿地、交通岛绿化、道路绿化隔离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
关键词:道路绿化;森林城市;生态园林
前 言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以乔木为主,乔木、亚乔木、灌木、藤本及草坪、地被植物全面地合理安排,构成复层混交,相对稳定的人工植被群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目前广州市的城市绿化虽然基本上满足了美化环境、遮荫等基本功能,但是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作为城市绿化的骨干——道路绿化,具有以下不足之处:①有花、香味的植物种类偏少,与广州具有的“花城”之美誉不相称;②绿化的平面构成较为合理,但是立体构成上过于单调,景观和功能上缺乏层次感;③部分绿化的规划、改造出现了“因噎废食”的现象,对于一些道路绿化过于追求景观效果而忽略其实际功能和日后的维护工作量等。
1 项目研究范围及目的
本研究范围为广州市内道路及道路周边绿化地块(重点对象为立交桥绿地、高架桥底绿地、行道树绿化、道路外边线与道路红线间绿地、交通岛绿化、道路绿化隔离带等),通过现场踏勘、分析及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广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及规划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意见。
2 现状分析
广州市目前的道路绿化树种种类偏少,生长正常(生长健康的比例占50%以上)的树种仅有31种,基本上均为满足遮荫功能的绿化树种,只有8种为观花或有香味的树种,7个树种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种类显得相对较为贫乏;从而显得广州市的道路绿化景观较为单调。
在引种驯化工作方面,相对于深圳市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显得稍微落后。对于一些外来树种的引种选育工作不够严谨,部分树种没有经过十分严格的驯化观察工作、证实其确实适合广州地区气候及环境便进行引种栽培和推广,或者只顾追求经济效应而忽略道路绿化的实际功能,如海枣、假槟榔作行道树即为一例。此外,在乡土树种驯化培育方面的工作十分滞后,对于一些观赏效果较好、适应力较强的乡土植物,如桃金娘、野牡丹等,却未有进行开发利用。
3 广州道路绿化分析
3.1 高架桥下绿地(地点:六二三路高架桥底)
(1)目的:选用多种耐阴植物,对目前过单一的桥底绿化进行改造,同时努力营造丰富多样、多层次的道路绿化景观效果,改变目前高架路下过于单调的景观效果。
(2)景观现状:绿化植物仅有蜘蛛兰和灰莉两种,而且蜘蛛兰面积很大,景观缺乏层次感而过于单一,灰莉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虽生长正常但难以开花。桥墩裸露,没有绿色植物遮蔽衬托。
(3)改造措施:选用多种耐阴植物,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种植,保留小部分原有的蜘蛛兰,利用其阴生开花的优点丰富观花效果。桥墩位置使用固定铁网进行攀援植物栽培,以耐阴藤蔓植物掩盖生硬刻板的混凝土建筑。
(4)未来趋势:高架路下方多为荫蔽、易积水的生境,恶劣的生境造成该处绿化的生态功能一直以来均较差,无法发挥美化环境、优化生活的功能。城市高架桥外观比较生硬,空间比较压抑。在高架桥引道两侧及桥下有限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美化,在高架桥桥墩等处,均种植攀爬植物,创造丰富多彩的绿化景观效果。今后除继续筛选、使用耐阴植物进行地面绿化外,亦应注意桥墩绿化植物的开发,如选用绿萝等耐阴观叶藤蔓类进行绿化,改变以往仅有辟荔、爬墙虎的局面。也可考虑种植鸭脚木、棕竹、幌伞枫、假苹婆、榔伞木等较耐荫的乔灌木。桥底绿化带部分地方光照不足,要选择耐阴的植物品种。绿带内满植耐阴地被植物,自然生态的配置各式耐阴小灌木,改善行车视野环境。人行横道和道路出入口处的绿化带端部及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采用通透式配置,以利行车安全。
