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茶馆》看潜台词的含义

2014-06-30王健

作家·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王利发潜台词四爷

王健

摘要 《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老舍作为戏剧家的艺术造诣。本文从半个世纪的《茶馆》研究史入手,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不同人物行为、语言所蕴涵的潜台词,试图还原一个更为真实、自然的“茶馆”。

关键词:老舍 《茶馆》 潜台词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自1957年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戏剧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于《茶馆》的解读可谓是精彩纷呈,其中既有特定接受主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歪曲解读,也有普通读者、观众的善意批评,更为重要的则是进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着《茶馆》表现形式的全新理解。无论是何种切入模式的阐释,都建立在《茶馆》中众多人物台词的文本细读基础之上。

一 半个世纪的《茶馆》研究史

对于《茶馆》的理解始终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老舍的特殊身份,老舍是一名满族旗人,这使得后人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产生了诸多的分歧。这一点几乎贯穿于自20世纪50年代《茶馆》诞生迄今的研究历程,其落脚点在于满族身份的老舍是否对传统社会能够舍弃。我们有必要认真地回溯半个世纪的“茶馆”研究史。1956年12月老舍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朗读了三幕剧的《茶馆》,其后又于1957年发表于《收获》杂志,旋即在国内戏剧界、文学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在经过了长达两年的审批、筹备、排练之后,《茶馆》终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观众见面。但好景不长,1963年上演的《茶馆》中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被加入了所谓的“紅线”,作为艺术作品的《茶馆》再也无法置身于政治之外。随着老舍1966年投湖自杀,这部作品的坎坷命运也开始了。“它曾反复地被改编、演出、解读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来。”

以今日的审美诉求去审视《茶馆》以及《茶馆》的研究史,笔者认为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茶馆》发表自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研究受到特定时代政治话语的影响,研究者更为看重的是作品中不同阶层社会人物所代表的社会阶级力量对比,并以此作为切入点针对某些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进行的“修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研究彻底忽视了戏剧文本,尤其是对于戏剧人物潜台词基本为展开深入分析,这无疑是导致弱化《茶馆》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在去除“政治化”因素的话语背景下,《茶馆》的研究工作始终围绕“埋葬三个时代”的命题在不断争论中。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得关于《茶馆》的研究工作逐渐还原到文学研究的正轨上,但学术界长期仍旧将关注的焦点定位于《茶馆》所表现的时代背景,没有突出人物行为、人物语言所蕴涵的潜台词以及作者隐藏在潜台词背后的真实价值诉求。

最后,是20世纪90年代,学术研究的氛围日趋宽松,各种崭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被介绍到中国学术界,这也为《茶馆》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 《茶馆》人物的文化身份

在老舍的身上以及他所创作的《茶馆》中,在五十余年的沉浮中曾经历了或褒扬、或批判的不同评价。“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在历史过程中的升沉兴替,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期得到不同的评价,应该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样,既可以从中明确过去某一时期的文艺倾向和社会思潮,也有助于更客观、更深入地了解作家和作品。”正是基于如此的考量,研究者对于《茶馆》的关注早已突破了单纯的意识形态批判,尤其是在研究视野不断得到开拓的今天,作者特殊的民族身份已经不再被读者、观众、批评家视为理解一部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参考要件。随着文化研究的引入,研究者们的关注焦点逐渐转移到老舍的文化身份,以及老舍究竟将多少文化身份的元素投射到自己的创作中来。

根据舒乙的回忆,“1955年他忙着写话剧《青年突击队》和《西望长安》,1956年写完《西望长安》之后,将昆曲《十五贯》改编成京戏,又翻译了肖伯纳的话剧《苹果车》,年底便开始酝酿创作这部史诗性的话剧了,这便是前《茶馆》”。从舒乙的回忆中,我们不难发现《茶馆》的诞生并非是单纯意义层面的话剧作品而已,它蕴涵着老舍本人对社会发展的思考。而这一切的最终落脚点正是老舍本人以及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诉求。当笔者站在王掌柜的角度进行思考时,对于老舍笔下的这一戏剧人物又有了更为丰富的想象。如果没有茶馆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如果没有北京人以茶馆为中心生活习惯,属于“茶馆”的故事或许就在真实的社会中彻底消失了,也就没有了老舍将其搬上话语舞台的生活基础。

演讲学生:同胞们,请大家看看政府当局吧!正当各国列强要瓜分我国的生死存亡关头,政府当局甘愿做亡国奴!

王掌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中国是一盘散沙,我们要唤醒民众。(高呼)誓死不做亡国奴!

