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分析
2014-06-30许丽娜
作者简介:许丽娜,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80.03.08, 学历:本科,职务:主治医师。摘要: 目的:研究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高危因素,为正确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5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出生体质量越轻,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有无窒息史二者喂养不耐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包括胎龄小、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出生窒息、应用氨茶碱和使用呼吸机。因此需要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尽早干预、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85-02 随着早产儿急救医学及生殖医学的进展,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病情况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在对早产儿的管理中,喂养问题是临床上一个非常困难的现状。喂养不耐受(FI)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现象,表现为开奶后奶量不能完成或者出现呕吐、腹胀、加奶困难、胃残留量增多等情况,使得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受到严重影响,进而让患者出现住院时间长和增加患者死亡的情况。本研究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住院的165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病的高危因素,为正确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临床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0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产科出生并于生后24h内入住NICU的早产儿共165例,男88例,女77例,均符合下列条件:①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②住院时间<1周;③除外消化道畸形,严重的先天发育异常及遗传代谢病。
1.2 FI的诊断标准[1]: ①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30%或胃残留物有胆汁反流或咖啡渣样物;②呕吐:每天>3次;③腹胀:24h腹围增加1.5cm。④第2周末喂入量<8ml(kg.次);⑤被禁食>2次。
1.3 患儿的合理喂养方法: 可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有关早产儿所要求的营养支持来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都采用Stala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技术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出生体质量与喂养不耐受的关系: 体质量≤1250g者9例均发生喂养不耐受,体质量>1250—1500g者11例中发生喂养不耐受7例,占64%;体质量>1500-1750g者18例中发生喂养不耐受9例,占50%;体质量>1750—2000g者11例中发生喂养不耐受7例,占31%;体质量>2000g者105例中发生喂养不耐受30例,占29%;由此可知,患儿的体质量越小,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越多。
2.2 胎龄与喂养不耐受的关系: 胎龄≤35周的早产儿,98例中发生喂养不耐受的44例,占45%;胎龄>35周的早产儿,67例中发生喂养不耐受的16例,占24%;胎龄越小,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越多。
2.3 有无窒息史与喂养不耐受的关系: 有窒息史的患者为39例,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有20例,占52%;没有窒息史的患儿126例,发生喂养不耐受的39例,占31%;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其胃肠动力的发育较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发育相对迟缓,故喂养不耐受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因此关于早产儿喂养和营养供应成为近年来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本组资料中早产儿FI的发生率为30.7%,与国内一些研究结果相接近[2,3,4]。
喂养不耐受是一组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症候群。体质量低,胎龄小,应用氨茶碱,开奶时间晚是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资料表明:胎龄和出生体质量是FI的保护因素,即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胎龄越大,发生FI的概率越低。而宫内窘迫、出生窒息、应用氨茶碱、使用呼吸机则是早产儿发生FI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患儿在缺氧的情况下,身体功能会对血液进行重新分配,优先满足心、脑、肺、肾等身体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因此胃肠道产生缺血和缺氧现象,从而使胃肠运动及胃肠道激素的分泌较少,导致喂养不耐受[5,6,7],除此外,缺氧窒息还可能引起应激性溃疡,加重喂养困难。
综上所述,早产儿体质量,胎龄是其发生喂养不耐受息息相关的因素,早产儿生后缺氧窒息等生理因素所带来的血液供应不健康情况會增加FI发生的可能,临床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对此类病人应尽早干预、早治疗,从而改善早产儿的胃肠道耐受性,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董梅,王丹华,丁国芳等,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87-90。
[2] 杨嘉琛,朱绪亮,郑亚文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J]广东医学,2009,30(7):1083—1085.
[3] 刘翠,王勇,胡艳霞,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J]四川医学,2012,33(7):1150—1153。
[4] 程雁,王俐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4):236-237。
[5] 黄瑛,邵肖梅,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4):696-698。
[6] 裴怀腾,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85-1287。
[7] 苏宝兰,李惠芳,新生儿窒息早期微量喂养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6,7(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