3.2 立交桥绿地(地点:中山八路珠江大桥脚)
(1)目的:作为道路交界和街道中心的绿化标志,该处面积较大,适宜大量种植观花、观叶、有香味的园林植物,并且根据实际光照情况适当密植,响应“把森林引入城市”的号召,努力营造多层次的生态园林。
(2)景观现状:该处绿化目前树种较为单一,草地面积过大,植物配置缺乏层次感,而且大多数园林植物没有花可供观赏。
(3)改造措施:充分利用立交桥下绿地面积较大的优势,多层次乔、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多种植观花树种,做到一年四季均有花可赏的效果,而且适当密植,营造富有层次感的“桥下森林”。
(4)未来趋势:绿化设计在满足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大手笔生态种植树丛树群,形成通透开敞的绿地空间,配合所在地点特色、立交桥造型等,塑造独特的城市节点空间形态和涵义,使之具有城市空间坐标定位的功能。对于目前大部分立交桥底园林景观可观性不强的现状,可以根据具体的绿地面积和立地、光照条件进行搭配,充分利用立交桥下面积较大、有一定光照的特点,合理密植园林植物,把立交桥环岛建设为“森林”模式。可供选择的乔木较多,如大花紫薇、盆架树、小叶榄仁、刺桐、红花紫荆、蓝花楹、火焰木、南洋杉、猫尾木、美丽异木棉、凤凰木等。
3.3 城市主干道绿化(地点:小北路)
(1)目的:小北路是市区内的主干道,人流、车流量较大。作为市区的主要道路,其绿化景观要满足道路遮荫、四季赏花的功能要求。
(2)景观现状:该路段经过道路扩阔工程之后,种植了垂榕榕、红絨球和黄金榕绿篱。但目前遮荫效果较差,道路绿化基本上无法满足遮荫的功能要求,行人在道路上行走和候车缺乏树荫遮蔽,在炎炎夏日颇感不适。而且该路段因路口较多,植于人行道处的灌木绿篱亦因此出现缺株、左右不对称的现象,景观效果亦难以体现。
(3)改造措施:补植冠大荫浓的细叶榕,满足行道树遮荫的基本功能要求,并在树下搭配种植叶色、花色具有变化的灌木,给过往行人和驾驶员以美的感受。
(4)未来趋势:旧城区道路的扩阔空间已不多,只能以目前的“乔木—灌木—花基”模式进行有限度的改造。树种选择上尽量使用乡土、可观花和芳香类树种,或经试验确实可以适应本地气候和立地条件的外来树种,并且要求树冠高大浓密,满足城市行道树遮荫功能的要求,如小叶榕、高山榕、海南蒲桃、白兰、扁桃、秋枫、人面子、樟树等。
3.4 交通岛绿地(地点:东晓南路)
(1)目的:改造现有道路植物配植方式,营造生态道路绿化。
(2)景观现状:现状绿化过于规则、植物品种少、缺乏层次感,人工修剪过多,景观效果不自然。
(3)改造措施:改造原有单调的灌木、地被种植方式,采用盆架子、小叶榄仁、尖叶杜英等视线通透的高大乔木做上层,结合各类姿态优美的花灌木及地被,营造出视线通透、层次丰富的渠化岛绿化景观。
(4)未来趋势:交通岛内行车视距范围内植物采用通透式配置模式。以自然生态种植为主,减少修剪量及后期维护费用。在岛内种植几棵荫浓且定杆点高的乔木,给在岛上停留等候红绿灯的群众以荫蔽,使设计更趋人性化。
4 研究总结
通过归纳总结,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广州市道路绿化的配置原则应该为:①适当增加植物种类的数量,并且尽量选用观花功能较强的种类,结合花期的调整与搭配,使广州市成为“四季常青,时时有花”的真正的“花城”;②道路绿化要尽可能增加垂直层面的层次感,使景观效果更为丰富,并且尽可能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给人以自然、美观的感受;④绿化配置和施工的养护管理应该向低维护方向发展,避免大量的修剪、养护、更新等工作,以利于减少绿化管理的人力物力。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2]王浩.道路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