上文是1958年复排之后的《茶馆》,被硬塞进去的“红线”十分明显。仅从审美效应的角度而言,这一处理违背了老舍的创作初衷,也极大地弱化了作品能够产生的艺术效果。笔者却从中感受到外在的文化氛围对于一部戏剧作品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正是“红线”的加入,使得观众对于原版的《茶馆》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感情,也促使笔者思考蕴涵于一部话剧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 潜台词的艺术魅力

当老舍以自戕的方式结束生命的同时,他所创造的《茶馆》也在十年“文革”的风雨飘摇中成为了“禁脔”。或许我们可以将老舍的最终归宿和《茶馆》所蕴涵的潜台词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这就不在单纯意义层面对于某一个人物角色的品评,也不在是对于戏剧文本的细读而已,而是针对这部作品背后潜藏的深层次社会问题进行的全面解析。

首先,作为话剧的《茶馆》以舞台艺术的特殊表现方式营造了虚拟的社会缩影。当观众坐在剧院欣赏这部作品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王掌柜所经营的茶馆、常四爷所依靠的“铁杆庄稼”都是旧社会的产物,随着这一切最终的消亡,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消亡。

“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茶馆》中最重要的人物是王老板,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的茶馆几经兴衰,最终走上了上吊自杀的道路。传统的研究模式中,对于王老板的自杀并未给予过多的分析,主要将其视为整部作品所设定人生悲剧、社会悲剧的最终结局。当笔者对比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成果之后,深刻认识到读者、观众对于王老板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漠视到同情、从理解到认可的接受过程。作为茶馆老板的王掌柜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对于祖传的茶馆生意也只能是艰难的维持着。在王掌柜的心灵深处积压着对于整个社会的怨恨,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不“值得感谢”的社会。对于有人发表的夸赞之词,他用一句“听着有点不搭调”作了回应。此时的王掌柜就是作者的化身,他表达着自己对于腐朽旧社会的否定。当观众对于处于舞台效应中的台词进行分析时,更要意识到此时的人物往往带有作者的痕迹,是作者借以表达个人思想的“代言人”。

其次,台词不仅是塑造舞台人物的艺术手段,也是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进而让观众对于人性深处精神面貌有更为准确把握的一种方式,这一点同样在老舍创作的《茶馆》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老舍对于常四爷的描写。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買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常四爷作为旗人,自幼靠着“铁杆庄稼”生活。在传统的批判模式中,他被视为应该被抛弃、被批判的对象。但笔者认为,常四爷的身上也蕴涵着人性深处勤劳朴实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王老板的帮助上。无论是王掌柜还是常四爷,他们都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仅仅是历史潮流中被裹挟着前进的一份子。常四爷不仅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也无法真正理解社会展现到如此地步的本质。

王利发:“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你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常四爷和王利发对话的关键词是“吃洋饭的”,也即西方势力在中国代理。常四爷的话语中既有失去既得利益者的酸楚,也是他对清王朝国事颓废至斯的感慨。在一部戏剧作品中,人物必然具有现实社会投射的痕迹。常四爷的台词正是曾经享受着“天朝上国”迷梦的中国人的最佳写照,也是最终导致中国人不能认清世界局势的根本原因。同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社会的统治阶层中,也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崛起的新兴势力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例如,《茶馆》的秦二爷。

崔久峰:“办了工厂、银号又怎么样呢?他说实业救国,他救了谁?救了他自己,他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

崔久峰:“我年轻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的确那么想过!现在,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

老舍借崔久峰的口说出了秦二爷的处境,在他希望靠实业救国的道路上无法避免地就是外国人。这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缩影,而老舍对拯救中国的各种努力所秉承的悲观态度更深刻地折射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困境。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老舍并没有将《茶馆》视为纯粹的社会现象的艺术表现,他也努力在这部作品中加入人性化的描写,试图为读者呈现更为丰富、更为绚烂多彩的人性画卷。

王利发:“添人得给工钱,咱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王利发:“这年月,作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作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一笔帐不是?”

王利发的身上没有常四爷的旗人色彩,也没有崔久峰经历革命后的迷茫,他始终是以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作为自己行为原则的支撑。老舍在王利发的台词中适度加入了“钱”的字眼,这并不意味着王利发是一位唯利是图的小人。但王利发绝对是那个时代中众多小人物的代表,因此,他不会去高雅,也不会去装饰自己,而是时刻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转化为经营茶馆的动力。

四 结语

《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奉献给观众的一道视觉盛宴,也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一座丰碑。当今天的观众和读者试图走进老舍、走进《茶馆》就必须要跳出传统的认知模式造就的误区,这不仅需要我们从更高的艺术层面去理解这部作品,也需要采用全新的解读方法。经典文学作品的诞生首先缘于作者寄寓在文学文本中的情感信息,更重要的是读者和欣赏者能够以恰当的方式从文学文本中获得足够的精神性体验,进而帮助文本完成从平凡到经典的历史嬗变。一部《茶馆》讲述的是晚清社会的历史画卷,也是中国人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前的精神烛照。

猜你喜欢

王利发潜台词四爷
简析《茶馆》中王利发性格的复杂性
四爷和他的马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性格特点
茶馆(节选)
雪 程
哪个瞬间,会让你觉得“活该我单身”
傻四爷
四爷,您在哪里?
潜台词在戏剧表演中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戏剧表演中潜台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